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理论的大型商场综合评价

基于模糊理论的大型商场综合评价

一、用模糊理论对大型商场进行综合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陈含芳[1](2020)在《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为满足人们对办公、住宿、娱乐等多功能的集成需求,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城市综合体具有建筑体量大、人流量多、密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惨重的人员伤亡,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近年来城市综合体火灾数量不断上升,因此在享受城市综合体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可能产生的火灾风险,为防患于未然,研究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问题,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风险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利用事故树对城市综合体进行火灾风险因素分析,通过计算最小割集、径集及结构重要度系数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安全管理网上搜集城市综合体的68个火灾实例,采用归纳法获取了34个基本事件发生的频率,通过计算顶上事件发生概率、概率重要度系数和临界重要度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可燃物是引起火灾必不可少的因素,电气是发生概率最大的引火源,同时人员疏散因素重要度比较大;其次,将事故树得出的因素与相关法规文献等相结合,提出从火灾风险源控制能力、防火能力、灭火能力、人员安全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五个方面,构建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得出指标权重,建立了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据此判断出其火灾风险等级,从而为火灾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最后,选取某个城市综合体,对其进行了火灾风险评价,得出其处于二级(较安全)级别;针对该综合体一层的特定环境,假设单源点与多出口限定条件下,考虑人群密度、烟气扩散、路径及出口容量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对比验证的方法,计算出人员疏散所需的最短时间和最佳路径,验证了上述火灾风险评价和疏散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降低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风险和提高疏散效率提供了一套有效方法。

李照惠[2](2019)在《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如何提高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管理水平是关乎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在进行研究时,主要以A时代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其风险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评价以及控制措施制定,并希望通过本文的进一步分析后,强化A时代广场城市综合体的风险防控水平,提高风险抵御意识,并能够在挑战中得以顺利发展。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风险致因理论的基础上,围绕A时代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这一对象进行研究。基于城市综合体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背景下,经过相关资料查询,获取本研究需要的借鉴内容,并在此前提下,针对本研究涉及的概念、理论等进行总结,从而夯实本文的研究基础。根据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这一对象,通过全生命周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以及风险致因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其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三点。同时又将A时代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风险分成四个阶段:投资决策阶段、规划设计及招标阶段、建设阶段和租售及运营管理阶段,总包括的风险项因素有22个。通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A时代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得出其归列为“很大风险”范畴。在风险划分中,决策阶段风险等级被划入“很大风险”行列,而规划设计及招标阶段风险、建设阶段、租售及经营管理阶段风险等级都被划分为“较大风险”行列。所以,处于项目开发阶段必须要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制定有效地风险防范举措。根据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风险尚存的一些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投资决策、规划设计及招标、建设、租售及运营管理4大阶段进行分析,最后对现存的“很大风险”与“较大风险”问题进行献策。

桑田[3](2019)在《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保持良好的城市风貌,沿街建筑外立面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进行重新装修,装修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大多数商场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在外墙装修期间都正常营业,增加了因外墙施工违章操作、不安全用电等现象造成的火灾事故发生概率,并且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内部可燃物被引燃,还会给商场内部人员的逃生带来巨大威胁。为了有效降低商场外墙装修火灾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确保更多人能够安全逃生,有必要针对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的安全性进行研究,预先识别出火灾发生时影响安全的隐患部位,为商场管理人员的火灾防范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危险源的识别,总结出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的火灾及人员疏散的特点,并建立了基于结构熵权法的模糊评价模型来分析火灾风险。运用PyroSim软件基于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的火灾情形,建立出火灾分析模型,并设置了因外墙保温材料起火引燃室内可燃物,而形成商场内外同时燃烧的特殊火灾场景,依据模拟结果,分析了相关特征参数:烟气蔓延、温度、CO浓度、能见度的变化情况,结合火灾产物对人体构成危害的临界条件,得出该场景下商场各层人员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同时针对商场人员疏散情况,运用Pathfinder构建出相应的疏散模型,模拟分析了人员疏散的运动过程,得到了商场各层人员的所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依据安全疏散的判定准则,对比分析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和所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以安全余量的大小判定该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结合判定结果和相关疏散理论,对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的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王庆[4](2019)在《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纵向立体化发展阶段,使得城市地下工程的开发利用成为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看,国内外针对复杂情况下地下工程项目造价风险评价的研究还并不多见,然而地下工程由于具备造价高昂不可恢复性的特点,其造价风险评价变得十分重要,在诸多现代造价风险评价方法中,很少有能够十分适用地下工程工程项目特点的评价方法。基于此,本文在研究地下工程全过程周期造价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推广运用到造价风险评价分析中,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下工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周期造价分析评价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研究表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地下工程全过程周期造价分析评价方法是一种科学、可靠的评价方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具有很好的动态平衡性和整体性,可以较好的适用于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不仅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结果而且也可依据工程项目的动态风险系数来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建设项目的变化;应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建设项目三阶段分析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建造阶段的造价风险主要有常规工期风险与常规成本风险组成,运营阶段的成本中的人工单价、机械单价和材料单价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而成本要素的数量则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人工、材料的超额消耗,这对地下工程的成本影响很大。将模糊评判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进行地下工程方案可靠性的综合评判尤其是在运营阶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工程应用表明,地下工程建造阶段的造价风险最大,运维阶段的造价风险最小,仅为4左右。因此,管理人员应注重建造阶段的造价风险管理。同时,工程应用还表明,地下工程全过程造价风险的评价指标的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地下工程项目以及不同的专业背景专家灵活进行选取。

