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古代云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阿昌族发祥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阿昌族创造了绚丽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其中的信仰习俗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折射和体现了阿昌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共同的心理特征。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初步分析了阿昌族的信仰习俗,探究蕴含其中的信仰的力量,期盼更多的人了解阿昌族,明白信仰的重要性。
【关键字】云龙;漕涧;阿昌族;信仰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史诗、语言文字等优秀文化。而信仰习俗便是民族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屹立不倒的重要力量。阿昌族的信仰文化是阿昌族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记录着阿昌族人民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到立足家庭的祖先崇拜,阿昌族信仰文化不断地移风易俗,多元发展。而如今,阿昌族的信仰崇拜已渗透到阿昌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它体现出了阿昌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共同的心理特征。
1云龙漕涧阿昌族信仰习俗的兴起
阿昌族人在远古部落时期,就和其他民族一样,对生活在其中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但当时的人们缺乏对大自然的认识,在人与自然对立的时候,完全被大自然折服,所以人们便崇拜自然,这便形成了一种信仰。
阿昌族先民古浪峨人很早便已经生活在“古浪峨地”了。在《云龙记往》中描绘这块古浪峨地原始时期的生活状况时说:“深箐从杂,野夷星居,刀耕火种,迁徙无常。”[1]这个“古浪峨地”大部分在如今大理州的云龙境内,包括表村区、旧州区、漕涧区和怒江东岸的民建区。而云龙境内最大的阿昌族聚居区是在漕涧镇,这是一个狭长形的山间小盆地,东南高,西北低,气候凉爽,雨量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较高,地下矿藏也很丰富。云龙漕涧,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让阿昌族人一直繁衍生息。从远古时期的游牧生活变为如今的农耕生活,阿昌族人一直勤恳劳作,热爱生活,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有着自己的信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独具特色的阿昌族文化。
信仰,是在一个民族形成时便就有的了。当原始先民对各种自然界中出现的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时,就只能用以已比物的人格化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2]他们只能在接触或感知的事物中,产生相关的神灵观,并对这些神灵做了相关的解释,这便是所谓的“万物有灵”的时代。
云龙漕涧阿昌族主要奉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他们认为,一切具有生产和活动现象的东西皆具有灵。阿昌族人认为人的躯体死后,其灵魂仍继续活着。如果家中的亲人有去世的,夜晚做梦时梦到他们的,阿昌族会认为这是去世的人托梦回来了,梦中的人说了些什么要谨记着,有什么吩咐也要立即照办。虽然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这样的说法是谬论,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灵魂崇拜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作用,它以一种道德规范来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且这样的崇拜形式也是在怀念着死去的亲人,以“托梦”的形式来和去世的亲人进行沟通,这也是一种方法。阿昌族人还将原始宗教和神话结合起来,让其成为族人特有的世界观。阿昌族的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便是解答了阿昌族人对于人类从何而来的这个疑问。这种天地结合,滋生万物的观点,表现了原始初民的天真想象。
云龙漕涧阿昌族人所聚居的地方一直是依山傍水的,所以对于山和石是有特殊情感的。因为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这些崇拜的事物得以发展留存至今。而且在漕涧阿昌族聚居的地方,没有发生过地震和泥石流等大型灾难。阿昌族人认为这里因为他们常常去祭拜山神的结果,是山神在庇护着他们。在自然崇拜中,体现了阿昌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很多的崇拜的事物都是根据地域特点而形成的,和大自然息息相关。
总之,阿昌族人的信仰崇拜是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超越性的,这表现出了阿昌族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特点。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崇拜行为,和崇拜物保持亲密的关系,以此来庇护家人,使生活幸福美满。
2云龙漕涧阿昌族的原始信仰崇拜的演变过程
从远古时代发展至今,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信仰崇拜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本主崇拜等。
自然崇拜是原始时代,一种极其普遍的信仰形式,是原始人类最初的一种认为自然物和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信念。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时,会认为支配着人的自然力都是由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主宰着,它们可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
在云龙漕涧阿昌族人的自然崇拜中,主要的对象有山和大石。云龙漕涧阿昌族聚居的地方是依山傍水的,山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原始时代,人们的食物必须是从山里获得的,因此人们对山有着感恩之心。他们认为山里有山神,山里的一切都是由山神掌管的。若人们虔诚的祭祀山神,山神就会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谷物丰产;反之,山神就会给人们降灾,造成旱涝灾难,人畜患病。每当村中有人去世,修墓时人们都会在墓地旁边立几块石头,然后拿着香纸火,一碗米饭,一块肥肉,一个鸡蛋,一条红纸来敬献山神,因为以后去世的这个人的躯体就归山神管了。在阿昌族村寨的村边和山梁上都盖有山神庙,人们会在三月十六日举行庙会祭祀山神,希望山神可以庇佑族人。
阿昌族大石崇拜也叫石神崇拜,是阿昌族的一种古老的原始信仰,一直流传至今。《云龙记往阿昌传》中记载:“慨年十二,力能搏虎,走可追禽,又能上直木…言毕不见,慨喜,乃骑骡回,迅如风,夜未半,已抵家,方下足至地,骡化为石,慨拜之曰‘天赐也’其石在旧州丹戛,夷人至今祭之…”[3]这个“骡化为石”的故事,证明了人们认为石神具有庇护万民的神职,同时还有幻化万千的灵应。
