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腧穴对局部及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

针刺腧穴对局部及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腧穴微循环的生理学研究目的:观察经络上腧穴微循环的生理学特性。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仪,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胆经上共12个穴位和对照处血流灌注量。并用分析软件,计算出穴点与相应对照点的平均血流灌注量,并用t检查判断穴点与对照点间的差异。结果:四条经络上12个穴位的血流灌注量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血流(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穴位处血流高于非穴位处血流,穴位处高血流灌注是腧穴的生理特性之一。第二部分:针刺对循经远端穴位经皮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位和非穴位对同一条经络上远处穴位和非穴位的经皮氧(tc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仪,对2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针刺合谷穴位和合谷旁开非穴位,观察同一条经络上远处曲池和曲池旁非穴位处tcPaO2和tcPaCO2,比较针刺引起的远端穴位和非穴位处针刺前,针刺后1min、5min、10min的tcPaO2和tcPaCO2变化。结果:(1)针刺合谷1min后,曲池穴位处tcPaO2、tcPaCO2无显著变化;5min后tcPaO2升高(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5min后tcPaCO2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10min后tcPaCO2仍然保持稳定与5min值无统计学差异,但较针刺前仍显著升高(P<0.01),有统计学差异。10min后tcPaCO2较5min值明显降低,但与针刺前比较无显著差异。(2)针刺合谷1min后,曲池旁开非穴位处tcPaO2、tcPaCO2无显著变化,5min后tcPaO2显著升高(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cPaCO2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10min后tcPaO2下降,与针刺前无明显差异,10min后tcPaCO2较5min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但与针刺前无明显差异。(3)针刺合谷旁开非穴位1min、5min、10min曲池穴位处tcPaO2、tcPaCO2与针刺前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针刺合谷穴位能引起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改变,而针刺非穴位不能引起tcPaO2、tcPaCO2变化,这可能跟针刺穴位引起的血流和代谢增加有关,针刺穴位引起的tcPaO2、tcPaCO2变化在远端穴位处持续的时间更长,说明经络不同于周围组织,并且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是存在的。第三部分:PET研究针刺三阴交对脑部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第一节:原发性痛经患者的PET脑功能成像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PET)对13例经期疼痛原发性痛经患者和12例非经期正常女性分别行18F-FDG脑功能成像,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方法进行分析,获得痛经引起的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区域。结果:痛经患者右侧中间前额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双侧眶回、双侧眶额叶、双侧前扣带回、双侧第一躯体感觉区、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第一躯体运动区葡萄糖代谢增强,增强区域大多与疼痛有关。葡萄糖降低区域主要见于以下脑区:双侧颞叶、双侧岛叶、双侧尾状核、左侧海马回、双侧胼胝体、左侧下丘脑、双侧后扣带以及左侧楔叶回,减弱区域大都与情绪有关。结论:痛经增强了与疼痛相关的区域葡萄糖代谢,同时引起边缘系统多个脑区葡萄糖代谢降低,该区与情绪相关。第二节针刺三阴交对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目的:探讨针刺三阴交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ET)对6例女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三阴交前后的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脑功能成像,用统计参数图(SPM)方法进行分析,获得针刺三阴交引起的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区域。结果:对侧第一躯体感觉区,对侧第一躯体运动区,双侧辅助运动区(BA6)和对侧前辅助运动区(BA8)、前扣带回(BA24、BA32)、双侧背外侧前额叶(BA9)和对侧中间前额叶(BA10)葡萄糖代谢增加。枕叶舌回(BA17、BA18)代谢降低、海马和多个马旁回(BA28、BA35、BA30)葡萄糖代谢降低。结论:用PET方法研究表明,针刺正常人穴位,主要激活与内分泌,内脏功能,疼痛相关脑区,这与三阴交穴位的临床主治功能相对应,因此大脑可能是穴位治疗疾病的中枢基础。第三节: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目的:探讨针刺三阴交治疗痛经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6例痛经患者行经疼痛时行右侧三阴交假针刺和针刺,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比较前后疼痛缓解情况,并在假针刺和针刺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ET)对痛经患者行18F-FDG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分析,获得针刺激活的脑解剖功能区。结果:假针刺前后疼痛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三阴交后疼痛值比针刺前明显降低(P<0.01)。针刺右侧三阴交引起痛经患者多个与疼痛相关脑区被激活,针刺使同侧豆状核(苍白球、壳)、同侧小脑、同侧岛叶、双侧背侧丘脑、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杏仁体、对侧中脑黑质、双侧第Ⅱ躯体感觉区、同侧海马回、同侧扣带回前部、对侧下丘脑乳头体葡萄糖代谢增强。葡萄糖代谢降低区域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结论:针刺三阴交能明显缓解痛经患者疼痛,针刺三阴交穴治疗痛经主要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和小脑与疼痛相关脑区,其镇痛作用可能通过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而减轻疼痛,神经内分泌也可能在治疗中起作用。