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分解论文-李萌,杨龙

不平等分解论文-李萌,杨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平等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乡家庭,多维不平等,Araar指数,多维基尼系数

不平等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李萌,杨龙[1](2019)在《城乡家庭多维不平等的测量、变化与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从多维视角研究城乡家庭的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利用Araar指数和多维基尼系数方法,测量农村和城镇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水平及其变化状况,并按维度对多维不平等进行分解,探讨不同维度对多维不平等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从多维不平等的测量结果看,从2007年到2013年总体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水平从0.215 8下降到0.208 8,但是农村家庭的多维不平等从0.173 9上升到0.185 3,城镇家庭的多维不平等从0.172 3上升到0.178 7。农村家庭的多维不平等始终高于城镇家庭。从多维不平等的分解结果看,2007年和2013年消费维度对总体家庭多维不平等的贡献率最高,分别达68.69%和63.24%,健康维度的贡献率最低,分别为7.51%和10.45%,城镇和农村家庭有相同变化趋势。因此,在降低不平等政策的制定中,应从多维视角关注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不平等上升的趋势,重点关注农村家庭的多维不平等问题,降低消费维度和教育维度对多维不平等的贡献率。(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萌,杨龙,周立[2](2019)在《基于Araar指数的家庭多维不平等测量与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基础上,使用Araar多维不平等指数分析中国家庭的多维不平等状况,对比了城乡和不同区域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水平,并按照维度和群组对多维不平等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农村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水平高于城镇家庭,西部地区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解结果表明,收入维度对多维不平等的贡献率高于教育维度和健康维度;城乡内部不平等对总体多维不平等的贡献率与城乡之间的贡献率相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不平等对多维不平等的贡献率高于区域之间的贡献率。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应从多维视角出发制定降低家庭福利不平等的政策,重点关注农村家庭和西部地区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本文来源于《调研世界》期刊2019年08期)

宋泽,何阳[3](2019)在《中老年消费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来自CHARLS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HARLS数据考量中老年人的消费不平等问题,结果发现:2011-2015年中老年家庭总消费水平快速上升,同时不平等程度进一步扩大。从消费分类上看,医疗保健对中老年人消费水平影响最大;从年龄效应上看,中老年群体不平等在67岁以后开始上升。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出生中老年群体会积累更多财富,在基本衣食需求满足后,消费不平等的代际效应更多体现在家庭用品、教育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白晨,顾昕[4](2019)在《高龄化、健康不平等与社会养老保障绩效研究——基于长期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度量与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高龄化是新时代中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5—2014年的数据,通过长期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度量与分解,考察了高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病残趋势、健康不平等以及社会养老保障与服务在改善老龄健康上的政策效果。结果发现:高龄老人长期"带残生存"的问题不容忽视,自理能力与认知功能受损对总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突出;女性、农村及低收入等弱势群体更容易陷入长期多维健康贫困;医疗服务可及性与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显着降低长期多维健康贫困的发生风险。鉴于此,政府应在提升医疗及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和均等化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社区长期照料服务和老年认知功能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本文来源于《社会保障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洪亮,朱星姝,陈英哲[5](2018)在《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动态分解——基于中国老年群体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1年和2013年的微观数据,以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Erreygers指数测度中国老年群体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并将Erreygers指数的变动进一步分解为收入增长效应、收入分布效应、收入流动效应和人口老化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老年群体存在亲富的健康不平等,但这种健康不平等程度呈减缓趋势;收入增长效应、收入分布效应和收入流动效应在健康不平等程度减缓中发挥的作用相当,大约各占叁分之一,而人口老化效应的作用极其微弱;整体而言,女性健康不平等程度大于男性,而相同年龄段的男性健康不平等程度大于女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审计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马占利,邹薇[6](2018)在《中国机会不平等的测算与分解——基于“反事实”收入分布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泰尔零阶指数测算了个体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运用非参数法、参数法进行估计,其中在参数估计中区分了环境对个体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考虑了不同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2007-2013年中国的机会不平等越来越严重,考虑环境对努力的间接效应后,2007、2013年中国机会不平等相对占比分别为13. 59%和20. 74%;就机会不平等在城乡、性别、不同出生群组间的差异来看,农村相对于城市、女性相对于男性、70后相对于50后和60后,机会不平等更为严重。对收入不平等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嵌套Shapley分解表明:对环境直接效应影响较大的叁个因素分别为户籍、性别和父母教育,同时环境的间接效应随时间加大。(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8年11期)

石大千,张哲诚[7](2018)在《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再检验——基于教育不平等分解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文献关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原因在于可能忽略了教育不平等中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将教育不平等分解为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应该取决于上述结构因素中效应较大的部分。基于这一假设,本文从微观层面基于环境-努力二分法解构教育不平等,从而测度了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并研究了教育机会不平等与教育努力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机会不平等显着扩大了收入差距,教育努力不平等显着缩小了收入差距;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的反向作用,总体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再显着。(本文来源于《教育与经济》期刊2018年05期)