汪平西[5](2019)在《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向外扩张的压力持续增加;但在中央政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要求下,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必将逐渐从“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在此时代背景下,旧城更新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空间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相应地,旧居住区更新必然成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议题。针对以往旧居住区更新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研究中,搭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从使用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角,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前和更新后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首先,本文对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其次,本文阐述了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并以评价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框架。再次,本文重点研究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并分别以南京市秦淮区三个旧居住区和合肥市西园新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以“评价”为基础分别从整体层面、物质空间层面和社会空间层面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本文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1)本文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研究中,构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2)针对现有旧居住区更新事前、事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分析、模糊评价等量化方法研究旧居住区更新,进而为旧居住区更新前后的问题诊断、更新时序选择、更新策略制定等提供必要的判定依据。(3)本文以“评价”为基础,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全文约21万字,各类图表172幅。

冯杰[6](2019)在《熵理论下对于工期风险等级的模糊评判》文中认为在大工程建设和规模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我国对于工程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长期性的工程建设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难免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其中工程风险主要有工期风险、投资风险和质量风险。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论述,认为在工程施工中对于进度的控制尤其是工期风险的评判对于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和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是很重要的。根据工期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选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风险因素模糊的问题,采用熵理论并利用信息熵和熵权的转换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进而可以确定主要的风险来源。另外综合考虑各方面对工期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工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构建的熵模型和评价模型对各风险指标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本文的评判结果是通过模糊算子将评判结果向量与指标权重进行矩阵运算得到综合评分值,进而结合隶属等级函数图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估出工期风险的级别。将建立的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到水库工程案例分析中,由指标体系中各组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得到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从单因素方面评判风险并利用评分值确定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工期风险可能性较大,最后通过综合评判确定水库工程的工期风险级别为中等。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说明了熵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工程风险的评估还是很适用的。

吴帆[7](2019)在《湖南省绿色居住建筑使用后主观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绿色建筑运营标识与设计标识发展不平衡,运营标识仅占标识数目的5.2%;二是绿色居住建筑发展呈现“贵族化”路线,很多拿到标识的绿色建筑项目的“绿色”特征并未充分得到使用者的关注与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绿色建筑一直重点关注其绿色性能指标,如节能率等,而忽视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主观感受。因此虽然大量建筑项目取得了绿色建筑标识,但仍然难以确定这些项目是否满足使用者对绿色建筑的期望值或者需求,也难以将用户反馈作为改良绿色建筑的依据。本文对国内外典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使用后主观评估方法和研究现状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使用者主观感受角度切入,利用用户体验法和专家咨询法,甄选2015版《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可感知的绿色建筑条文,建立基于使用者感受的评价量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评价问卷,结合使用后主观评估方法,选择湖南省三个代表性绿色居住建筑为例,采用实地的问卷调查法获得相关数据。通过均值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权,以及模糊综合评价将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进行量化,其中均值分析和相关分析可以得到使用者对于绿色居住建筑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情况,因子分析确权可以得到各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可以得到使用者对绿色建筑的整体评价。针对上述研究结果开展数据量化分析,发现对于使用者而言,绿色建筑使用后存在以下问题:1、将评价结果与条文对比后发现使用者和标准的关注度存在背离的情况,即使用者和专家对绿色居住建筑的认识存在不一致的地方;2、使用者对绿色居住建筑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一般,需加强相关教育宣传;3、使用者对于绿色居住建筑整体的满意度较高,但对于“节材与材料利用”和“运营管理”的满意度较低,且具体到单一技术或指标时使用者满意度判断存在差异;4、“节能与能源利用”中的指标权重普遍偏低,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影响不大,使用者更加重视“节地与室外环境”中绿化景观的设置,“节能与能源利用中”保温隔热通风放面的节能设计,以及“室内环境”中空气质量以及自然采光情况;5、模糊综合评价的等级为“中等”,说明在使用者的综合评价中,绿色居住建筑的表现一般,还需要进行优化;6、与绿色居住建筑相关的绿色技术措施缺少后期维护和后续评估。基于上述问题,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依此从现存评价标准、绿色技术、绿色居住建筑设计、运营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相关改进和优化建议,以期提高绿色建筑在使用者中的认可度,指导绿色建筑更好更人性化的发展。

