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巴山木竹种群生物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学
作者: 王太鑫
导师: 丁雨龙
关键词: 巴山木竹,生长发育,地下茎,分布格局,生物量,数量统计,密度调节,遗传多样性,随机扩增多态性
文献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巴山木竹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青篱竹属(Arundinaria),是一中高山分布的中大型复轴混生型竹种;分布区以大巴山和秦岭两大山脉为主,涉及川、甘、陕、渝、鄂、豫等六省市和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等三个气候带。巴山木竹是大熊猫的主食竹种之一,优质的造纸原料,被广泛用于搭菜架、编织等多种用途,其笋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文对巴山木竹种群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随着海拔的升高,巴山木竹出笋期渐迟,海拔1900m处于4 月底5 月初出笋,退笋率31.50%,主要是营养不良的自然退笋;前期不同时间出土的笋,其高生长停止的时间基本相同,需时约70 天,白天的高生长量(58.13%)大于夜晚的,回归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笋生长过程;巴山木竹种群高生长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巴山木竹地下茎的梢端可常年保持分生能力,受顶端优势的影响,很少产生岔鞭,所以对于带有梢端的巴山木竹地下茎的年龄,可根据节间长短的规律性变化进行鉴别;在较好的立地条件下,每年约产生13节,延伸60cm左右。巴山木竹地下茎和根的生命力维持时间可长达20余年, 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且集群程度随时间进程而加强;格局规模即斑块大小都是92.16m2, 格局强度(RDD)达到3.89,说明巴山木竹种群聚块(密距段)分株数是间隙(疏距段)分株数的3.89倍。格局纹理为38.17cm,即从一个聚块(密距段)到另一个聚块(密距段)的聚块平均间距是38.17cm。巴山木竹种群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配置为:秆(55.56%)>蔸(20.77%)>枝(9.51%)>鞭(8.70%)>叶(3.40%)>根(2.06%)。地上部生物量57.2%集中于6 龄及其以上竹中,种群年龄结构老化。7 龄以上立竹的秆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通过竹笋-幼竹数量动态生命表和生存曲线分析,巴山木竹无性系分株集中死亡的时期是幼竹刚进入迅速高生长的时期;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具有较大的更新潜力;静态生命表在巴山木竹种群数量统计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施肥可显著增加出笋数和活笋数,短期内对笋地径、新竹及其胸径无显著影响;巴山木竹无性系分株之间生理整合的收益和耗费都比较明显;局部施肥可以提高施肥效率。早春的密度调节对当年各个密度处理下的出笋数、活笋数均未出现显著差异;对当年新竹的高度和胸径,也得到类似结果。佛坪种群(51 个样品)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镇巴种群(72 个样品);就此两种群而言,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群内,占92.41%。从保护遗传多样性意义上讲,对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取样原则应该是:取相距较远的种群,每个种群取样数量50 个即可。对17 个种群进行遗传分析后得知,巴山木竹种内多样性丰富(Gst=0.5324)。
论文目录:
前言
综述
1. 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1.1 构件理论概述
1.2 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
1.2.1 无性系植物种群结构动态与遗传后果
1.2.2 克隆生长型
1.2.3 克隆植物等级选择
1.2.4 觅食行为
1.2.5 形态可塑性
1.2.6 生理整合作用
1.2.7 无性系生长格局与生态适应对策
2. 竹类植物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
2.1 竹类无性系种群增长及结构动态
2.1.1 竹类无性系种群增长
2.1.2 竹类无性系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动态
2.2 竹类无性系生长格局
2.3 竹类无性系种群的形态可塑性
2.4 竹类无性系种群生理整合作用
2.5 竹类无性系种群的生态对策
3. 遗传多样性概述
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3.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3.3 遗传多样性的层次性
3.3.1 形态学水平
3.3.2 染色体水平
3.3.3 分子水平
4. 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4.1 种群遗传结构的概念
4.2 RAPD分子标记及其在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4.3 植物种群遗传结构与保护策略的制定
4.4 研究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意义和展望
5. 巴山木竹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5.1 巴山木竹的研究现状
5.1.1 生物学特性
5.1.1.1 分布区的自然状况
5.1.1.2 生长及发笋规律
5.1.1.3 形态解剖
5.1.1.4 开花习性
5.1.1.5 繁殖
5.1.1.6 虫害及其它危害
5.1.2 笋的开发利用
5.1.3 林分类型与经营
5.1.4 引种栽培
5.1.5 采伐
5.1.6 造纸特性及工艺
5.2 巴山木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巴山木竹竹笋群动态的研究
