论文摘要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以空前之势兴起,城市空间迅速扩展,数量大量增加与此相应的是将有更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从失地的农民转变成了城市中没有失业保障的失业工人,丧失了生活来源。本选题以郭杜镇失地农民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了解郭杜镇失地农民土地补偿状况数据调查,对郭杜镇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状况与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教育之间的诸多不适应进行分析,开展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对失地农民职业转化的作用。选择最佳、最合理的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对策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的借鉴。通过对郭杜镇失地农民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对被征地农民的教育和保障问题上要通盘考虑,做好教育和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双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通过有效的职业教育不仅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致富,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而且能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顺利实现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最佳、最合理的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对策。根据失地农民素质现状和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职业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重新调整、重新定位或转变以适应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
论文目录
摘要第一章 导言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 研究的目的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1.2 国内研究的借鉴1.2.1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经验1.2.2 长沙市咸嘉的成功经验1.3 国外研究借鉴1.3.1 美国的成功经验1.3.2 日本的成功经验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方法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5.1 研究样本的具有代表性1.5.2 探索了如何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教育保障体系第二章 郭杜失地农民培训、教育对象的确定2.1 样本范畴的确定2.2 郭杜镇失地农民培训、教育的界定2.2.1 失地农民的尴尬社会角色2.2.2 失地农民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2.3 郭杜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教育的主要方式2.3.1 我国失地农民培训教育的主要方内容2.3.2 郭杜镇政府的就业教育及引导第三章 郭杜镇失地农民现状调查3.1 我国失地农民现状3.1.1 我国失地农民总体数量3.1.2 我国失地农民生存现状3.2 郭杜镇失地农民现状调查3.2.1 郭杜镇失地农民数量3.2.2 郭杜镇失地农民生活状况3.2.3 郭杜镇失地农民的受教育现状3.2.4 郭杜镇失地农民就业现状3.3 郭杜镇城市化进程对失地农民培训、教育提出的要求3.3.1 加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教育为城市化提供有力的智利支持3.3.2 加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规模和速度3.3.3 加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教育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第四章 郭杜镇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现状分析4.1 外部环境分4.1.1 郭杜镇经济环境4.1.2 郭杜镇失地农民培训、教育的政策环境4.1.3 郭杜镇职业培训、教育的理论环境4.2 郭杜镇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分析4.2.1 郭杜镇失地农民总体状况4.2.2 失地农民安置状况4.2.3 配套政策措施不健全4.2.4 政府就业的调控能力弱化4.3 郭杜镇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状况4.3.1 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4.3.2 职业技能较差4.3.3 就业能力弱4.4 农民生存现状对农民职业培训、教育提出的要求4.4.1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4.4.2 重点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第五章 郭杜镇职业培训、教育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5.1 郭杜镇职业培训、教育的优势5.1.1 有利的理论环境5.1.2 有利的政策环境5.2 职业教育自身优势5.2.1 多元化发展,择业面广5.2.2 就业岗位相对充足5.3 郭杜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5.3.1 失地农民职业教育投入缺乏5.3.2 失地农民本身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5.3.3 失地农民象年龄结构不平衡、文化水平差异大5.3.4 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内容和手段不平衡5.3.5 实现再就业的农民其就业和收入缺乏稳定性5.3.6 农民的职业教育缺乏需求依据和可操作性第六章 郭杜镇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对策6.1 加大投资力度6.2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6.3 更新失地农民思想观念、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素质6.3.1 加强素质教育更新失地农民就业观念6.3.2 加强素质教育加快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化6.4 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内容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6.5 失地农民职业教育方法和手段应从传统转向现代6.6 提高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6.6.1 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教育的管理体系6.6.2 保障失地农民职业有力的教育、培训网络体系6.6.3 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主体6.6.4 “企业订单、学校出单、政企买单”的教育模式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失地农民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