在自然崇拜中,充分体现出了阿昌族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他们将自己的天真想象和生产活动结合起来,对自然界的现象作出了解释。
原始先民普遍认为,人死后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但是灵魂不死。死去先人的鬼魂虽然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是仍和活人、或自己的氏族、家庭维持着一定关系,并且在暗中监视和保护着亲人。由于原始先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生产生活上的某种保障,需要寻求一种依赖对象。出于祈求先人亡魂保护和报答祖先养育之恩等心理,从而产生了对祖先或祖灵的崇拜。
阿昌族相传人有“三魂”,死后一魂要送到坟地,一魂要送到转世投胎处,一魂要供奉在家堂上。所以每家每户的家堂上都要有历代祖先牌位。逢年过节时,要敬献祖先。当老年人死后,也要请道士招魂和超度亡灵送魂。每年的七月十四日为鬼节,在初一的时候,家中人便要接祖,然后每天都要敬献亡人,十四日的时候,还要烧冥衣冥钱,进行祷告、祈福,然后送祖。这样的祭祖活动,也体现了阿昌族人不忘本的特征,他们感谢祖先曾为后代人所做的贡献,认为祖先一直在保佑着子孙。
祖先崇拜是使人们的神灵崇拜从面向大自然转向了面向了自己的家庭,体现了人类正在逐步淡化自然神力的作用和人类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
人们把某种动植物当作自己氏族、部落、的标志或象征,并认为这种事物同自己有着某种血缘关系,那这种事物就叫做图腾。人们把图腾作为神祗对待并加以神化祭祀,被称为图腾信仰和图腾崇拜。它将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融为了一体。清光绪《腾越厅志稿》卷十五载:“阿昌,一名蛾昌,性嗜犬,祭必用之,占有竹三十三根,略加筮法,嗜酒”。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阿昌族有着浓厚的犬图腾崇拜。相传,以前人们浪费粮食,老天爷就把粮食收回天上了,狗被饿得直哭号,老天爷又把粮食种撒回人间了。所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尝新时要先喂狗。在漕涧各地的观音殿里,观音菩萨面前都会塑着一只小狗,俗称神犬。[4]
在阿昌族村寨的村口边,都会有一个标志牌。在这个标志牌上都会有一把弓箭。这把弓箭是遮帕麻射日的弓箭,人们为了让子孙后代们都可以记住这件大事,就在如今人们的房屋上都画上了关于弓箭的图标,在每户人家的房顶上都插上一个红色的太阳。这也是留存至今的一种图腾崇拜。
本主,就是本境域内,统管人间善恶祸福,扶正祛邪,保佑人畜平安之主。在人们的心中,本主既不是鬼魂,也不完全是神仙,它是贴近人们的生活的,充满着浓厚的人间气味和生活气息。
云龙漕涧阿昌族也有本主崇拜,但是这个本主只有一位。这也是阿昌族独有的,它不像是白族那样每个村子都有自己各自的本主。阿昌族的本主名叫王骥,字尚德,东鹿人,身长伟岸、善骑射,文武双全。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为兵部给事中。后升为兵部尚书,封为“平虏伯”。曾镇守甘肃,多次抵抗入侵外敌。奏免山西盐池补课二十万,为民解除疾苦。在明正统七年的时候,王骥率军首次平定麓川。在1443和1449年王骥两次再征麓川,彻底平定了思任发、思机发的叛乱。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迤西人民为了纪念王骥和阵亡将士开疆拓土的功绩,漕涧人民在漕涧街的北面建起了一座三崇庙,在大殿正中塑有本主三崇建国佑民皇帝明靖远侯王骥和娘娘三太子的木塑像。每年的七月二十三日,漕涧人民都要到三崇庙做庙会。
3云龙漕涧阿昌族的信仰崇拜的影响
阿昌族人民在信仰崇拜中解决了安身立命的问题,他们将信仰崇拜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将它流传下来。原始的信仰崇拜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地与其他宗教进行碰撞、融合,不断地完善自身。
云龙漕涧阿昌族长期的与汉族和白族杂居相处,受到了汉族、白族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将自己的信仰崇拜也和佛教和道教进行融合。我们都知道在举行大型的宗教活动时,一般都是由“道师”或“高公”以及庙主或“会首”组织。而阿昌族的原始信仰中在祭祀山神时,是由部落、氏族首领组织举行的,但是和道教融合后,现在祭祀山神时都是由“高公”主持。阿昌族将原始信仰中的犬图腾崇拜与佛教中的观音菩萨结合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在众多神灵身边都有神兽相伴,而阿昌族人便将犬放在观音菩萨身边,称为神犬。
原始信仰崇拜与宗教的融合,为原始信仰崇拜注入了更多的新力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文化,与时俱进,让更多的人接受。只有不断地进行改善,阿昌族的信仰崇拜习俗才能源远流长。
信仰崇拜使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在开采大自然的过程中,人们遵循着自然规律,没有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信仰崇拜也为人们提供了价值体系的支柱,它通过对德行与幸福的统一承诺和善恶因果报应的理论实现道德的保障作用。信仰崇拜会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调节,成为安抚人们心灵痛苦的镇静剂,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
结语
阿昌族从远古部落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他们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创造了绚丽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在这优秀的历史文化背后,信仰有着莫大的功劳。人们根据地域特点,生活方式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本主崇拜。每一种信仰崇拜方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崇拜物、崇拜形式,但是相同的是信仰崇拜使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一直坚信会有神灵在庇佑着族人。
在探析云龙漕涧阿昌族的信仰习俗文化时,我们也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不能全部的赞扬或是全部的批判。虽然我们看到一些信仰崇拜形式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信仰的力量和信仰对民族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所以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阿昌族信仰习俗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注释与参考文献:
[1]、[3]董善庆.云龙记往[J].大理历史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卷,第672页
[4]左骞左治华.云龙阿昌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第23页
作者简介:何秋霞(1992—),女,阿昌族,云南大理人,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