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禄劝板栗矢尖蚧梨圆蚧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令狐伟[1](2021)在《杏树鬃球蚧对野杏生长的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江西林,戴小华,郭青云,徐家生,钟八莲[2](2017)在《矢尖蚧在天竺桂叶上不同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天竺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叶片上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Kuwana)]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天竺桂每叶矢尖蚧个体数的频数分布呈现幂函数递减的趋势;在天竺桂树冠尺度上,北面矢尖蚧的数量比南面矢尖蚧的数量更多;在叶片尺度上,矢尖蚧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在叶片内部尺度上,矢尖蚧在叶中的个体数多于其叶尖和叶基.最后,根据矢尖蚧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些矢尖蚧的防治建议.
李昌[3](2014)在《梨圆蚧的发生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昆明市呈贡区种植果树种类以梨、桃、葡萄为主,还有少量李、柿、杏、苹果、花红、板栗,是一个典型的"水果之乡"。由于面积较大,品种较多,果树病虫害常有发生。其中蚧壳虫在果园中危害面积较广,危害程度较大,严重影响着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其主要蚧壳虫种类有梨圆蚧、桑盾蚧、球坚蚧、其次还有吹绵蚧、草履蚧等。因此,认识和抓好以梨圆蚧为主的蚧壳虫防治工作,是提高水果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之一。1分布及危害
胡江,李雪梅,陈树琼,沈丛明,崔峻,胡彬,余文辉,董志刚,黄建丽[4](2010)在《昆明市板栗种植区的巨角多鳃金龟危害特点及成虫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以富民县、禄劝县为代表的昆明市板栗种植区的巨角多鳃金龟的危害特点及成虫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板栗种植区发生的巨角多鳃金龟虫害,具有幼虫期长、隐蔽性强,危害板栗树根系使其致死率高,而成虫危害的寄主种类多等危害特点。该虫的暴发成灾与气候环境变化、栗园种植模式以及栽培管理方式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巨角多鳃金龟成虫的发生期为5~6月份,高峰期为5月下旬;每晚20:30~23:30为其日扬飞活动的高峰期,该成虫具有极强的趋光性,成虫期的灯诱效果十分显着为2 490~31 760头/盏。因此灯诱捕杀是其成虫期的重要防治方法。依据调查研究结果,对昆明市板栗种植区的巨角多鳃金龟虫害提出了4点防治及管理措施。
李宏亮[5](2010)在《上海市跳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上海市跳小蜂科分类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2年来,共采集跳小蜂标本5000余头,采集范围包括:徐汇区、卢湾区、杨浦区、浦东区、闸北区、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闵行区、虹口区、普陀区、宝山区以及崇明县等13个行政区县的主要绿地和公园。分类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记述上海市跳小蜂2亚科17属39种,其中包括:已知属16属,新属1属;已知种23种(其中,新纪录种1种),新种16种。2.编制了上海市跳小蜂科分属检索表。3.给出了论文中所涉及属的研究历史、鉴定特征、种类概况以及生物学特性,并同时编制了各个属的分种检索表。4.对所有涉及种类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每个种的同物异名、研究历史、采集数据和地理分布,附有每个种的分类特征图。5.编写了中国跳小蜂科名录。6.构建了中国跳小蜂科已知属、种数据库,内容包括种名、定名人、定名年代、模式产地、寄主、研究历史和分类特征等。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跳小蜂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本研究于2009年4月到10月间,在市5个绿化园林的海桐、洒金珊瑚与慈孝竹3种生境中设立样地,分别采用黄盘收集法、扫网法与饲养法进行随机采样,共获取跳小蜂2183头,隶属于2亚科16属。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公园间的跳小蜂数量结构与优势类群存在着显着差异。人民公园跳小蜂个体数量多于另外几个公园。各个公园间的优势类群都不相同。2、不同植物间的跳小蜂数量结构与优势类群存在着显着差异。慈孝竹跳小蜂个体数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植物。各植物间的优势类群都不相同。