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论文题目: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类学

作者: 哈正利

导师: 王建民

关键词: 族群性,构建,维系,伊斯兰教,西道堂

文献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伊斯兰教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释。本文注意将人类学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和其在历史和现实中个案性的实践相结合,力图对其集体认同建立、发展和延续,做出历史人类学的分析和阐释,借此理解其集体认同的表达和演变。 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将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相结合,突破既往研究局限于历史研究范围之内情形。同时,因为引入了人类学中族群认同研究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扭转既往研究中忽视理论探讨的倾向。而且,本文提出将它放在中国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的时空背景中来研究的方法,即将它放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变迁中来考察,且尤其关注各种因素对其建立、发展和延续的影响,及其在集体认同表达中的体现。 内容上,除导论和结论之外,本文前四章以历史材料为主,结合田野资料,将西道堂放在一个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框架中描述、分析和讨论。而交待其发祥地——甘肃省临潭县在历史地理、文化分布和权力机制上的边缘性,旨在说明它在历史和现实中所依托的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及其特征。其次,讨论中国西北穆斯林社会的苏非主义传统和马启西思想来源等,是为了说明其创建所依凭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资源。再次,鉴于它产生于门宦林立的西北穆斯林社会中,所以,讨论它和地方社会中不同教派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形式的历史变迁,有助于理解这些关系对其认同选择的影响。最后,研究它和地方社会以外的民族、国家权力和知识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于揭示它是如何拓展地方社会以外的生存空间的。 后四章以田野材料为主,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就其内部关系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认同表达,展开民族志式描述、分析和阐释。其中,研究宗教领袖,在于揭示其在集体认同中的地位。而对其群体内部组织体系的分析,在于展现其内部的组织性,及其在集体认同选择和组织中的功能。再者,描述服饰、婚姻策略、宗教礼仪和丧葬等日常生活的实践,旨在展现其集体认同的表达,以及与其他门宦的区分。最后,通过对集体性大型宗教仪式的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仪式中的集体认同。 结论中,以西道堂为个案,立足其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实践上,围绕族群性的构建和维系展开讨论。本文认为它的产生、发展和延续,主要依托于特定自然和社会空间之下的社会关系。在此背景下,通过和各种社会力量的互动和交流,其群体规模和集体认同得到延续和再现。可以说,它是社会关系构建的产物,它的历史,就是其不断协调自身和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来实现其在宗教理念和社会实践上合法性的过程。因此,它的建立依托于西北回族社会中的苏非主义传统,并深受西北社会中门宦传统的影响。而且,在其建立、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族群间排斥对其族群性的维系和表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在其集体认同变迁之中得到体现。 总之,本文通过西道堂研究,提供了一个多重社会关系形式变迁下的族群性构建的地方性个案,展示了历史和现实中影响族群认同的多种可能性。和既往对回族内部认同差异性的研究相比,本文在肯定各种社会关系形式的变迁对族群认同表达造成影响的可能性的同时,并在复杂的地方历史中,发掘出人们在族群性构建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且,本文的讨论使以往尚未被深入研究的西北回族内部的差异性,获得了可以理解的可能。而这种理解的可能性基于本文提出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虽然西北回族社会秉承相近的宗教传统,但由于地方社会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地区回族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和实践的选择不同,结果造成西北回族穆斯林内部认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而且,伴随着族群的边界的维系和延续,这种差异性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的不同层面,至今依然对族群成员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关键词:族群性,构建,维系,伊斯兰教,西道堂

论文目录:

回族穆斯林常用语词汇表

导论

一、选题及其目的

二、既往研究得失

三、相关理论背景

四、本文研究策略

第一章 临潭社区的边缘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生计手段

第二节 地方社会的政治和权力

第三节 族群的移入和消长

第四节 宗教生活的多元化共存

第五节 地方社会的边缘性

第二章 宗教群体的创建

第一节 西北伊斯兰教的传统

第二节 马启西早年的宗教实践

第三节 马启西宗教理念的来源

第四节 皈依者和皈依故事

第三章 存续于多重族群关系之中

第一节 定名于教争之中

第二节 教争的转换和浩劫

第三节 深陷民族矛盾的陷阱

第四章 生存空间的开拓

第一节 民族关系的经营

第二节 追求民族国家认同

第三节 同知识界的互动

第五章 引领者及其象征

第一节 魅力、功修和传承

第二节 社会实践传统的延续

第三节 教主崇拜和拱北修建

第六章 群体内部组织体系

第一节 定居点形成和分布

第二节 清真寺及经堂教育

第三节 管理机构和组织化管理

第七章 日常生活中的族群区分

第一节 服饰特征和变更

第二节 婚姻策略和边界维系

第三节 宗教生活上的区分

第四节 丧葬、纪念和墓地

第八章 尔麦里的过程与阐释

第一节 尔麦里的准备

第二节 尔麦里的高潮和结束

第三节 尔麦里的阐释

结论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

一、环境、互动和族群性的构建

二、族群性构建的文化资源

三、族群间排斥和合法性的维系

四、认同的表达和族群性维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6-30

相关论文

  • [1].清真寺的社会功能[D]. 高源.中央民族大学2009
  • [2].文化变迁与认同—赛夏族与基诺族的考察研究[D]. 潘秋荣.中央民族大学2003
  • [3].“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 海力波.中央民族大学2006
  • [4].石桥村纠纷中身份、认同与权利[D]. 乔丽荣.中央民族大学2006

标签:;  ;  ;  ;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