1.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克隆生长动态的调查
1.2.2 竹笋-幼竹高生长测定
1.2.3 高生长的昼夜节律测定
1.2.4 环境条件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群克隆生长动态
2.2 种群高生长规律
2.3 生态因子对种群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地下茎的研究
1.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下茎生长规律研究参数的确定
2.2 地下茎形态特征
2.2 地下茎的生长
2.3 竹鞭年龄的鉴别
2.4 地下茎的垂直分布
2.5 芽的发育
3 讨论
第三章 巴山木竹种群的分布格局
1. 研究地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巴山木竹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及动态变化
3.2 巴山木竹种群克隆生长型的趋势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巴山木竹种群生物量结构研究
1. 研究地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巴山木竹种群生物量结构
3.2 各龄级分株平均秆重与标准秆重的比较
3.3 分株叶构件重量的变化规律
4. 讨论
第五章 种群数量统计研究
1.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克隆生长动态的调查
1.2.2 竹笋-幼竹动态生命表的编制
1.2.3 竹笋-幼竹静态生命表的编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笋-幼竹动态生命表
2.2 种群的年龄结构
2.3 种群静态生命表
3. 讨论
第六章 施肥对巴山木竹生长的影响
1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田间试验设计及施肥
1.2.2 调查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种群竹笋生长的影响
2.2 施肥对种群幼竹生长的影响
2.3 生理整合作用
3. 讨论
第七章 密度调节对巴山木竹生长的影响
1.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及择伐
1.2.2 调查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处理对种群竹笋生长的影响
2.2 密度处理对种群幼竹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八章 巴山木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Ⅰ)
1. 样品采集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巴山木竹总DNA 提取与纯化
3.2 扩增条件和扩增体系的确定
3.3 RAPD-PCR 分析
3.4 引物筛选
4. 数据分析
4.1 数据统计方法
4.2 数据分析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DNA 的提取与纯化
5.2 引物的筛选
5.3 遗传多样性
5.3.1 多态位点比例
5.3.2 基因多样度
5.4 种群间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
6. 讨论
6.1 基因组DNA 的制备
6.2 RAPD试验的稳定性
6.3 巴山木竹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6.4 遗传多样性保护
第九章 巴山木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Ⅱ)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态位点比例
2.2 基因多样度
2.3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发布时间: 2005-12-30
参考文献
- [1].巴山木竹克隆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余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东祁连山高寒地区柳灌丛群落及其优势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D]. 李毅.甘肃农业大学2002
- [2].麻竹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分析及良种选育研究[D]. 邢新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
- [3].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种群结构与动态规律研究[D]. 刘金福.北京林业大学2004
- [4].毛竹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功能评价[D]. 高志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
- [5].我国南方城市竹子绿化及其竹种选择研究[D]. 邱尔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6].毛竹茎杆纤维细胞的发育生物学研究[D]. 甘小洪.南京林业大学2005
- [7].云南红豆杉种群生物学研究[D]. 苏建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8].筇竹无性系种群退化及恢复机制的研究[D]. 董文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9].撑绿竹3号无性系种群生物学研究[D]. 苟光前.南京林业大学2007
- [10].绿竹遗传多样性与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的研究[D]. 郑蓉.北京林业大学2008
标签:巴山木竹论文; 生长发育论文; 地下茎论文; 分布格局论文; 生物量论文; 数量统计论文; 密度调节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随机扩增多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