3、不同公园间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长风公园和大宁灵石公园跳小蜂群落结构较为相似,二者的跳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较高,优势度指数(C)较低。世纪公园与之相反。4、不同植物间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海桐与洒金珊瑚跳小蜂群落结构较为相似。慈孝竹跳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较高,优势度指数(C)较低。海桐与之相反。5、不同季节间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在存在着显着差异。跳小蜂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夏季和秋季达到较高水平,而在春季较低;优势度指数反之。
齐晓丰[6](2008)在《北京地区蚧虫区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蚧虫常因危害绿化树木、观赏园艺、花卉、果树而成为各国商贸口岸的主要检疫对象。笔者在总结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后,广泛采集了北京地区各大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大学校园和北京植物园温室等地的蚧虫标本,通过玻片标本制作、显微观察、鉴定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制定了北京地区最新的蚧虫名录,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北京地区蚧虫现有11科,114种,具较高的丰富度,分别占全国的68.8%和11.1%。(2)发现一中国新纪录种――欧洲栎链蚧(Asterodiaspis iliciola Targioni-Tozzetti)。3个北京地区新纪录科和16个北京地区新纪录种。北京地区新纪录科为:旌蚧科(Ortheziidae),仁蚧科(Aclerdidae)和头蚧科(Beesoniidae);北京地区新纪录种为:菊旌蚧Orthezia urticae Ferris,远东盘粉蚧Coccura convexa Borchsenius,枣树星粉蚧Heliococcus zizyphi Borchsenius ,东方壤粉蚧Humococcus orientalis Borchsenius,木槿曼粉蚧Maconellicoccus hirsutus Green,山西品粉蚧Peliococcus shanxiensis Wu,刺竹轮粉蚧Trionymus bambusae Green,栗新链蚧Neoasterodiaspis castaneae Russell,桦树绵蚧Pulvinaria betulae Linnaeus,苹果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赤竹仁蚧Aclerda sasae Borchsenius,宫苍仁蚧Nipponaclerda biwakoensis Kuwana,孟雪盾蚧Chionaspis montana Borchsenius,栎雪盾蚧Chionaspis saitamaenis Kuwana,长七松长蛎蚧Lepidosaphes pini Maskell,青冈头蚧Beesonia napiformis Kuwana。(3)北京地区蚧虫的区系成份有6个:分别为古北种、东洋种、东洋古北共有种、东亚种、广布种和中国特有种。其中,古北种27种,占总种数的33.3%;东洋种19种,占总种数的23.5%;中国特有种共13种,占总种数的16.0%;广布种有12种,占总种数的14.8%;东亚种和东洋与古北的共有种最少,各为5种,占总种数的6.1%。
王大洲[7](2005)在《蚧虫危害与检疫除害处理》文中认为
胡艳红[8](2004)在《松突圆蚧化学防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于2001~2003年在福建省福清市音西村林地和西海村林地,以室内研究和林间研究结合进行。室内主要采用12种农药对松突圆蚧进行毒力测定和复配剂的增效测定,林间主要以室内筛选所得药剂进行防治效果的研究以及农药在林下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室内毒力测定供试昆虫为室内饲养的松突圆蚧一龄若虫,测定方法采用浸液法,所用药剂主要有:机油乳油、杀扑磷乳油、毒死蜱乳油、喹硫磷乳油、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木虱净乳油、乐果乳油、三唑磷乳油、扑虱灵可湿性粉剂、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啶虫昧乳油、敌敌畏乳油等。测定结果表明,啶虫咪对松突圆蚧一龄若虫的毒力最高,其次为木虱净乳油、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喹硫磷乳油、杀扑磷乳油、毒死蜱乳油、三唑磷乳油、机油乳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乐果乳油、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敏感性较大的有机油乳油、杀扑磷乳油、定虫咪乳油、毒死蜱乳油、喹硫磷乳油等。复配增效测定表明,机油与毒死蜱以13:10混配,共毒系数最大,为405.41,增效3.05倍:机油与杀扑磷以29:10混配,共毒系数为322.08,增效2.22倍。 林间防治效果研究分两个实验地进行,音西村施药时间为2003年6月中旬,西海村施药时间为2003年10月,均采用喷雾法施药,所用药剂有机油乳油、毒死蜱乳油、杀扑磷乳油、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喹硫磷乳油、机油与毒死蜱、机油与杀扑磷、毒死蜱与杀扑磷、毒死蜱与扑虱灵、毒死蜱与吡虫啉、杀扑磷与扑虱灵、杀扑磷与吡虫啉、啶虫咪与吡虫啉、杀扑磷与高效氯氰菊酯。