王凤[8](2019)在《基于价值工程的工业建筑功能设计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迅猛,工业建筑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我国近几年完成的建筑工程投资额中,工业建筑所占的百分比在不断增大[1]。由此可见,我国的工业建筑将会以相当快的速度发展,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工业建筑设计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灵魂,是建筑工程水平前期计划和质量目标的具体化,是施工的直接依据。根据相关资料分析,从开始设计到完成技术设计的时间大概占整个建设期的四分之一,到施工图设计结束也不超过一半的建设期。但是从影响质量的角度来看,设计阶段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影响比例高达70%到90%。由此可见建筑的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设计阶段的功能设计质量控制展开了研究。论文就工业建筑功能设计质量控制,构建了功能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型以及功能设计成果的质量评价优化模型。工业建筑功能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型在建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模糊因果分析法实现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功能设计成果的质量评价模型在建立功能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实现设计成果的质量评价。此外还建立了功能设计成果的优化模型,该模型在建立功能——成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价值工程理论的原理并结合工程实际实现功能设计的优化。最后将本文构建的功能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模型和功能设计成果质量评价优化模型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董铭鑫,赵东风,贾进章[9](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集值统计法的大型商场外因火灾风险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商场火灾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且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提高大型商场火灾风险性等级并且为其评价研究提供一种更加合理的评价方法,采用将2级模糊综合评价与集值统计法相结合的模型对大型商场外因火灾的风险性进行评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外因火灾的特点(主要从消防设施及能力因素、消防安全管理因素、人员应急疏散因素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针对大型商场外因火灾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包括3个,三级指标包括12个。利用集值统计法将评价指标的描述表示为一段区间值,进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得出的权重进行可靠性分析,采用加权平均模型确定火灾风险性总的相对隶属度,并求出模糊特征向量;最后根据总得分确定火灾的风险性等级。利用该方法对沈阳某大型商场外因火灾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与传统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相对比,其评价结果都为"二级(好)",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合理。同时分析得到了大型商场火灾防控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改进措施。

李春梅[10](2018)在《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佤族是我国九个“直过民族”之一,解放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措施,帮助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们是整体贫困程度较深的群体,面临着脱贫攻坚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并重的艰巨任务。翁丁佤族社区是我国最典型的佤族聚居区,近十年来,当地居民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能力不足,旅游发展进程缓慢。本文选择翁丁佤族社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理论、德鲁克文化管理理论、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整理访谈材料分析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本文以可行能力理论为理论来源、国内外经验为现实依据,结合佤族社区的特征,构建了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该理论分析框架的背景是旅游发展,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有脆弱性环境、功能性活动和地方性知识。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在于找到居民的孵化性运作能力。政府、村委会、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在旅游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交融的合力,最终实现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成果。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理论维度、六大观测指标和三十个分指标。其中,三大理论维度是善治、经济条件和社会机会。六大观测指标是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旅游融资可行能力和旅游社交可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三十一个旅游可行能力评估分指标。2、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证研究本文根据所构建的佤族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翁丁佤族社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PSS17.0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在符合信度和效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进行评价,计算出居民每项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价值,进一步探究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对策。研究发现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总体偏低,所调查的六大旅游可行能力指标中,只有旅游社交可行能力较强,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和旅游融资可行能力都较弱。本文比较分析了翁丁三个村寨的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现状,发现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翁丁大寨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明显高于旅游发展程度较低的另外两个村寨,说明旅游发展的程度强弱与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成正向关系。3、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佤族旅游社区居民的孵化性运作能力分别是旅游参与可行能力、旅游就业可行能力、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和旅游融资可行能力。这些能力的增强能促进其他旅游可行能力的提升,因此,佤族社区内外部力量发挥合力的关键点在于提升这五大旅游可行能力。本文提出三大保障机制,制定翁丁佤族旅游社区“前台开发+后台保护”的旅游发展规划政策;激发居民自身的内生动力:提出多元主体提升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设想,让政府、村委会、旅游企业、专家学者和居民等责任主体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中发挥的应有功能,进而提炼出五大孵化性运作能力的提升对策。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第一,研究视野创新。本文具有国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视野,通过对巴厘岛文化旅游成功经验的分析思考翁丁佤族社区的旅游发展问题,并结合人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第二,研究内容创新。本文将可行能力理论引入佤族旅游社区,将翁丁佤族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首次关注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问题,是我省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也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第三,理论分析模式创新。本文构建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对可行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拓展,是提升佤族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践探索,对我国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旅游经营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用模糊理论对大型商场进行综合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模糊理论对大型商场进行综合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火灾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1.2.2 人员疏散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方法简介
