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瑶汉民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民族,新型民族关系,汉族人口,民族共同体
瑶汉民族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玉[1](2019)在《中国近代蒙汉民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正构建"繁荣的民族共同体"。本文以近代蒙汉民族关系为例,从民族主体构成、经济型态与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蒙汉民族关系,利于我国当代新型民族关系的巩固。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民族关系极其重视,极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各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教育》期刊2019年29期)
蔡丹君[2](2019)在《基于乡里社会的十六国胡汉民族关系——以华北与关中地区诸政权为例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六国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是在乡里社会生活基础上存续的。胡主先是依赖同乡建立政权,吸纳在地乡党入仕,同时,扶植流亡的乡里宗族,设立侨郡,使之壮大,既而恢复乡里选举制度,加强对乡里人才的拔擢与管理。这些都说明了胡主对乡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实际控制。在此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乡里宗族的支持,甚至有些胡主及其家族自身也壮大为乡里宗族。围绕乡里社会生活,展开对乡党、乡里宗族、乡里制度的经营,是胡主深化和加强自身统治,并实现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复杂的十六国胡汉民族关系。(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徐笑丹[3](2019)在《李维汉民族关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维汉民族关系思想是被中国革命和社会关系建设证明了的宝贵理论,它是中共共产党关于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总结。李维汉的民族关系思想内涵深远丰富,其形成来源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关于对民族平等思想的论述、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关于中国民族问题如何发展的科学理论以及苏联与中国革命民族工作实际经验的合理因素。在此基础上,李维汉还运用因地制宜的辩证方法合理扬弃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以夷制夷”的传统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民族关系思想,它既是李维汉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较为精炼地浓缩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集体智慧。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进步是我国民族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民族繁荣的重要前提和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发展不平衡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民族歧视以及民族分裂主义成为了阻碍民族共同繁荣的主要原因。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李维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毛泽东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提倡大力培养民族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并参与制定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他与其他主管民族工作的党的领导人的不懈指导下,建国初期我国的民族关系被誉为是民族发展的黄金时期,李维汉民族关系思想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最终使其民族理论具备了坚守原则、灵活多样、慎重稳健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新时代下,深入研究李维汉民族关系思想,正确地认识这一思想在维护国家安定与民族繁荣发展中重大的历史作用,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推进国家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李维汉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和本质进行探究及剖析,通过深入探索他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的具体运用,分析其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特点和当今启示,找出开展民族工作的内在规律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认识和把握。(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6-01)
包文俊[4](2019)在《国家认同视角下蒙汉民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关系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且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地区,可见研究蒙汉民族关系对我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鲁北镇的蒙汉族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的相关资料和田野调查,对鲁北镇的蒙汉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全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其次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介绍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简述了鲁北镇的概况,鲁北镇人口,蒙汉民族人口的渊源和在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改革开放近30年的蒙汉族关系情况。第二章是笔者进行实地调查后对鲁北镇蒙汉族在居住格局和社会交往方面现状的描述,第一节从民族人口和居住格局来讨论居住格局和民族关系,第二节从民族意识角度研究民族关系,第叁节从族际交往角度研究民族关系,第四节主要讨论了风俗习惯和民族关系之间的联系。第叁章介绍了2014-2018年鲁北镇族际通婚的现状和趋势。通过分析蒙汉民族对待族际通婚的态度和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来讨论族际通婚和民族关系。第四章总结了当前蒙汉民族关系的特点并分析了影响构建国家认同的因素。蒙汉关系整体融洽,但还是存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几点因素,笔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叁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第五章提出了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的不足和从国家认同视角为了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的几点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文章整体的一个概括。(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8)
王抒泓[5](2019)在《民族融合情景下闽东畲汉民族和谐关系共建——以霞浦畲族村落调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文化同质性增加,异质性减少,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霞浦畲族与汉族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为桥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认同,搭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平台,共建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建构国家民族认同感。(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哲义[6](2019)在《从由“胡”作“乱”析魏晋胡汉民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精辟简短却又内涵丰富,蕴藏着历史的影子。其中"胡"字成语的演变也折射出了魏晋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从天之骄子之含义到"无根无据""杂乱"的代名词,由"胡"作"乱"字义的演变充分反映了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过程的艰难以及产生的文化碰撞,分析研究这段时期的民族关系,这也对后世处理民族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9期)
