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乃至世界广大麦区常见的重要病害,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半矮秆品种的推广、栽培水平的提高和水肥条件的改善,我国的小麦白粉病由局部地区发生向全国扩展蔓延,特别是随着含抗病基因Pm8的1B/1R易位系衍生品种及其它抗源抗性的丧失,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多个新的生理小种已成为优势小种并开始流行。据统计,在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面积由1981年的290万公顷增加到1996年的1200万公顷,从而对小麦生产构成新的威胁。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重要病害的主要手段,从小麦近缘植物种属导入新的抗病基因则是实现抗源多样化进而防止或延缓抗性丧失的有效途径。中间偃麦草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蕴藏着许多对小麦遗传改良极其有用的基因资源,是应用于小麦育种最为成功的两个多年生野生近缘植物。为导入其抗病基因,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以感病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系)为受体,八倍体小偃麦为供体,采用六·八杂交方式,育成一批丰产性好、品质优良、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等多种病害的小麦新品系,它们是优良的小麦抗病育种亲本材料。本研究采用常规遗传分析方法和分子标记技术,以分别衍生于中间偃麦草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多抗性新品系CH5026和CH7034为材料,开展了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抗性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SSR标记定位,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CH5026是衍生于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termedium)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其系谱来源为“76216穗96/TAI7045//京411”。温室抗性评价的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而CH5026和TAI7045的小麦亲本均为中、高感,表明存在于CH5026的白粉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晋太170、CH5065分别与CH5026杂交、回交,将其F1、F2、BC1、F3,代群体及其双亲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E09菌系的15号生理小种接种,并按单株调查其抗感分离之比。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分别为0或0;级。F2、BC1代的群体中,其抗感分离分别符合3R:1S和1R:1S;而且在F3代的株系中,全抗:抗感分离:全感为1:2:1。说明衍生于TAI7045的抗病品系CH502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使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AS)和SSR标记技术,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wmc41和Xgwm539与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14.8cM和7.9cM,将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MlCH5026定位于染色体2DL上。2:CH7034是衍生于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Th.ponticum)的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的多抗性新种质材料,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通过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杂交、回交选育而成,系谱来源为“京411/小偃7430//中8601”。为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及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用小麦高感品系“SY95-71”与CH7034杂交,所获F1、F2及其双亲在温室用白粉病E09菌系的15号小种接种,对CH7034的白粉病抗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7034对白粉病菌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小偃7430及野生亲本长穗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F1代抗病反应型为0或0;级,F2代抗感分离比符合3R:1S,说明CH7034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用307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对一个148株的F2群体进行分析,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gwm311与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12.4cM。用中国春缺-四体和双端体材料进一步验证与抗病相关的片段位于2A染色体的长臂上,进而将CH7034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于小麦的2AL上。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硬粒小麦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改良效果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9)
- [2].普通小麦贵紫麦1号染色体的FISH核型分析[J]. 种子 2018(12)
- [3].普通小麦籽粒过氧化物酶活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21)
- [4].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正反杂交差异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9)
- [5].普通小麦新种质N0324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 陕西农业科学 2017(12)
- [6].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普通小麦杂交组合选配探讨[J].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1)
- [7].普通小麦与糯小麦杂交后代糯质材料的选择[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
- [8].节节麦遗传多样性及在改良普通小麦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 2019(07)
- [9].胚性愈伤率不同的普通小麦成熟胚生化及形态特性的差异[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6)
- [10].关中主要小麦品种抗条锈病鉴定及抗病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11)
- [11].我国冬麦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8)
- [12].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周麦23号生理特性及灌浆规律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06)
- [13].普通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 作物研究 2016(01)
- [14].节节麦HWM-GS D~tx5与普通小麦HWM-GS Dx5亚基的AS-PCR鉴别[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0)
- [15].栽培措施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3(04)
- [16].糯小麦实验制粉及其在面条中的应用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0(12)
- [17].小麦puroindoline b-2 基因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J]. 作物学报 2014(01)
- [18].普通小麦中外源异染色质的检测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08(03)
- [19].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T3AS·3AL-7Lr#1S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 浙江农业学报 2019(04)
- [20].波兰小麦对普通小麦部分品质指标的改良作用[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4)
- [21].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T6DL·7LrS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 生物工程学报 2018(11)
- [22].普通小麦株高的遗传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 [23].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6)
- [24].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在陕西小麦品种中的分布[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02)
- [25].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抗白粉基因的遗传及SSR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10)
- [26].陕西省地方小麦品种黄色素含量基因的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0(04)
- [27].小黑麦、黑麦与普通小麦幼穗分化及形态建成差异的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8].普通小麦B基因组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08(04)
- [29].抗条锈病小麦-滨麦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5)
- [30].两种施肥环境下冬小麦京411及其衍生系产量和生理性状的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