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轴枪,等离子体,光电流信号,磁场
电流片论文文献综述
漆亮文,赵崇霄,闫慧杰,王婷婷,任春生[1](2019)在《同轴枪放电等离子体电流片的运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轴枪放电可以产生高速度、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射流,在天体物理、核物理等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同轴枪放电等离子体运动的"雪犁模型"分析,本实验通过对等离子体光电信号和磁信号的测量及放电照片的拍摄,研究了不同放电电流和气压对同轴枪放电等离子体电流片的运动特性、电流通道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一次放电过程中,气压为10 Pa、放电电流为35.7—69.8 kA时,随着放电电流的增加,等离子体喷射速度增加,输运距离与离子携带的轴向动能成正比,大电流条件下,等离子体喷出枪口时易于在枪底端形成新的电流通道;气压为5—40 Pa、放电电流为49.8 kA时,随着气压的增加,等离子体喷射速度减小,输运距离缩短,高气压下,等离子体喷出枪口时在枪底端未产生新的放电通道,这与放电过程中遗留在枪底端的带电粒子和电流片渗漏残留在枪内的中性粒子共同形成的阻抗通道有关;电流反向时,二次放电击穿位置发生在电极头部,放电过程中存在多次放电现象.(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玖桐,宗秋刚,孙为杰[2](2018)在《水星磁尾电流片尺度磁通量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信使号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数据,对水星磁尾磁通量绳事件做了一系列统计研究。从2011年4月23日至2015年4月30日信使号在轨的十九个"热季"期间内,我们共挑选出170个磁通量绳事件。这些磁通量绳事件持续时间在0.5~5s左右,磁场峰值在20~100nT之间,相对涨幅最大可达到200%。而在地球磁尾中,磁通量绳时间磁场的相对涨幅很少大于15%。有60%的事件具有涨幅超过50%的特征,全部事件的涨幅平均值为82%,这一现象说明水星磁尾磁通量绳内部往往具有很强的核心场。(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期刊2018-10-21)
丁源,戎昭金[3](2018)在《基于MESSEGER观测对水星磁尾电流片磁场分布的统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信使号飞船2011—2015年期间在轨磁场数据对水星磁尾电流片的磁场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探究磁场结构分布随水星径向距离的变化,电流片划分为近磁尾(-1.5R_M>X>-2.0R_M)和远磁尾(-2.0R_M>X>-2.5R_M)两个区域.所得结果表明:(1)无论是近磁尾还是远磁尾,电流片中的磁场都以+B_z分量为主,磁场方向几乎与磁赤道面垂直.(2)相比近磁尾,远磁尾电流片中磁场强度、B_z分量较弱,B_y分量较强,而且-B_z信号出现概率相对较大,这表明电流片中磁活动相对容易在远磁尾中发生.(3)磁场强度以及B_z分量在晨昏方向上的分布存在晨昏不对称性——在方位角120°~190°范围内相对较弱.弱B_z数据点(B_z<5nT)也在昏侧(Y>0)发生较为频繁.(4)与B_z分布相反,磁场强B_y分量(|By|>5nT)倾向于在晨侧(Y<0)发生.统计分析还表明,磁场B_y分量与行星际磁场B_y分量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对比地球磁尾电流片,我们对水星磁尾电流片B_z分量、强B_y分量的晨昏不对称起源机制作了探讨分析.(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黄凤[4](2017)在《非均匀引导场中的电流片不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间和实验室等离子体物理中,电流片不稳定性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电流片中的磁场可以由反平行的磁场(z方向)和引导场(y方向)两部分组成,本文运用动理学方法研究非均匀引导场中的电流片不稳定性。我们的主要结果有:发现两支反向传播的不稳定模(记为A模和B模),这两支不稳定模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性。引导场和主波矢(Kz)非单调的改变B模的增长率,且B模的增长率会有多个峰值,当引导场非均匀性消失时,B模也随之消失。另外,引导场和主波矢会单调的消弱A模的增长率。(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07-26)
朱伯靖[5](2016)在《LIN-FORBES模型分形湍流电流片内磁岛相互作用中粒子加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IN-FORBES模型中分形湍流电流片为研究对象,从等离子体动理学属性格子波尔兹曼控制方程出发,应用夹杂粒子HPIC-LBM实验方法(粒子云网格暨格子波尔兹曼),在天河二号超算平台上对其内部跨尺度级联磁重联磁场精细演化、多尺度磁(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6-11-01)