    2.1 城市综合体及火灾理论
        2.1.1 城市综合体
        2.1.2 火灾基本理论
    2.2 事故树分析(FTA)方法
        2.2.1 事故树符号表达
        2.2.2 事故树分析步骤
        2.2.3 事故树分析的优点
    2.3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2.3.1 风险评价方法
        2.3.2 指标权重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因素事故树分析
    3.1 城市综合体火灾特点
    3.2 城市综合体火灾事故树模型
        3.2.1 火灾事故树基本事件分析
        3.2.2 火灾事故树模型建立
        3.2.3 火灾事故树模型约简
    3.3 火灾事故树定性分析
        3.3.1 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的计算
        3.3.2 结构重要度分析
    3.4 火灾事故树定量分析
        3.4.1 顶上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
        3.4.2 概率重要度分析
        3.4.3 临界重要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选取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2.2 改进的熵权法确定权重
        4.2.3 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权重
    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综合体火灾应急疏散路径研究
    5.1 问题描述
        5.1.1 问题假设
        5.1.2 符号说明
    5.2 疏散路径优化模型建立
    5.3 模型求解
        5.3.1 算法的基本思路
        5.3.2 算法步骤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分析
    6.1 火灾风险评价
        6.1.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1.2 确定火灾风险等级
    6.2 应急疏散路径方案确定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评价指标因素调查表
附录2 指标风险等级评价表

(2)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综合体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定义及其分类
        2.1.1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定义
        2.1.2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分类
    2.2 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内容
        2.2.1 风险管理的定义
        2.2.2 风险管理的内容
    2.3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3.1 全生命周期理论
        2.3.2 风险致因理论
        2.3.3 系统工程理论
3 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风险识别
    3.1 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项目生命周期划分
    3.2 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3.2.1 风险识别途径
        3.2.2 初步风险因素清单的建立
        3.2.3 风险因素的筛选
    3.3 项目风险因素解析
        3.3.1 决策阶段风险
        3.3.2 规划设计及招标阶段风险
        3.3.3 建设阶段风险
        3.3.4 租售及运营管理阶段风险
4 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风险评价
    4.1 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4.1.1 风险评价模型选择
        4.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流程
    4.2 项目风险评价
        4.2.1 风险因素权重
        4.2.2 模糊综合评价
    4.3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5 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5.1 风险应对规划
    5.2 项目风险应对具体措施
        5.2.1 决策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5.2.2 规划设计及招标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5.2.3 建设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5.2.4 租售及运营管理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3)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灾特征指标的研究现状
        1.2.2 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理论基础
    2.1 火灾发展过程的基础理论
    2.2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的分析
        2.2.1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的界定
        2.2.2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的危险源分析
        2.2.3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的特点分析
        2.2.4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的特点分析
    2.3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的安全性判定理论
        2.3.1 火灾疏散安全性的理论分析
        2.3.2 火灾疏散安全性的判定准则
    2.4 本章小结
3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风险评价
    3.1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3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的界定与评价等级划分
    3.2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风险评价模型的确定
        3.2.1 基于结构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3.2.2 基于结构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3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风险的评价分析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2 火灾风险评判
    3.4 本章小结
4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模拟分析
    4.1 火灾场景模拟方法的选择
        4.1.1 常用火灾模拟模型的分析
        4.1.2 PyroSim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2 火灾的危险判定条件
        4.2.1 影响人体耐受极限的因素
        4.2.2 危险判断条件
    4.3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的火灾场景模拟
        4.3.1 商场概况介绍
        4.3.2 火灾场景的设定原则
        4.3.3 火灾场景的位置确定及参数设定
        4.3.4 火灾分析模型的建立
    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烟气蔓延总体情况分析
        4.4.2 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4.4.3 CO浓度分析
        4.4.4 能见度分析
    4.5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5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的人员疏散过程模拟分析
    5.1 火灾人员疏散模拟方法的选择
        5.1.1 常用人员疏散模拟方法的分析
        5.1.2 Pathfinder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5.2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的人员疏散模拟
        5.2.1 基本假定条件的设定
        5.2.2 疏散人员的基本参数设置
