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纺精干绵给湿法探讨](https://www.lw50.cn/thumb/28e9864a17e63dbcb7c7a553.webp)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天然纤维原料受到日益重视,丝织物轻盈柔软,穿着极其舒适,在市场上一直为高档产品,更是深受各国消费者喜爱。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是绢纺原料的大宗出口国,但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的绢纺工业在原料、工艺、设备、技术、管理和产品等各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制绵工序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干绵给湿。 本文对抗静电剂、平滑剂进行了大量的单因子筛选试验,通过比较加入试剂后的精干绵的导电性能和摩擦性能,筛选出了单因子试剂和试剂吸附量范围。所选试剂为抗静电剂824-N,吸附量范围为:0.05%~0.2%;柔软剂289,吸附量范围为:0.5%~0.7%;电解质柠檬酸三钠,吸附量范围为:0.1%~0.2%;分散剂WA,吸附量范围为:0.05%~0.1%。 对浸渍给湿法工艺进行探讨,精干绵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吸附平衡后,随着浸渍时间的增加,纤维的吸附量没有太大变化;浸渍给湿法工艺的浸渍时间为10分钟。 分别采用浸渍法给湿工艺和喷淋法给湿工艺两种给湿工艺对精干绵进行给湿,通过对给湿后的精干绵的抗静电性能和摩擦性能的测试,浸渍给湿法工艺优于喷淋给湿法工艺,复配给湿液优于单因子试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丝纤维概论1.2 精干绵给湿的目的1.3 给湿液1.3.1 国内给湿复配液的发展现状1.3.2 我国对精干绵进行给湿的方式1.4 抗静电剂的发展1.5 平滑剂的发展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2.1 丝纤维结构2.1.1 丝素、丝胶的元素组成和氨基酸组成2.1.2 丝素、丝胶的结构2.1.3 蚕丝的性质2.2 吸附理论2.2.1 Gibbs吸附定理2.2.2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2.2.3 吸附的机理2.2.4 表面活性及溶液的吸附等温线2.2.5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固体上吸附的一些因素2.3 摩擦理论2.3.1 表观接触面积A和真实接触面积Ar2.3.2 静摩擦和动摩擦2.3.3 摩擦力和摩擦系数2.4 润滑理论2.4.1 润滑的分类2.4.2 关于润滑层(膜)和摩擦系数2.5 抗静电理论2.5.1 绢纺中的静电产生与消除措施2.5.2 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2.6 柔软剂的平滑作用机理第三章 试验准备3.1 试验原料3.2 主要化学试剂3.3 主要试验仪器及设备3.4 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3.4.1 纺织纤维摩擦系数3.4.2 制作人工气候室3.4.3 纺织材料静电性能测试第四章 喷淋给湿法工艺试验4.1 喷淋给湿法工艺流程4.2 给湿助剂单因子4.2.1 给湿助剂单因子吸附量的选定4.2.2 半衰期的测定4.2.3 摩擦系数的测定4.3 试剂的复配4.3.1 复配方案4.3.2 半衰期的测试4.3.3 摩擦系数的测定第五章 浸渍给湿法工艺试验5.1 浸渍给湿法工艺流程5.2 浸渍给湿法吸附工艺5.2.1 浸渍时间的确定5.2.2 各试剂的浓度和吸附量之间的关系5.3 半衰期的测试5.3.1 给湿助剂单因子浸渍给湿法半衰期的测试5.3.2 同条件下给湿助剂单因子喷淋给湿法半衰期试验5.3.3 给湿复配液喷淋给湿法的半衰期测试5.4 摩擦系数的测定5.5 小结第六章 二次通用旋转及正交工艺设计6.1 二次通用旋转工艺设计6.1.1 最优化设计方法简介6.1.2 回归方法的选用6.1.3 高精度回归方程的求取6.1.4 因子水平编码6.1.5 试验结果6.1.6 统计与分析6.1.7 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并求最优解6.1.8 试验验证6.2 正交工艺设计6.2.1 正交表格的设计6.2.2 正交试验分析及结果第七章 结论7.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7.2 论文不足参考文献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好热[J]. 意林(少年版) 2017(12)
- [2].BCF纱线给湿新方法[J]. 国际纺织导报 2010(06)
- [3].纺织空调送风加湿方法的探讨[J]. 上海纺织科技 2008(03)
- [4].午夜(外一章)[J]. 中国铁路文艺 2009(08)
- [5].国内蒸纱机装备制造行业现状[J]. 上海纺织科技 2012(08)
- [6].棉纺设备生产20.8×2tex纯羊绒转杯纺纱线的实践[J]. 现代纺织技术 2014(02)
标签:精干绵论文; 给湿工艺论文; 抗静电剂论文; 给湿剂论文; 平滑剂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