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

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

论文摘要

欧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主要泛指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社会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习惯及语言形态等方面在西方影响下产生的变化。狭义的欧化是指在语言层面,汉语在外语(此处主要指印欧语言)影响下发生的变化,简单地说欧化就是借鉴、吸收西方的语法、语汇等外来因素,以创造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现代化的书面语形式。中国新诗是“五四”时期在外国诗歌的影响下,以现代白话为诗歌语言,废除传统诗词的固定格律,同时又吸取中国传统诗歌的营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形式自由、音节自然的新型诗歌形式。欧化是通过翻译的途径对中国新诗发生影响的。本文主要以第一个十年的新诗文本和相关史料为依托,进入历史语境,探讨欧化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同时着力于阐明翻译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并勾勒其源流,以还原欧化对中国新诗影响的历史真实。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主要说明欧化对中国新诗影响研究的意义及现状。论文主体部分详述欧化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及其途径和源流。第一章主要梳理欧化影响中国新诗的途径翻译,探讨欧化如何通过翻译对中国新诗产生影。本文认为,翻译不但影响到新诗的语言,而且更进一步影响到新诗的诗形创建。为了阐明这一观点,很有必要追溯近代翻译活动中新诗欧化的历时性源流,以此说明欧化借助翻译经过一个历史过程逐步影响中国新诗这一历史事实。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新诗欧化的源流和实践。本章主要解决新诗欧化的源头,分别从中国近代诗歌翻译,西方传教士的圣诗汉译活动以及五四时期新诗人的诗歌翻译实践三个方面着手,立足相关历史信息,在史料的历时性显现中说明新诗欧化的源流和实践,并由此阐明新诗与欧化的紧密关系。第三章主要论述欧化在语言和形式上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论文以第一个十年新诗文本分析为例,分析欧化词汇和欧化语法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特别是从语言本体论出发,阐述语言的欧化在思想层面对新诗的影响。欧化对中国新诗形式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韵律和诗行上面。本文以第一个十年新诗文本为例,阐述了欧化在形式上对新诗影响的痕迹。结语部分在研究欧化对中国新诗影响的基础上,展望新诗未来的发展前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新诗欧化及其途径
  • 第一节 欧化和新诗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欧化影响中国新诗的途径:翻译
  • 第二章 新诗欧化的源流和实践
  • 第一节 早期诗歌翻译中的欧化
  • 第二节 欧化白话诗歌的先声:近代西方传教士圣诗翻译中的白话诗歌
  • 第三节 欧化与五四时期的诗歌翻译
  • 第三章 欧化对中国新诗语言和形式的影响
  • 第一节 汉语欧化对新诗的影响
  • 一、欧化词汇对新诗的影响
  • 二、语法的欧化对新诗的影响
  • 第二节 欧化对新诗形式的影响
  • 一、韵律方面的影响
  • 二、诗行的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石像辞[J]. 扬子江诗刊 2017(01)
    • [2].新诗人[J]. 西江月 2008(05)
    • [3].新诗人[J]. 西江月 2008(07)
    • [4].新诗人[J]. 西江月 2008(03)
    • [5].新诗人[J]. 西江月 2008(01)
    • [6].新诗人[J]. 西江月 2008(11)
    • [7].新诗人[J]. 西江月 2008(19)
    • [8].更不如今还有——作为新诗人和新诗理论建构者的罗念生[J]. 书屋 2017(03)
    • [9].《文艺复兴》与“中国新诗人”的出场[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05)
    • [10].“中国新诗人”的出场与两极化阐释——1937—1948年穆旦诗歌接受史[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02)
    • [11].主持人语[J]. 诗歌月刊 2019(08)
    • [12].诗人的危机[J]. 新闻天地(上半月) 2011(01)
    • [13].新诗人徐志摩拍摄的埃及风景照[J]. 现代中文学刊 2017(06)
    • [14].湖北诗歌新势力联展[J]. 长江丛刊 2014(06)
    • [15].写景的心智:抗战时期新诗写景的纵深[J]. 现代中文学刊 2020(05)
    • [16].百年新诗“浙江潮”——浙江新诗人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J]. 文艺争鸣 2009(03)
    • [17].郭沫若古代史研究的个性化特色论析[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2)
    • [18].浙江新诗人:在现实主义新诗的旅程中[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05)
    • [19].《在水与歌之间:21世纪新诗人》[J]. 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 2012(00)
    • [20].新诗历程(一)[J]. 诗探索 2012(07)
    • [21].俞平伯新诗艺术风格探微[J]. 安康学院学报 2011(05)
    • [22].郭绍虞语言文字观及其新诗建构理念[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论新诗中“自我”问题研究现状[J]. 绥化学院学报 2011(05)
    • [24].早期新诗中的“自然”论与新旧诗之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5].在新的崛起面前[J]. 诗潮 2020(07)
    • [26].悼志摩[J]. 半月选读 2009(20)
    • [27].论新诗用韵的功能——以卞之琳诗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11)
    • [28].悼志摩[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18(05)
    • [29].在新的崛起面前[J]. 诗林 2018(06)
    • [30].又见李瑛[J]. 文学教育(下) 2011(09)

    标签:;  ;  ;  

    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