        5.2.3 疏散模型的建立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所需安全疏散时间的确定
    5.5 火灾疏散的安全性判定及相关建议
        5.5.1 火灾疏散的安全性判定
        5.5.2 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的消防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城市地下工程开发研究现状
        1.2.2 地下工程开发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3 建设项目全过程成本分析评价研究现状
        1.2.4 地下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与风险评价与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新颖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新颖点
    1.4 本文采用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分析理论及模型概述
    2.1 地下工程开发建造的涵义
    2.2 全过程周期管理理论
    2.3 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风险的定义
    2.4 地下工程工程造价管理及风险影响因素
    2.5 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方法模型概述
        2.5.1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5.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5.3 模糊综合评判
    2.6 模糊综合评判基本理论
        2.6.1 评判集
        2.6.2 因素集
        2.6.3 权重集
    2.7 划分评判结果
    2.8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2.9 隶属度函数
    2.10 确定权重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存在问题及分析
    3.1 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风险评价主要存在的问题
        3.1.1 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在政策、执行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2 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风险评价在造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2 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缺少政策、执行标准问题分析
    3.3 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风险识别存在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工程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指标及模型研究
    4.1 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4.1.1 决策阶段造价风险评价指标
        4.1.2 建造阶段造价风险评价指标
        4.1.3 运维阶段造价风险评价指标
    4.2 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基本流程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综合评判
    4.3 模糊评判
        4.3.1 单因素模糊评判
        4.3.2 模糊综合评判
    4.4 项目总体风险等级评价
        4.4.1 构造判断矩阵
        4.4.2 确定总体隶属度函数
        4.4.3 构成权重矩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世博地下工程商业广场工程全过程造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5.1 工程概况
    5.2 决策阶段造价风险评价模糊评价
        5.2.1 决策阶段造价风险评判矩阵
        5.2.2 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5.2.3 决策期造价风险模糊综合层次评判
    5.3 建造阶段造价风险评价模糊评价
        5.3.1 建造阶段造价风险评判矩阵
        5.3.2 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5.3.3 建造期造价风险模糊综合层次评判
    5.4 运维阶段造价风险评价模糊评价
        5.4.1 运维阶段造价风险评判矩阵
        5.4.2 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5.4.3 运维期造价风险模糊综合层次评判
    5.5 综合评价效果验证及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概念界定
    0.2 国内外旧城更新研究述评
        0.2.1 样本选取与样本描述
        0.2.2 国内旧城更新研究进展
        0.2.3 国外旧城更新研究进展
        0.2.4 国内外旧城更新研究反思
        0.2.5 国内外研究总结
    0.3 研究目标与内容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框架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国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1.1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
        1.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49~1978 年)
        1.1.2 改革开放初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78~1998 年)
        1.1.3 市场经济时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98~2010 年)
        1.1.4 旧居住区更新的价值转向(2010 年以后)
    1.2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
        1.2.1 更新趋于全面、综合、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1.2.2 更新目标受经济因素影响,强调社会效益的发挥
        1.2.3 更新方式因更新主体不同而存在差异
        1.2.4 更新参与体现为多方利益的博弈
    1.3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1.3.1 鉴于开发商、政府和居民三个利益群体的矛盾
        1.3.2 出于传统与现代认知的冲突
        1.3.3 基于大规模拆迁与小范围更替方式的纠结
    1.4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产生问题的原因
        1.4.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健全
        1.4.2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失
        1.4.3 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方法滞后
        1.4.4 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的不完善
        1.4.5 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健全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旧居住区更新相关理论基础
    2.1 更新的动因:对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变化的分析
        2.1.1 需求理论:对社会因素变化的分析
        2.1.2 租隙理论:对经济因素变化的分析
        2.1.3 新自由主义政策论:对政治因素变化的分析
    2.2 更新的目标:人类对可持续住区的追求
        2.2.1 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性内涵辨析
        2.2.2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居住模式的提出
    2.3 更新的评判标准:对旧居住区更新的衡量
        2.3.1 国外旧居住区更新的评判标准
        2.3.2 国内旧居住区更新的评判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评价理论与体系构建
    3.1 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1.1 概念阐述:评价、综合评价与评价体系
        3.1.2 评价流程:评价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3.1.3 评价方法:相关综合评价方法汇总
        3.1.4 评价主体:居民、政府、规划师、市场
    3.2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容与意义
        3.2.1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涵
        3.2.2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容
        3.2.3 实施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意义