周福顺[6](2016)在《无力场电流片中的磁重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间和实验室等离子体中,磁场重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用来解释众多爆发性的现象,比如太阳耀斑,地球磁层亚爆以及实验室聚变等。自1946年Giovanelli R. G提出磁场重联(Magnetic reconnection)这个概念以来,人们对磁场重联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观测和实验上的研究。本文利用二维PIC模拟研究了初态为无力场的重联中离子扩散区和磁岛的演化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Harris电流片中的无力场重联和引导场重联中的情况进行了对比。1.无力场重联中的扩散区结构通过模拟发现,无力场重联中离子扩散区的演化主要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电子沿着一对分离线向X点靠近,被重联电场加速之后,沿着另一对分离线向外流出,而电子密度空穴主要分布在电子入流的这条分离线上。由此产生的Hall电流使面外磁场在平面内呈现出扭曲的四极场位形。面外磁场在平面内的这种位形分布与Harris电流片中存在初始引导场下的重联情况是类似。在第二个阶段,电子沿着分离线向X点靠近,并且会被X点附近的重联电场加速,之后电子沿着分离线内侧的磁力线流出,从而使得电子密度空穴沿着两对分离线对称分布。由此产生的平面电流使面外磁场在离子扩散区中呈现出典型的四极场位形。面外磁场和电场E-的这种位形分布与Harris电流片中反平行重联中的情况一样。2.无力场重联中的磁岛结构通过模拟发现,无力场重联中的磁岛结构和初始条件为Harris电流片中引导场重联下的磁岛结构有所不同。在引导场重联中,面外磁场在磁岛边缘增强,中央凹陷,其分布类似于“火山口”;电子密度在磁岛中央呈现出增强的位形。而在无力场重联中,面外磁场在磁岛边缘部分形成四极场位形,在磁岛中央呈现出增强的分布;电子密度在磁岛边缘增强,中央凹陷。这是因为在无力场重联中,离子和电子在磁岛末端被加速之后进入磁岛之后均环绕着磁岛边缘运动,呈环状分布。而在磁岛外围,磁岛左右两端的电子在X点加速之后分别沿着分离线内侧的磁力线远离X点,围绕着磁岛外围运动。电子在磁岛区域的这种运动分布使得电子密度在磁岛中呈环状结构。同时,电子与离子的这种运动系统使得面外磁场在磁岛边缘呈现出四极磁场位形,在磁岛中央呈现出增强的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3-28)
蔡强伟,吴宁,林隽[7](2015)在《两个太阳爆发事件中磁重联电流片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通常会将其后面区域中的磁场急剧拉伸,使得极性相反的磁力线相互靠近而形成磁重联电流片.磁重联电流片在爆发过程中,既是磁自由能迅速转化为热能、等离子动能和高能粒子束流的重要区域,又起着连接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的作用.2003年1月3日和11月4日的两次CME事件,在CME离开太阳表面附近之后,均有电流片被观测到.结合搭载在SOHO(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上的LASCO(Large Angle and Spectrometric Coronagraph)、UVCS(Ultraviolet Coronagraph Spectrometer)数据,以及大熊湖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的Hα资料,研究两次爆发事件的动力学特征,以及电流片的物理特性.电流片中高电离度粒子的存在,如Fe~(+17)、Si~(+11),表明电流片区域中温度高达3×10~6~5×10~6K.直接测量发现电流片的厚度在1.3×10~4~1.1×10~5km范围之间,并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利用CHIANTI(ver 7.1)光谱代码,进一步计算得到2003年1月3日电流片中的电子温度和相应辐射量(Emission Measure,EM)的均值分别为3.86×10~6K和6.1×10~(24)cm~(-5).另一方面,利用SOHO/UVCS观测数据对2003年11月4日的CME爆发事件中的电流片进行分析,发现电流片呈现准周期性扭转运动.(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魏新华,蔡春林[8](2015)在《伴随着高速流的磁尾电流片拍动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尾电流片在磁尾动力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卫星观测表明磁尾电流片经常处于拍动状态.但磁尾电流片拍动的特性和产生机制至今仍然没有被完全弄清楚.本文主要利用欧洲空间局Cluster卫星数据,研究一个伴随高速离子流的电流片拍动事件.该电流片拍动事件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拍动的周期约是2min,磁场振荡幅度约为20nT.能量电子和离子的通量具有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特征.电流密度X和Y分量也具有周期性的振荡,并且振荡周期与磁场振荡周期一致.通过对粒子流速矢量与电流矢量的分析,发现粒子运动具有涡旋的特征.因此可以推断,该磁尾电流片的拍动不是由磁尾等离子体片高速流产生的,而是与局地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蔡强伟[9](2015)在《太阳爆发事件中磁重联电流片的观测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太阳结构及主要活动现象做简单描述。