谭杰[7](2019)在《赫哲族在发展进程中与满汉民族的涵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赫哲族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赫哲族、满族、汉族在共同生产生活、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满汉民族所带来的"移民文化"使赫哲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文化也丰富了满汉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间的互学互鉴促进了赫哲族、满族、汉族的共同发展、进步与繁荣。(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军[8](2019)在《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6至1998年间,陕西神木县的大保当镇陆续发现了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26座,其中14座墓中有画像石,墓葬封门石柱上镌刻着精美的乐舞百戏图像。文章认为:该墓葬群的墓主人系匈奴贵族,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匈奴人汉化、生活惬意,匈、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内容。这是音乐史研究中少有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9年01期)
董志鹏[9](2018)在《清中前期政治结社法规与满汉民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以少数民族为政权主体,其政治结社政策带有明显的民族倾向。清朝中前期对于汉官和汉民的政治结社行为采取严刑峻法,以维护统治秩序,其禁律对汉族士官的结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汉族民众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的会党结社则压制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使得满汉民族矛盾逐渐积累。清中前期政治结社的政策在发展变迁过程中,既有满汉民族矛盾的推动,反过来又影响到满汉民族关系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马智雄[10](2018)在《张家川县梁山镇及周边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关系一直是民族学的重要课题,从民族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分析、寻找规律是源于学术和现实的双重需要。回汉两民族都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各地,但在不同历史和地区的背景下,两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状态和特点,对于民族关系研究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张家川县梁山镇处于两市叁县的交界地区,人口构成相对复杂,且历史上汉回关系发生过多次变化,对该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本文第一章先对张家川地区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构成以及宗教情况进行描述,之后将研究范围锁定在梁山镇及其周边地区,并对这一范围内的各项自然、社会情况进行叙述。最后从历史角度回顾张家川县梁山镇以及周边地区回族的族源,并将此民族发展历程与汉族相结合,以史实体现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第二章是以各个社会变量为角度分析影响梁山镇回汉民族关系的多重因素,首先是从居住格局出发,通过调查目前回汉民族居住分布状况,来分析两民族成员对住所所处的社会环境要求所体现出的民族意识,以及这种居住分布对两民族成员来往频率的影响和意义。进而延伸到两民族在日常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等方面的交往情况,并着重分析了在学校和集市这两个公共区域环境下,民族交往情况的变化。最后从民族通婚的状况与人们对通婚的看法、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饮食等方面分析当地回汉两个民族沟通的文化深度;第叁章以活畜市场为核心,描述了其建立的过程、对当地人生活的意义、搬迁及其影响,并从经济和文化两种角度论证了活畜市场是如何见证了当地社会生活的变迁并承担回汉民族关系纽带角色的,并提出了“牙子”不仅是市场中的重要人物,更在调节回汉民族关系中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第四章首先反观前文,从历史、自然环境、经济、传统观念角度思考梁山镇及周边地区存在的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因素。尤其是经济上,部分回族通过从事商业获得了较多的收入,其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因此,矛盾一方面体现在他们与当地收入较低的部分汉族形成了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是新的经济观念影响到了全体当地人,尤其体现在被提高定价的彩礼钱上,部分汉族人的收入承担不起“提价”的习俗,并将之归咎于收入较高的回族人。另外,集市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因自身的不足,如管理不规范、汉族在交易中处于弱势等,导致产生了一些阻碍民族团结的因素。在总结上述原因之后,在文末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将落实民族政策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是通过经济建设切实改善回汉民族整体收入来调节民族关系,强化地区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教育事业,改变人们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并接受科学知识,更好地与兄弟民族共同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的建设事业,并培养优秀的民族干部建设家乡;完善民族自治、宗教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8-06-01)
瑶汉民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六国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是在乡里社会生活基础上存续的。胡主先是依赖同乡建立政权,吸纳在地乡党入仕,同时,扶植流亡的乡里宗族,设立侨郡,使之壮大,既而恢复乡里选举制度,加强对乡里人才的拔擢与管理。这些都说明了胡主对乡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实际控制。在此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乡里宗族的支持,甚至有些胡主及其家族自身也壮大为乡里宗族。围绕乡里社会生活,展开对乡党、乡里宗族、乡里制度的经营,是胡主深化和加强自身统治,并实现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复杂的十六国胡汉民族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瑶汉民族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新玉.中国近代蒙汉民族关系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
[2].蔡丹君.基于乡里社会的十六国胡汉民族关系——以华北与关中地区诸政权为例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徐笑丹.李维汉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包文俊.国家认同视角下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5].王抒泓.民族融合情景下闽东畲汉民族和谐关系共建——以霞浦畲族村落调查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6].王哲义.从由“胡”作“乱”析魏晋胡汉民族关系[J].戏剧之家.2019
[7].谭杰.赫哲族在发展进程中与满汉民族的涵化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8].王军.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
[9].董志鹏.清中前期政治结社法规与满汉民族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10].马智雄.张家川县梁山镇及周边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