    3.3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技术方法
        3.3.1 访谈
        3.3.2 实地观察
        3.3.3 问卷调查
        3.3.4 文献研究
        3.3.5 认知地图
        3.3.6 数据分析
    3.4 体系建构: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体系
        3.4.1 评价程序: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流程分解
        3.4.2 评价标准:制定原则、制定依据与相关参照标准
        3.4.3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构建过程与体系建构
        3.4.4 权重设置:权值评价与层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1.1 概念阐述:现状调查的内涵
        4.1.2 理论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引入
        4.1.3 流程架构: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流程整合
    4.2 体系构建:旧居住区更新现状综合评价体系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思路
        4.2.2 旧居住区现状评价的主要因素
        4.2.3 现状调查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权重设置: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3.1 权重方法的选择
        4.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流程
    4.4 模型建构:旧居住区更新现状评价模型
    4.5 实证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旧居住区现状调查与评价为例
        4.5.1 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选择
        4.5.2 调查问卷与数据采集
        4.5.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5.4 现状综合评价及其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
    5.1 使用后评价(POE)概念解析
        5.1.1 使用后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5.1.2 使用后评价的类型与层次
        5.1.3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5.1.4 使用后评价在旧居住区更新中的意义
    5.2 使用后评价在旧居住区更新中的应用
        5.2.1 概念解析: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内涵
        5.2.2 流程解析: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流程
    5.3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5.3.1 文献回顾
        5.3.2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
        5.3.3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特征
    5.4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标准与量化方法
        5.4.1 评价标准的确定
        5.4.2 层次分析法与权重设置
        5.4.3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5.5 实证研究:以合肥市西园新村更新使用后评价为例
        5.5.1 西园新村概况
        5.5.2 研究设计
        5.5.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5.5.4 指标权重计算
        5.5.5 模糊综合评价
        5.5.6 问题分析与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
    6.1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总体思路
        6.1.1 确定合理的更新单元
        6.1.2 正确处理旧居住区建筑实体的存留
        6.1.3 保持旧居住区空间的异质性
    6.2 物质空间更新规划路径
        6.2.1 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6.2.2 旧居住区功能优化
        6.2.3 道路系统组织架构
        6.2.4 公共空间重构
    6.3 社会空间更新规划路径
        6.3.1 居住区同质与异质的理性思辨
        6.3.2 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相关研究
        6.3.3 有机混合的空间模式分析和模型建构
        6.3.4 混合住区人口构成及空间分布调整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6)熵理论下对于工期风险等级的模糊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1.1.2 工程风险理论研究进展
        1.1.3 工期风险评判对于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
        1.2.1 以概率分析为基础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1.2.2 计算机模拟下的蒙特卡洛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1.2.3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2.4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风险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1.2.5 模糊神经网络和网络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2.6 小结
    1.3 关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工程风险评价中的研究
        1.3.1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工程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3.2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工期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4 风险评价中权重确定方法的研究
        1.4.1 德尔菲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1.4.2 层次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1.4.3 熵理论在风险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1.4.4 小结
    1.5 研究意义
2 工期风险研究方法概述
    2.1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应用
        2.1.1 模糊理论
        2.1.2 综合评判
    2.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思路
        2.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2.2.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2.3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特点
    2.4 熵理论的应用
        2.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2 信息熵
        2.4.3 熵权法
    2.5 熵权计算的基本思路
    2.6 熵权的应用特点
    2.7 本章小结
3 工期风险因素
    3.1 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
    3.2 工期风险的特点
    3.3 水利工程工期风险分析
        3.3.1 自然因素
        3.3.2 人为因素
        3.3.3 技术因素
        3.3.4 其他社会因素
    3.4 工期风险因素的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熵权的工期风险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4.1 工期风险评价的框架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4.2.2 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工期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熵模型
        4.3.2 单一指标评判模型
        4.3.3 综合评判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水利工程工期风险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基本资料
        5.1.2 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
    5.2 建立工期风险评判指标体系
    5.3 评判过程
        5.3.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3.2 各一级指标风险评判