结果表明,五种单剂的防治效果以毒死蜱1:400倍液到1:800倍液的效果较好。复配剂的林间实验表明,毒死蜱与杀扑磷以11:25混配防治效果最好,1:400浓度混剂药后14天的总体防治效果达90%以上,21天的总体防治效果仍有72.9%,1:800浓度混剂药后14天的总体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21天的总体防治效果是66.52%;其次为毒死蜱与扑虱灵11:20混剂,混剂1:400倍液的总体防治效果药后14天达94.18%,21天达80.5%;1:800倍液药后14天总体防治效果为78.65%,21天后的总体防效为69.71%;再次,啶虫咪与吡虫啉1:1混剂1:3000倍液药后14天的总体防治效果80.55%;其它配方与配比的防治效果比相应单剂也各有所提高。 林下土壤中农药的残留动态研究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药后当天及1天、3天、7天、14天、21天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主要测定的药剂有毒死蜂和杀扑磷,它们分别为中等毒性和高毒农药。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高,毒死蜂在土壤中的平均半衰期为n .48天,杀扑磷在土壤中的平均半衰期为10.49天。可见,以毒死蟀和杀扑磷防治松突圆蛤,应当充分考虑到药剂对人畜以及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
宋玉双[9](2001)在《科技期刊(森林病虫害部分)题录选》文中提出
陈鹏,刘宏屏,毋亚梅,季梅,赵涛,蒋昭龙,肖文美[10](2000)在《禄劝板栗矢尖蚧梨圆蚧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栗矢尖蚧、梨圆蚧在禄劝县海拔 15 0 0~ 2 0 0 0m的板栗种植园内混合发生 ,两种虫害 1年均发生 3代 ,其中较低海拔栗林梨圆蚧发生严重 ,矢尖蚧发生较轻 ;阳坡栗林矢尖蚧危害严重 ,阴坡栗林梨圆蚧危害严重。对板栗物候和两种蚧虫生活史的观察得出 ,药物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板栗抽梢现蕾期 (4月上旬 )及落叶期 (11月上旬 )。防治试验表明利用速扑杀和氧化乐果喷雾防治两种蚧虫效果良好 ,其中速扑杀 10 0 0倍液防治这两种蚧虫效果最佳 ,矢尖蚧的虫口减退率达 99% ,梨圆蚧的虫口减退率达 95 %。
二、禄劝板栗矢尖蚧梨圆蚧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禄劝板栗矢尖蚧梨圆蚧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矢尖蚧在天竺桂叶上不同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2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竺桂叶片矢尖蚧的频数分布 |
2.2 矢尖蚧在天竺桂树冠尺度的圆形分布格局 |
2.3 矢尖蚧在天竺桂叶片尺度的空间分布型 |
2.4 矢尖蚧在天竺桂叶片内部的空间分布 |
3 讨论与结论 |
(3)梨圆蚧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及危害 |
2 形态特征 |
3 生活史及习性 |
4 防治方法及措施 |
4.1 越冬期防治 |
4.2 生长期防治 |
4.3 生物防治 |
4.4 加强苗木检疫 |
(4)昆明市板栗种植区的巨角多鳃金龟危害特点及成虫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富民、禄劝县的巨角多鳃金龟虫害发生区 |
2 调查研究方法 |
2.1 危害情况调查方法 |
2.2 成虫期发生规律的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危害特点 |
3.2 成灾原因分析 |
(1) 气候变化异常, 极端低温现象频发 |
(2) 规模化种植, 树种单一 |
(3) 普遍使用农家肥, 施肥不合理 |
(4) 病虫害种类多, 栗农综合管理意识不强 |
(5) 板栗园套种连作频繁, 冬春季栗园物种单一 |
3.3 成虫发生规律 |
(1) 成虫的发生历期 |
(2) 成虫夜间的活动节律 |
(3) 成虫基本行为 |
4 防治及管理措施 |
(1) 加强管理, 改善板栗园的环境条件 |
(2) 抓住防治关键时机, 重点做好成虫期的防治工作 |
(3) 实施幼虫期的综合治理, 降低板栗树死亡率 |
(4) 加强培训和科普宣传, 提高栗农的综合管理素质 |
5 结语 |
(5)上海市跳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上海市跳小蜂科分类研究(Taxonomic Study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
一、跳小蜂科分类研究概况(Overview of Taxonomic Study on Encyrtidae) |
1 跳小蜂的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cyrtids) |
1.1 头部 |
1.2 中躯 |
1.3 后躯 |
1.4 翅 |
1.5 足 |
2 跳小蜂科分类研究概况 |
2.1 世界跳小蜂科研究历史(A Review of Encyrtidae from the World) |
