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观察隔物温和灸对于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的影响,并且观察其对RA的治疗效果,探索隔物温和灸是否能够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贫血。方法:1.临床资料:全部40病例为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住院符合类风湿关节炎和贫血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隔附子饼温和灸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组(治疗组)、单纯口服甲氨蝶呤组(对照组)。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甲氨蝶呤组):20例,给予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口服,连续口服12周;②对照组(隔物温和灸+甲氨蝶呤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之上再给予隔物温和灸,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③个别病人关节疼痛难忍时,酌情临时加服洛索洛芬钠片,每次60mg,每日3次,不作常规治疗(症状减轻则停药)。此外,不使用与治疗本病相关的其他的中、西药物。3观测指标:①症状指标:休息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个数和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个数和关节压痛指数、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功能、医生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病人评价②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4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共40例患者均完成疗程,依从性良好,未出现脱落、剔除病例1.两组红细胞计数比较:两组治疗前红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血红蛋白量比较:两组治疗前血红蛋白量进行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经分析:对照组进步(明显进步和进步)率60%;治疗组进步(明显进步和进步)率90%。两组总疗效经Ridit分析,P<0.05,两组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隔附子饼温和灸+甲氨喋呤组对疾病总疗效优于甲氨喋呤组。4.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各实验室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前后ESR、CRP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ESR、CRP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ESR、CRP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表明:隔物温和灸治联合甲氨蝶呤能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且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甲氨蝶呤组。本实验证实隔物温和灸可有效的降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隔物温和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机理及其远期疗效,以及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程度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