        5.3.3 工期风险综合评判
    5.4 评判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湖南省绿色居住建筑使用后主观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1.1.2 忽视使用后主观评估
    1.2 相关概念
        1.2.1 绿色建筑
        1.2.2 绿色居住建筑
        1.2.3 使用后主观评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整理
        1.5.2 数据分析研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2.1.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
        2.1.2 国外有关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
        2.1.3 国内有关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
    2.2 使用后主观评估的研究
        2.2.1 使用后主观评估的方法和步骤研究
        2.2.2 国外使用后主观评估研究进展
        2.2.3 国内使用后主观评估研究进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使用后主观评估方法体系的建构
    3.1 基于使用者感知的原则筛选指标
        3.1.1 用户体验法
    3.2 构建评价量表
        3.2.1 指标集的建立
        3.2.2 问卷设计
    3.3 使用者反馈意见收集的量化方法
    3.4 权重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研究
    4.1 调研背景
    4.2 调研对象
    4.3 调研目的
    4.4 方法过程
    4.5 研究分析
        4.5.1 数据收集与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4.5.2 使用者对绿色居住建筑认知程度
        4.5.3 相关满意度及相关绿色技术使用意愿分析
        4.5.4 主成分分析
        4.5.5 利用因子分析确定权重
        4.5.6 基于使用者感知的模糊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使用后主观评估结果分析及优化建议
    5.1 问题及原因
        5.1.1 针对使用者认可度分析结果
        5.1.2 针对使用者满意度及使用意愿分析结果
        5.1.3 针对主成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结果
        5.1.4 针对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结果
    5.2 提出反馈优化建议
        5.2.1 现存评价标准
        5.2.2 相关绿色技术
        5.2.3 绿色居住建筑设计
        5.2.4 运营管理
        5.2.5 宣传推广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绿色居住建筑使用后主观评估调查问卷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践项目
致谢

(8)基于价值工程的工业建筑功能设计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计质量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价值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价值工程理论概述
        2.1.1 价值工程的概念
        2.1.2 价值工程的原理
        2.1.3 价值工程在功能优化中的应用
    2.2 工业建筑工程及功能的定义
        2.2.1 工业建筑工程的定义
        2.2.2 工业建筑工程功能的定义
        2.2.3 工业建筑功能类型
    2.3 工业建筑设计质量及设计质量控制的定义
    2.4 模糊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
        2.4.1 三角模糊数及相关运算法则
        2.4.2 FAHP法的主要步骤
    2.5 模糊综合评判法
    2.6 灰色层次综合评价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建筑功能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3.1 工业建筑设计过程的阶段划分
        3.1.1 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的技术衔接
        3.1.2 概念规划设计阶段
        3.1.3 方案设计阶段
        3.1.4 初步设计阶段
        3.1.5 施工图设计阶段
        3.1.6 现场技术指导服务阶段
    3.2 各设计阶段中的功能设计
    3.3 功能设计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选取原则
        3.3.2 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设计质量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改进质量模型的建立
        3.4.1 设计质量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3.4.2 质量改进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功能成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选取原则
    4.2 功能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主体结构设计的评价指标
        4.2.2 工艺设备及设施设计的评价指标
        4.2.3 装修装饰设计的评价指标
        4.2.4 地基基础设计的评价指标
        4.2.5 技术经济指标
    4.3 功能设计质量评价指标的优化
    4.4 功能—成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功能设计成果的质量评价及优化改进
    5.1 功能设计成果的质量评价
    5.2 功能设计成果的优化分析
    5.3 基于价值工程对功能设计成果作优化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项目介绍
        6.1.1 建设条件
        6.1.2 建设内容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2 该项目功能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6.3 功能设计成果的质量评价
    6.4 功能设计成果的优化分析
    6.5 基于价值工程的功能设计优化
        6.5.1 地基基础设计优化
        6.5.2 节能设计优化
        6.5.3 暖通设计优化
        6.5.4 设备配套设计优化
        6.5.5 其他地下工程设计优化
    6.6 该项目运营后评价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工业建筑功能设计评价指标研究调查问卷
    工业建筑功能设计质量评价的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附录 B
    权重计算的MATLAB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集值统计法的大型商场外因火灾风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型商场外因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 模糊综合评价-集值统计模型
    2.1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3 指标权重的可靠性分析
3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等级的确定
    3.1 评判集建立
    3.2 等级评判矩阵的确定
    3.3 评价结果确定
4 实例应用
    4.1 基于集值统计法的权重确定
    4.2 模糊评价计算
    4.3 系统总得分的确定
5 结论

(10)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1.1.2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对旅游社区居民能力的挑战
        1.1.3 云南省翁丁佤族旅游社区发展的困境
        1.1.4 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机遇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进展与述评
        1.3.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1.3.3 可行能力研究
        1.3.4 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5.4 论文框架结构
        1.5.5 研究内容
        1.5.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7 研究贡献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居民可行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2.1.2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2.1.3 佤族旅游社区的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理论
        2.2.2 德鲁克文化管理理论
        2.2.3 旅游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
        2.2.4 可行能力理论
        2.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 现实依据