2.2 中国跳小蜂科研究概况(A Summary of Encyrtidae from China) |
2.3 上海市跳小蜂科研究历史(A Review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
二、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 研究材料(Materials) |
2 研究方法(Methods) |
2.1 采集方法 |
2.2 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
2.2.1 针插标本 |
2.2.2 干存标本 |
2.2.3 浸渍标本 |
2.2.4 玻片标本 |
2.3 标本观察、绘图与拍照 |
2.4 标本测量 |
2.5 数据库 |
2.6 主要分类特征及术语 |
三、上海市跳小蜂科分类学研究内容(Contents of Taxonomic Study on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
1 上海市跳小蜂科分属检索表(Key to Genera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
2 上海市跳小蜂科主要属种描述(Descriptions of Genera and Species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
1. 抑虱跳小蜂属Acerophgus Smith, 1880 |
(1) 徐志宏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xuzhihongi Trjapitzin, 2008 |
(2) 浦东抑虱跳小蜂,新种Acerophagus pudongensis sp. nov. |
(3) 徐汇抑虱跳小蜂,新种Acerophagus xuhuiensis sp. nov. |
2. 阿德跳小蜂属Adelencyrtus Ashmead, 1900 |
(4) 单斑阿德跳小蜂,新种Adelencyrtus unimaculatus sp. nov. |
3. 长索跳小蜂属Anagyrus Howard, 1896 |
(5) 暗色长索跳小蜂Anagyrus fuscus Shi, Si et Wang, 1994 |
(6) 金桥长索跳小蜂,新种Anagyrus jinqiaoensis sp. nov. |
(7) 丽柄长索跳小蜂,新种Anagyrus scapus sp. nov. |
(8) 上海长索跳小蜂,新种Anagyrus shanghaiensis sp. nov. |
4. 扁角跳小蜂属Anicetus Howard, 1896 |
(9) 红蜡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beneficus Ishii et Yasumatsu, 1954 |
(10)霍氏扁角跳小蜂Anicetus howardi Hayat, Alam et Agarwal, 1975 |
(11) 拟食红扁角跳小蜂,新种Anicetus pseudorubensi sp. nov |
(12)食红扁角跳小蜂Anicetus rubensi Xu et He, 1997 |
(13) 浙江扁角跳小蜂Anicetus zhejiangensis Xu et Li, 1991 |
5. 寡节跳小蜂属Arrhenophagus Aurivillius, 1888 |
(14) 长距寡索跳小蜂Arrhenophagus longicalcaratus Tan et Cheng, 2008 |
(15) 白胫寡节跳小蜂Arrhenophagus albitibae Girault, 1915 |
6. 羽盾跳小蜂属Caenohomalopoda Tachikawa, 1979 |
(16) 关岛羽盾跳小蜂Caenohomalopoda guamensis (Fullaway, 1946) |
(17) 韩国羽盾跳小蜂,中国新纪录种Caenohomalopoda koreana Tachikawa, Paik & Paik, 1981 |
(18) 四国羽盾跳小蜂Caenohomalopoda shikokuensis (Tachikawa, 1956) |
7. 巨角跳小蜂属Comperiella Howard, 1906 |
(19) 双带巨角跳小蜂Comperiella bifasciata Howard, 1906 |
8. 多胚跳小蜂属Copidosoma Ratzeburg, 1844 |
(20) 佛罗里达多胚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 (Ashmead, 1900) |
9. 斑翅跳小蜂属Epitetracnemus Girault, 1915 |
(21) 上海斑翅跳小蜂,新种Epitetracnemus shanghaiensis sp. nov. |
10. 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 Mercet, 1917 |
(22) 敌虱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dispar (Mercet, 1925) |
(23) 浦西阔柄跳小蜂,新种Metaphycus puxiensis sp. nov |
11. 花翅跳小蜂属Microterys Thomson, 1876 |
(24) 短腹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breviventris Xu, 2000 |
(25) 石井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ishiii Tachikawa, 1963 |
