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 ——兼论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

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 ——兼论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

论文摘要

本文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基本理论题域,以当代文化范式转换为整体背景,探寻“后现代转向”与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以及马克思终结形而上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后现代思想谱系的内在理论意蕴进行勘测图绘。现代性危机是后现代性理论话语产生的历史根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构成了后现代哲学的理论旨趣。后现代转向是西方哲学变革的重要组成,是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终结的当代表征和极端形式。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后现代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后形而上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它所主张的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反在场形而上学、反历史主义等极富颠覆性的理论,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反传统形而上学的“后形而上学”哲学思潮。

论文目录

  • 导言
  • 第一章 后现代转向与现代性的终结
  • 一、现代性的谱系与时间的形而上学
  • 二、现代性的事件与后现代性的诊断
  • 三、现代性的终结与后现代性的凸显
  • 第二章 后现代转向与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 一、后现代性范式与后形而上学思想
  • 二、工具理性神话与知性思维的消解
  • 三、形而上学谵妄与本体思维的解构
  • 第三章 后现代转向与后现代性开端
  • 一、后现代幽灵: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
  • 二、后现代语境:马克思的症候阅读
  • 三、认识论断裂:黑格尔的理论债务
  • 第四章 后现代转向与哲学的终结
  • 一、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
  • 二、本体论颠覆与当代西方哲学转向
  • 三、后现代转向与后哲学文化的兴起
  • 第五章 后现代转向与理性的解构
  • 一、理性的奠基
  • 二、理性的确立
  • 三、理性的吊诡
  • 四、理性的崩溃
  • 第六章 后现代转向与主体性的终结
  • 一、主体的终结与西方哲学转向
  • 二、自我的镜像与言述过程主体
  • 三、生存的困境与主体性的黄昏
  • 第七章 后现代转向与艺术的审美言说
  • 一、拒斥形而上学的语言学转向
  • 二、言说不可言说的诗性语言观
  • 三、进入澄明之境的审美性存在
  • 四、世界去魅之后的艺术化返魅
  • 第八章 后现代转向与文化生产
  • 一、生产实践与文化艺术生产
  • 二、文化生产与传媒文化政治
  • 三、消费社会与艺术生产消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凯尔纳视域中的后现代转向[J]. 社会科学论坛 2014(06)
    • [2].课程设计的后现代转向[J]. 基础教育 2010(05)
    • [3].“教育的后现代转向”视域下开放大学的发展进路[J]. 成人教育 2020(11)
    • [4].论文化批判的后现代转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演变逻辑[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5].语文教学的后现代转向[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10)
    • [6].教学的后现代转向与创新思维培养[J]. 世纪桥 2011(19)
    • [7].高等教育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一种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角[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04)
    • [8].经济学后现代转向的若干重大行动[J]. 学术月刊 2015(08)
    • [9].威廉斯大众文化理论与美学的后现代转向[J]. 美与时代(上) 2013(01)
    • [10].权力研究的后现代转向[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8(04)
    • [11].进化与对话: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到“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J]. 云南社会科学 2009(04)
    • [12].网络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的文化特征[J]. 江科学术研究 2019(04)
    • [13].仪式·戏剧·欲望——当代电视文化的后现代转向[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4].民族志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J]. 山海经 2016(08)
    • [15].当代网络视频文化的后现代转向[J]. 现代视听 2012(02)
    • [16].论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剧的后现代转向[J]. 艺术科技 2017(06)
    • [17].瓦伊达政治哲学的后现代转向[J]. 学术交流 2016(02)
    • [18].中国农业发展后现代转向的对策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18)
    • [19].西方后现代转向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J]. 前沿 2012(19)
    • [20].空间本性问题上的虚实之辩及其后现代转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21].困惑·理解·误构——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教师角色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02)
    • [22].实践的后现代转向与美学的逻辑力量[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3].当代建筑“后现代转向”的技术张力研究[J]. 城市建筑 2009(04)
    • [24].分析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与特点[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2)
    • [2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后现代转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04)
    • [26].思想的后现代转向与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衰落[J]. 学理论 2017(02)
    • [27].质疑与反思:大学教育应“后现代转向”?——兼与李薇博士商榷[J]. 现代大学教育 2013(03)
    • [28].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评劳斯的《涉入科学》[J]. 科学与社会 2013(02)
    • [29].从摹仿到解释——后现代转向中的审美真理诠释[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30].后现代视野下的课程设计转向[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0(03)

    标签:;  ;  ;  ;  

    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 ——兼论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