        3.1.1 巴厘岛成功经验借鉴
        3.1.2 中国旅游社区成功经验借鉴
        3.1.3 佤族社区居民的特征分析
    3.2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要素
        3.2.1 旅游发展背景
        3.2.2 脆弱性环境
        3.2.3 功能性活动
        3.2.4 地方性知识
        3.2.5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估分析
        3.2.6 孵化性运作
        3.2.7 旅游保障
        3.2.8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主体
        3.2.9 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成果
        3.2.10 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3.3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3.3 指标体系的内涵
    3.4 评价量表制作、定量指标测量和定级
        3.4.1 评价量表制作
        3.4.2 定量指标测量
        3.4.3 定量指标定级
    3.5 调查问卷结构
    3.6 研究假设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实证研究
    4.1 案例选择
    4.2 资料收集
    4.3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概况
        4.3.1 沧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4.3.2 翁丁佤族社区旅游发展历程
        4.3.3 翁丁佤族社区的管理模式
    4.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主要特征
        4.4.1 旅游参与可行能力特征
        4.4.2 旅游就业可行能力特征
        4.4.3 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特征
        4.4.4 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特征
        4.4.5 旅游融资可行能力特征
        4.4.6 旅游社交可行能力特征
    4.5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4.5.1 翁丁大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4.5.2 翁丁新芽和下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4.5.3 翁丁大寨与翁丁新芽下寨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比较
        4.5.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
    4.6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现状分析
    4.7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存在的问题
        4.7.1 旅游参与能力不足
        4.7.2 经济条件差
        4.7.3 社会机会少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5.1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5.1.1 增强居民的旅游参与动机
        5.1.2 扩展居民的旅游参与机会
        5.1.3 培育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
        5.1.4 建立居民旅游参与意愿表达的有效机制
    5.2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就业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5.2.1 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业”
        5.2.2 培养新型佤族农民
        5.2.3 吸引佤族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
        5.2.4 发展居民“互联网+旅游”的能力
        5.2.5 推进农村旅游电子商务
    5.3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产品开发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5.3.1 培育居民将佤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的能力
        5.3.2 培育居民鉴别佤族文化的保护性要素和开发性要素的能力
        5.3.3 提升居民将佤族文化“活化”传承的能力
        5.3.4 提升居民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能力
        5.3.5 提升居民设计文化旅游产品的能力
    5.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技能提升可行能力的对策
        5.4.1 培育居民保护传统宗教文化的意识
        5.4.2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5.4.3 培养佤族本土旅游人才
        5.4.4 强化居民成人继续教育培训
        5.4.5 开展居民旅游职业技能培训
    5.5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融资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5.5.1 树立居民正确的金融观念
        5.5.2 提供商业银行小额贷款
        5.5.3 推广居民农村互助资金
        5.5.4 完善居民农业保险制度
    5.6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5.6.1 政策规划保障
        5.6.2 居民内生动力激发保障
        5.6.3 外部多元主体支持保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旅游发展程度与居民旅游可行能力成正向关系
        6.1.2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评价值偏低
        6.1.3 翁丁佤族社区需要制定本土旅游规划政策
        6.1.4 翁丁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提升对策
        6.1.5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能指导实践
    6.2
        6.2.2 研究内容创新
        6.2.3 理论分析模式创新
    6.3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展望
        6.3.1 研究对象可延伸至其他佤族旅游社区
        6.3.2 拓展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其他影响因素
        6.3.3 探讨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孵化性运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员记录表
    附录三 部分访谈内容
    附录四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维度和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及结果
    附录五 佤族社区居民旅游可行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六 旅游社区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七 翁丁佤族社区图片
    附录八 翁丁村村规民约
    附录九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用模糊理论对大型商场进行综合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D]. 陈含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A时代广场综合体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D]. 李照惠.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商场外墙装修期间火灾疏散的安全性研究[D]. 桑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评价研究[D]. 王庆. 广西大学, 2019(01)
  • [5]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D]. 汪平西. 东南大学, 2019(05)
  • [6]熵理论下对于工期风险等级的模糊评判[D]. 冯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湖南省绿色居住建筑使用后主观评估研究[D]. 吴帆. 湖南大学, 2019(07)
  • [8]基于价值工程的工业建筑功能设计质量控制[D]. 王凤.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集值统计法的大型商场外因火灾风险性分析[J]. 董铭鑫,赵东风,贾进章.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9(01)
  • [10]翁丁佤族社区居民的旅游可行能力提升研究[D]. 李春梅. 云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基于模糊理论的大型商场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