(26) 桑名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kuwanai Ishii, 1928 |
(27) 聂特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nietneri (Motschulsky, 1859) |
(28) 露尾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nuticaudatus Xu, 2000 |
(29) 美丽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speciosus Ishii, 1923 |
(30) 明缘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tranusimarginis Xu, 2002 |
(31) 长距花翅跳小蜂,新种Microterys longicalcaratus sp. nov |
12. 拟花翅跳小蜂属,新属Paramicroterys gen. nov. |
(32) 粉蚧拟花翅跳小蜂,新种Paramicroterys pseudococcis sp. nov. |
13. 横索跳小蜂属Plagiomerus Crawford, 1910 |
(33) 中国横索跳小蜂,新种Plagiomerus chinensis sp. nov. |
14. 木虱跳小蜂属Psyllaephagus Ashmead, 1900 |
(34) 长腹木虱跳小蜂,新种Psyllaephagus longiventra sp. nov. |
(35) 短距木虱跳小蜂,新种Psyllaephagus brevicalcaratus sp. nov. |
15. 食蚜蝇跳小蜂属Syrphophagus Ashmead, 1900 |
(36) 默赛特食蚜蝇跳小蜂Syrphophagus merceti (Masi, 1926) |
16. 汤氏跳小蜂属Thomsonisca Ghesquière, 1946 |
(37) 盾蚧汤氏跳小蜂Thomsonisca amathus (Walker, 1838) |
(38) 短腹汤氏跳小蜂,新种Thomsonisca breviventra sp. nov. |
17. 皂马跳小蜂属Zaomma Ashmead, 1900 |
(39) 中华皂马跳小蜂,新种Zaomma sinensis sp. nov. |
四、讨论(Discussion) |
五、中国跳小蜂科名录(A Checklist of Encyrtidae from China) |
第二部分 上海市跳小蜂科生物多样性研究(The Biodiversity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
一、综述(Overview ) |
1 昆虫生态学研究概述(A General Introdction of Insect Ecology) |
2 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A Review of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
2.1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
2.2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
2.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2.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2.3 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2.3.1 α多样性 |
2.3.2 β多样性 |
2.3.3 γ多样性 |
3 跳小蜂科生态学研究进展(Research Review of Encyrtidae Ecology) |
3.1 中国跳小蜂科区系组成分析 |
3.2 跳小蜂科生物学特性研究 |
3.2.1 交配、产卵和越冬 |
3.2.2 变态、体色、性别和性比 |
3.2.3 寄主和化性 |
3.3 跳小蜂的保护及应用 |
二、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 采样地点(Places) |
2 采样植物(Plants) |
3 采样方法(Methods) |
4 采样时间(Dates) |
5 工具及试剂(Tools and Reagents) |
6 标本整理与鉴定(Organ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mens) |
7 数据统计(Data Statistics) |
三、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
1 跳小蜂群落的数量组成(Quantitative Composition of Encyrtids Community) |
1.1 跳小蜂的群落结构 |
1.1.1 不同公园的跳小蜂群落结构 |
1.1.2 不同植物的跳小蜂群落结构 |
1.2 跳小蜂群落的数量组成与类群分析 |
1.2.1 不同公园中跳小蜂群落的数量组成与类群分析 |
1.2.2 不同植物中跳小蜂群落的数量组成与类群分析 |
1.3 结论与分析 |
2 跳小蜂的群落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of Encyrtids Community) |
2.1 不同公园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分析 |
2.1.1 公园整体的多样性指数比较 |
