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与传统精神 ——关于鲁迅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比较研究

现代语境与传统精神 ——关于鲁迅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源于中国社会现代意识的发生,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反映。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现代意识产生的原因,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启蒙思想与审美主义。这两种思想都来源于西方,并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在发生初期高扬的两面旗帜。然而,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形成,西方思想的进入虽然产生了强势影响,但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虽然在来自于西方的启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现代文人打出了“反传统”的旗号,但传统文化精神却在隐性的层面发挥着它的强大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意识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是西方现代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也体现出与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迥然不同的特点。 本文以鲁迅、郭沫若这两位“五四”新文学的主将为范本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背后的这种文化诱因。论者以为,从鲁迅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活动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与作用一方面体现于两人深厚的旧学底蕴,体现于在传统士人精神的感如下表现出的入世的人生态度,体现于受地域文化的熏染下而形成的文化人格与艺术趣味: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与作用还体现为一种“先在视域”,使得两人在接受和传播西方现代思想时表现出强烈的功利色彩。 于是,中国的现代文学便处在这样一种奇特的现代语境当中。一方面是对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借鉴,现代性因素在鲁迅与郭沫若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又比较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有的个人化意绪,更多的是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当,从而呈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迥异的特征。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新的经典,也因为他们深厚的创造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成就了中国文学新的传统。

论文目录

  • 第1章 引论: 传统的现代与现代的传统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鲁迅与郭沫若的范本意义
  • 1.3 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2章 孕育与滋养:鲁迅、郭沫若与文化传统
  • 2.1 主流文化与文艺大传统
  • 2.1.1 “道”与“士人精神”
  • 2.1.2 “文以载道”——无法摆脱的文人情结
  • 2.2 文艺小传统与亚文化:趣味的生成
  • 2.2.1 神话传奇—民间戏曲—画像碑铭
  • 2.2.2 川戏—庄子禅宗—崇李贬杜
  • 2.3 地域文化与文化人格
  • 2.3.1 “文化边缘人”传统——浙东文化人格在鲁迅身上的延续
  • 2.3.2 “风疾马良,去道愈远”——郭沫若身上的巴蜀文化情结
  • 第3章 现代性洗礼:西方思想与中国启蒙
  • 3.1 反传统:启蒙现代性的出现
  • 3.1.1 关于现代性
  • 3.1.2 作为启蒙话语的“呐喊”与“涅槃”
  • 3.2 启蒙话语背后的传统
  • 3.2.1 狂人之后
  • 3.2.2 《女神》
  • 第4章 文学现代性:变形与解构
  • 4.1 中国现代文学: 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二元互动
  • 4.1.1 关于审美现代性
  • 4.1.2 接受与变形: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独特表现
  • 4.2 对传统的反叛与解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与《豕蹄》比较研究
  • 4.2.1 寓言情境
  • 4.2.2 现代性主题的隐喻
  • 4.2.2.1 现代身体感觉
  • 4.2.2.2 孤独感与怨恨情绪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报刊体“文学话”与现代文学共同体的建构[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近现代私人日记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一个亟待展开的学术领域[J]. 文艺争鸣 2019(11)
    • [3].“民粹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90)
    • [4].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会译介史铁生作品为中心[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9(04)
    • [5].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看中外文化的融通[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01)
    • [6].媒介文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细读策略[J]. 出版广角 2020(02)
    • [7].边界、跨域与融通——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一体化”的发生学考察[J]. 文学评论 2020(01)
    • [8].语言·文学·历史—“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坛综述[J]. 学术月刊 2020(02)
    • [9].“界碑”的漂移:现代文学起点的嬗递[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10].旅居与传播:金光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J]. 中国比较文学 2020(01)
    • [11].“文学研究是一种接力的事业”——读宫立《风骨: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素描》[J]. 现代中文学刊 2020(03)
    • [12].皖籍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疏离与融合[J]. 当代文坛 2020(04)
    • [13].轮回时间的绝望与救赎——论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的时间叙事[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9(04)
    • [14].文学与经济的跨学科整体研究——评《中国现代文学经济生态》[J]. 当代财经 2020(05)
    • [15].革命想象与历史论述——关于《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及其他[J]. 文艺争鸣 2020(07)
    • [16].民国时期外国文学译著出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07)
    • [17].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茶文化探微[J]. 福建茶叶 2019(01)
    • [18].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国话语建构[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1)
    • [19].现代文学与现代经济的关系研究[J]. 智库时代 2019(24)
    • [20].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性、当代性与经典性[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4)
    • [21].我与“现代文学”的“媒人”与“媒书”[J]. 博览群书 2019(07)
    • [22].慕课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11)
    • [23].“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命名与相关问题[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4].从“十七年”文学“分期”讨论看“现代文学”的构造[J]. 文学评论 2018(04)
    • [25].现代文学中的“茶”文化研究[J]. 福建茶叶 2018(10)
    • [26].中国现代文学报刊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7].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整理谈[J]. 现代中文学刊 2018(05)
    • [28].贵在出新:现代文学史料研究问题谈[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9)
    • [29].浅析现代文学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及应用[J]. 新闻传播 2018(19)
    • [30].古典传统是否构成现代文学的剧情主线[J]. 学术研究 2016(11)

    标签:;  ;  ;  ;  ;  

    现代语境与传统精神 ——关于鲁迅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