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东文人诗韵研究

唐代山东文人诗韵研究

论文摘要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汉语语音史上由中古音向近古音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历来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地区,研究唐代山东地区文人的用韵特征对于揭示唐代北方通语的实际面貌和了解山东中古时期的方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唐代山东地区61位文人的1303首作品研究后我们发现:1唐代山东文人的用韵可以细分为阴声韵8部,阳声韵10部,入声韵8部,用韵情况基本符合当时的通语。2除了具有北方通语的共同特点之外,山东地区文人的用韵还有一些地域性特点。尤喉部唇音字不通鱼模;臻摄内部分为三部:文韵始终独用;元魂痕虽然平声多同用,但是元韵已经转到山摄中去;真谆臻欣同用,三者之间无混用例;齐韵的平声已经和止摄诸韵合为一部,不过齐韵的去声霁韵和祭韵两韵依旧只押入蟹摄中;东韵虽然已经和通摄中其他韵通用,但是还是保留着很重的独用倾向;效摄的豪韵依旧保持着较古时候独用的情形。3通过对材料中异调相押的分析,可以认为当时“浊上归去”、“入派三声”的情况都已经初显征兆;对“入派三声”的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已经有梗曾二摄入声三四等开口字混入开口三等的例子。4通过对入声诸部通叶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唐代所存的三种韵尾中,[-t]尾字和[-k]尾字比较相近,多有相叶;[-p]尾字则多独用,从而证明[-p]尾字的变化很可能是相对独立于[-t]尾和[-k]尾,并且认为入声韵尾的消失应该是像周祖谟先生设想的那样:[-t]尾和[-k]尾首先消失,合并成[-(?)],然后[-p]尾再与[-(?)]合流。本文的价值在于:通过归纳唐代山东地区文人的韵部,考察特殊的用韵现象,全面分析异调相押及不同韵部之间的通押现象,揭示出唐代山东地区文人用韵的地域特点,分析当时业已出现语音上的重要变化,以期对前辈们的唐代语音研究稍有补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 第三节 韵例与诗文韵字判断
  • 第二章 唐代山东文人用韵系统
  • 第一节 阴声韵
  • 第二节 阳声韵
  • 第三节 入声部
  • 第三章 异调相押现象的分析
  • 第一节 “上去通押”和“浊上变去”
  • 第二节 平仄通押
  • 第三节 “舒促相押”
  • 第四章 唐代山东文人的用韵特点
  • 第一节 唐代山东文人用韵的分部
  • 第二节 唐代山东地区、关中地区及西北地区用韵的比较
  • 第三节 唐代山东地区文人用韵的地域特点
  • 第四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唐代山东文人诗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