2.1.2 公园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动态 |
2.1.3 不同公园中群落结构相似性 |
2.2 不同植物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分析 |
2.2.1 植物整体的多样性指数比较 |
2.2.2 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动态 |
2.2.3 群落结构相似性 |
2.3 结论与分析 |
四、结论与讨论(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 |
1 结论(Conclusions) |
2 三种方法的优劣比较 |
2.1 现象 |
2.2 原因及优劣探讨 |
图版(Plates) |
附录(Appendix)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6)北京地区蚧虫区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蚧虫概述及研究意义 |
1.2 蚧虫的形态 |
1.2.1 蚧虫体外具有蜡被和介壳 |
1.2.2 雌雄异型 |
1.3 我国蚧虫研究历史 |
1.4 北京地区蚧虫的研究历史 |
1.4.1 研究概况 |
1.4.2 化学防治方面 |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本采集方法 |
2.2.2 显微玻片采集方法 |
2.2.3 显微玻片观察方法 |
2.2.4 绘图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北京地区蚧虫种类记述 |
3.1.1 旌蚧科 Ortheziidae |
3.1.2 珠蚧科 Margarodidae |
3.1.3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
3.1.4 毡蚧科 Eriococcidae |
3.1.5 红蚧科 Kermococcidae |
3.1.6 链蚧科Asterolecaniidae |
3.1.7 壶蚧科Cerococcidae |
3.1.8 蚧科Coccidae |
3.1.9 仁蚧科 Aclerdidae |
3.1.10 头蚧科Beesoniidae |
3.1.11 盾蚧科 Diaspidae |
3.2 北京地区蚧虫区系分析 |
3.2.1 区系组成 |
3.2.2 区系分析 |
3.2.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蚧虫危害与检疫除害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蚧虫发生及危害特点 |
1.1 地理环境、植被类型对蚧虫发生的影响 |
1.1.1 温室植物 |
1.1.2 城市公园和街区的绿化及观赏植物 |
1.1.3 果树 |
1.1.4 平原绿化树木及人工纯林 |
1.1.5 山地森林的生态环境 |
1.2 不同树种受蚧虫危害情况 |
1.2.1 花灌木 |
1.2.2 阔叶乔木 |
1.2.3 果树 |
1.2.4 针叶树 |
1.3 蚧虫类群的发生与危害 |
1.3.1 盾蚧科的蚧虫在各种环境中均发生严重 |
1.3.2 蜡蚧科在自然界中仅次于盾蚧科 |
1.3.3 其它科的类群 |
2 蚧虫的扩散与传播规律 |
2.1 1龄若虫期是蚧虫主动扩散的关键阶段 |
2.2 风是蚧虫近距离传播的重要自然因素 |
2.3 人为活动是蚧虫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
3 蚧虫的检疫检验方法 |
3.1 应施检疫的对象 |
3.2 检验方法 |
3.3 虫种鉴定 |
4 蚧虫除害处理技术 |
4.1 对木材、薪材的处理 |
4.2 对苗木、幼树、花卉等的处理 |
4.2.2 熏蒸处理 |
4.3 对果品、种实处理 |
4.4 活立木的处理 |
(8)松突圆蚧化学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农药单剂的毒力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及试虫的饲养 |
1.2 供试药剂 |
1.3 各药剂致死中浓度LC_(50)的测定 |
1.4 卡方适合性测验 |
1.5 求各LC_(50)的标准差Sm及95%置信限CL_(0.95)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松突圆蚧死亡的判断标准 |
2.2 各供试药剂的毒力回归式及致死中浓度的测定结果 |
2.3 各供试药剂的毒力回归式的卡方值X~2 |
2.4 各供试药剂LC_(50)的标准差与95%置信限 |
第二章 复配剂的增效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供试虫源 |
1.3 增效配伍筛选--定性筛选试验方法 |
1.3.1 药剂的配制 |
1.3.2 配伍的确定 |
1.4 增效配比筛选--定量筛选 |
1.4.1 混剂配制的方法 |
1.4.2 配比的确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增效配伍筛选的测定结果 |
2.2 增效配比筛选的测定结果 |
2.3 混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松突圆蚧林间防治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样地及样株概况 |
1.3 样地及样株的选择 |
1.4 喷药方法 |
1.5 调查统计方法 |
1.6 死活的判断标准 |
1.7 方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音西村林地试验结果 |