第四节: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和正常人的PET脑功能成像比较目的:观察针刺三阴交对正常人和对痛经患者的影响。方法:对6例正常人和6例痛经患者行右侧三阴交假针刺和针刺,并在假针刺和针刺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ET)对痛经患者行18FFDG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分析,获得针刺激活的脑解剖功能区,比较针刺引起的痛经和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区域的差异。结果:(1)共同改变区域:SⅠ、MⅠ葡萄糖代谢增强。(2)不同区域:①针刺痛经患者引起SⅡ代谢的增高,而针刺正常人该区没有改变。②前扣带回都有代谢增强部位,但部位不一样。③针刺痛经患者主要引起边缘系统代谢的增强,而针刺正常人主要引起大脑皮质代谢的增强。④痛经患者小脑葡萄糖代谢增高而正常人代谢未见发生变化。结论:针刺正常人和痛经患者的相同穴位虽然可以激活相同的脑区,但引起脑葡萄糖改变的大部分区域不一样,说明针刺具有良好的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文目录

  • 一、全文缩写词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腧穴微循环的生理学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针刺对循经远端穴位经皮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三部分 PET研究针刺三阴交对脑部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原发性痛经患者的PET脑功能成像研究
  • 1、对象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节 针刺三阴交对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1、对象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三节 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1、对象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四节 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和正常人的PET脑功能成像比较
  • 1、对象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小结
  • 五、参考文献
  • 六、综述
  • 七、博士期间工作情况简介
  • 八、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开穴闭穴穴位特性研究[J]. 中医外治杂志 2019(06)
    • [2].基于状态观的穴位意识论[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11)
    • [3].汤药联合穴位按压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应用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1)
    • [4].浅析穴位敏化与得气的区别和联系[J].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3)
    • [5].基于中医穴位点疗法的老年人康复景观家具设计探究[J]. 轻工科技 2020(07)
    • [6].试述穴位生物电阻抗的机制及诊断意义[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6)
    • [7].穴位按压结合音乐疗法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的应用研究[J]. 智慧健康 2020(25)
    • [8].中药穴位经皮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8(11)
    • [9].穴位本态探析[J]. 中医杂志 2018(09)
    • [10].穴位植线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6(33)
    • [11].穴位配伍拮抗作用的研究进展[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
    • [12].穴位深浅探析[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2)
    • [13].电导法穴位测评技术的临床应用稳定性[J]. 广东医学 2017(11)
    • [14].穴位推拿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 2017(14)
    • [15].中药穴位熏蒸联合护理干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4)
    • [16].基于深度学习的穴位敏化客观化方法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8)
    • [17].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穴位热敏化客观化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7)
    • [18].穴位按压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产程及宫缩痛的影响[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11)
    • [19].穴位特异性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 2016(04)
    • [20].穴位植线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13)
    • [21].穴位按压缓解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4)
    • [22].穴位按压配合通乳汤治疗产后乳胀200例[J]. 河南中医 2015(10)
    • [23].穴位按压对塞丁格技术留置PICC患者疼痛与焦虑的影响[J]. 护理学报 2015(20)
    • [24].按摩穴位,我有帮手![J]. 电脑爱好者 2010(19)
    • [25].全身不适,按压6穴位舒筋缓酸痛[J]. 家庭中医药 2016(01)
    • [26].中医护理结合穴位中频脉冲对失眠患者的影响[J]. 现代养生 2016(10)
    • [27].按压穴位舒筋痛[J]. 现代养生 2015(21)
    • [28].穴位是机体信息的“传感器”[J]. 中国针灸 2013(12)
    • [29].穴位也会疲劳吗[J]. 人人健康 2012(15)
    • [30].“穴位养生”没那么简单[J]. 健康管理 2012(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针刺腧穴对局部及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