随后对日冕物质抛射的观测和研究意义,以及磁重联电流片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给出阐述。然后我们对研究工作进行详细的描述。最后,是对此次工作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日冕物质抛射(CME)之后的太阳日冕边缘观测表明,通常能够在日冕边缘观测到强烈的UV源。在这个区域会发生反向磁力线局部耗散引起的重构以及磁能释放的过程(即磁重联),重联区域会有一定程度拉伸,称为重联电流片。磁重联电流片在事件爆发的过程中,既是磁自由能迅速转化为热能、等离子动能和高能粒子束流的重要区域,又起着连接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的作用。我们对2003年1月3日和11月4日的CME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两次事件在CME离开太阳表面附近之后,均有电流片被观测到。我们结合搭载在SOHO上的LASCO、UVCS数据,以及大熊湖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的Hα资料,研究两次爆发事件的动力学特征,以及电流片的物理特性。电流片中高电离度粒子的存在,如Fe+17、Si+11,表明电流片区域中温度高达(3~5)×106K。直接测量发现电流片的厚度在1.3×104km~1.1×105km范围之间,并且随时间在逐渐减小。利用CHIANTI(ver 7.1)光谱代码,我们进一步计算得到2003年1月3日电流片中的电子温度和相应辐射量(EM)的平均值分别为3.84×106K和6.1×1024cm-5。另一方面,我们利用SOHO/UVCS观测数据对2003年11月4日的CME爆发事件中的电流片进行分析,发现电流片呈现准周期性扭转运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15-06-01)
裴仲添,何建森,王新,涂传诒,E.Marsch[10](2014)在《太阳风中电流片和非电流片的湍流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阳风湍流中电流片是间歇的一种表现形式。G.Li(2007)和B.Miao et al.(2011)使用了一种利用太阳风磁场数据把电流片识别出来的方法,并对电流片的宽度等属性进行了统计研究。研究太阳风湍流,计算并分析速度、磁场和Elssser量(1950)的功率谱是通常的做法,其中Elssser量定义z±=v(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9: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论文集》期刊2014-10-20)
电流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信使号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数据,对水星磁尾磁通量绳事件做了一系列统计研究。从2011年4月23日至2015年4月30日信使号在轨的十九个"热季"期间内,我们共挑选出170个磁通量绳事件。这些磁通量绳事件持续时间在0.5~5s左右,磁场峰值在20~100nT之间,相对涨幅最大可达到200%。而在地球磁尾中,磁通量绳时间磁场的相对涨幅很少大于15%。有60%的事件具有涨幅超过50%的特征,全部事件的涨幅平均值为82%,这一现象说明水星磁尾磁通量绳内部往往具有很强的核心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片论文参考文献
[1].漆亮文,赵崇霄,闫慧杰,王婷婷,任春生.同轴枪放电等离子体电流片的运动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9
[2].赵玖桐,宗秋刚,孙为杰.水星磁尾电流片尺度磁通量绳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2018
[3].丁源,戎昭金.基于MESSEGER观测对水星磁尾电流片磁场分布的统计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8
[4].黄凤.非均匀引导场中的电流片不稳定性的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2017
[5].朱伯靖.LIN-FORBES模型分形湍流电流片内磁岛相互作用中粒子加速研究[C].中国天文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6
[6].周福顺.无力场电流片中的磁重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7].蔡强伟,吴宁,林隽.两个太阳爆发事件中磁重联电流片的观测研究[J].天文学报.2015
[8].魏新华,蔡春林.伴随着高速流的磁尾电流片拍动观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5
[9].蔡强伟.太阳爆发事件中磁重联电流片的观测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5
[10].裴仲添,何建森,王新,涂传诒,E.Marsch.太阳风中电流片和非电流片的湍流参数分析[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9: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