2.1.1 机油乳油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防治效果 |
2.1.2 喹硫磷乳油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防治效果 |
2.1.3 毒死蜱乳油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防治效果 |
2.1.4 杀扑磷乳油不同浓度、不同时间防治效果 |
2.1.5 百虫宁乳油不同浓度、不同时间防治效果 |
2.1.6 五种药剂对各虫态不同时间的防治效果比较 |
2.2 西海村林地防治效果 |
2.2.1 机油与杀扑磷混剂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
2.2.2 机油与毒死蜱混剂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
2.2.3 毒死蜱与杀扑磷混剂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
2.2.4 毒死蜱与扑虱灵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
2.2.5 啶虫咪与吡虫啉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
2.2.6 杀扑磷与百虫宁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
2.2.7 杀扑磷与扑虱灵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
2.2.8 杀扑磷与吡虫吡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
2.3 方差分析 |
2.3.1 药后7d防治效果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
2.3.2 药后14d防治效果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
2.3.3 药后21d防治效果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药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土壤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土壤样品中农药的提取与净化 |
1.4 色谱条件 |
1.5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6 添加回收率实验 |
1.7 主要计算公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 |
2.2 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测定结果 |
2.3 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模拟及半衰期 |
2.4 杀扑磷在土壤中残留量测定结果 |
2.5 杀扑磷在土壤中的动态模拟及半衰期 |
2.6 添加回收率测定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科技期刊(森林病虫害部分)题录选(论文提纲范文)
森林病害 |
森林昆虫 |
四、禄劝板栗矢尖蚧梨圆蚧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杏树鬃球蚧对野杏生长的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令狐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矢尖蚧在天竺桂叶上不同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江西林,戴小华,郭青云,徐家生,钟八莲.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06)
- [3]梨圆蚧的发生及防治[J]. 李昌. 云南农业科技, 2014(06)
- [4]昆明市板栗种植区的巨角多鳃金龟危害特点及成虫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J]. 胡江,李雪梅,陈树琼,沈丛明,崔峻,胡彬,余文辉,董志刚,黄建丽. 西部林业科学, 2010(03)
- [5]上海市跳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D]. 李宏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6]北京地区蚧虫区系的研究[D]. 齐晓丰.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7]蚧虫危害与检疫除害处理[J]. 王大洲. 林业实用技术, 2005(05)
- [8]松突圆蚧化学防治的研究[D]. 胡艳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04(04)
- [9]科技期刊(森林病虫害部分)题录选[J]. 宋玉双. 中国森林病虫, 2001(04)
- [10]禄劝板栗矢尖蚧梨圆蚧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 陈鹏,刘宏屏,毋亚梅,季梅,赵涛,蒋昭龙,肖文美. 云南林业科技,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