靳振忠,王亮,严斌剑[8](2018)在《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测度与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测算了我国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并通过Shapley分解法计算了不同环境因素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的差异性贡献。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在高等教育获得中存在机会不平等问题,但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在逐渐降低。第二,相对于推荐制度,全国统考制度下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更小。第叁,高校扩招政策不仅不能有效缓解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反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第四,个人特征始终不构成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第五,家庭文化因素、家庭经济政治因素、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异在大部分时期是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存在的重要原因,但家庭经济政治因素的贡献在不断减小,并且近年来已不构成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孙彦,闫颖娟,薛秦香,高建民[9](2018)在《陕西省糖尿病患者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其不平等性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其与收入相关的不平等性。方法利用陕西省国家卫生调查2013年数据,以糖尿病患者家庭为研究对象,利用WHO的方法界定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并进一步采用Probit模型、集中指数和集中指数分解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农村和城市糖尿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6.10%和21.98%,无慢性病家庭的9.73%和12.47%,同时相对差距与绝对差距也均高于无慢性病家庭;城市和农村糖尿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287和–0.381,而无慢性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集中指数为–0.535和–0.482,显示出强烈的倾向于低收入家庭的不平等;经济水平,是否有老人和卫生服务可及性解释了大部分的不平等。结论陕西省糖尿病患者面临较高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倾向于低收入家庭的不平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8年08期)

陈英哲[10](2018)在《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以每年平均超过8%的增速飞跃发展,反映健康水平的各项指标排名在发展中国家中迅速提升至前列,多次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但平均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并不能掩盖健康不平等问题存在的事实,健康不平等问题逐渐演变为一个紧迫而且急需改善的社会问题。首先,本文在归纳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进行有序Probit回归,回归结果显示:收入对老年人健康水平有最为积极的影响;男性老年人群体要比女性拥有更健康的体魄;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基本呈逐渐下滑趋势;城镇地区老年人健康水平普遍高于农村,东部地区健康水平高于西部地区;高学历老年人要比低学历老年人群体拥有更多的健康优势。其次,本文对健康不平等分别做了静态与动态的测度和分解。一方面,采用集中度指数法和泰尔指数法分别测算出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指数进行分解,研究不同因素对健康不平等做出的贡献以及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的比重。另一方面,采用E指数测度健康不平等,并将两年的E指数做差分,将结果分解为收入增长效应、收入分布效应、收入流动效应和人群老化效应,分别研究各部分对总体波动的贡献大小。结果显示:老年人群体中确实存在亲富人的健康不平等;城镇地区健康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收入及收入不平等因素是老年人健康不平等产生的主要原因;平均健康水平随收入组从低到高呈现升高趋势,较低收入组健康不平等现状要比较高收入组更为紧迫;组内健康不平等要明显高于组间健康不平等;在减缓健康不平等程度的过程中,收入增长效应、收入分布效应和收入流动效应发挥的作用相当;老年男性群体健康差异程度整体高于女性。最后,本文总结全文得出的结论,并从加快推进老年人收入增长机制的完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养老模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的教育投资,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积极推进中西部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缩小地区间差异五个角度提出了本文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审计大学》期刊2018-05-01)

不平等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基础上,使用Araar多维不平等指数分析中国家庭的多维不平等状况,对比了城乡和不同区域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水平,并按照维度和群组对多维不平等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农村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水平高于城镇家庭,西部地区家庭的多维不平等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解结果表明,收入维度对多维不平等的贡献率高于教育维度和健康维度;城乡内部不平等对总体多维不平等的贡献率与城乡之间的贡献率相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不平等对多维不平等的贡献率高于区域之间的贡献率。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应从多维视角出发制定降低家庭福利不平等的政策,重点关注农村家庭和西部地区家庭的多维不平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平等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李萌,杨龙.城乡家庭多维不平等的测量、变化与分解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2].李萌,杨龙,周立.基于Araar指数的家庭多维不平等测量与分解[J].调研世界.2019

[3].宋泽,何阳.中老年消费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来自CHARLS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

[4].白晨,顾昕.高龄化、健康不平等与社会养老保障绩效研究——基于长期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度量与分解[J].社会保障研究.2019

[5].王洪亮,朱星姝,陈英哲.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动态分解——基于中国老年群体的实证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

[6].马占利,邹薇.中国机会不平等的测算与分解——基于“反事实”收入分布方法[J].经济问题探索.2018

[7].石大千,张哲诚.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再检验——基于教育不平等分解的视角[J].教育与经济.2018

[8].靳振忠,王亮,严斌剑.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测度与分解[J].经济评论.2018

[9].孙彦,闫颖娟,薛秦香,高建民.陕西省糖尿病患者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其不平等性分解[J].中国公共卫生.2018

[10].陈英哲.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分解研究[D].南京审计大学.2018

标签:;  ;  ;  ;  

不平等分解论文-李萌,杨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