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的移动Agent通信技术研究

基于本体的移动Agent通信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尤其是Internet的迅速发展,移动Agent技术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Agent难以理解自然语言,Agent就不能有效发挥它的优势,本体在移动Agent系统中的应用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本文正是围绕本体在移动Agent通信中的应用开展研究的。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研究结果如下:对移动Agent通信技术和与之相关的本体研究工作综述;在对现有移动Agent通信模型和本体服务器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移动Agent通信模型中本体的定义,提出了基于本体的移动Agent通信模型OMACM (Ontology-based Mobile Agent Communication Model);研究了移动Agent通信中的通信失效现象,对本体中的概念使用多重语义度量策略,考虑了概念所在层次和概念间的结构距离关系,提出了本体内概念替代遗失度和本体间概念替代相关度的定义;给出了自主获得本体间概念替代相关度的算法,该算法在获得本体间概念替代相关度时考虑了环境中的多种辅助信息,并采用了基于本体映射的相似性度量方法,使得环境信息能及时影响信息转换结果;提出了一种分层树状转换算法,该算法综合利用了通信过程中的矛盾信息;提出了基于本体的移动Agent通信中逻辑意外信息处理方法LOSCM (Layer Ontology Services Communication Model),该方法结合了保留最佳映射和加倍删除的机制,能有效去除不一致相似信息,避免了多次通信时的差异扩大。给出了移动Agent通信过程中携带小规模私有本体的方法,提出了概念重复使用频率的定义;提出了自主获得和调整概念重复使用频率的算法FRE;进而提出了一种对所携带私有本体的规模进行有效调整的方法OAMAC (Ontology Alignment Model in Agent Communication),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移动Agent通信技术的理论研究,在基于本体的移动Agent通信模型、具有异构本体的移动Agent间多次通信问题、移动Agent通信效率和可靠性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Agent
  • 1.1.2 移动Agent 通信技术
  • 1.1.3 本体
  • 1.2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移动 Agent通信技术和与之相关的本体研究
  • 2.1 引言
  • 2.2 移动 Agent 通信机制研究
  • 2.3 移动 Agent 通信的性能分析
  • 2.3.1 通信的位置透明性
  • 2.3.2 通信失效问题
  • 2.3.3 通信效率问题
  • 2.4 本体研究现状
  • 2.4.1 本体的分类
  • 2.4.2 本体的研究现状
  • 2.4.3 本体论工程研究
  • 2.4.4 本体转换
  • 2.4.5 本体集成
  • 2.4.6 本体应用
  • 2.5 移动 Agent 通信技术和与之相关的本体关键技术
  • 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移动 Agent通信模型
  • 3.1 引言
  • 3.2 基于本体的移动Agent 通信模型的体系结构
  • 3.3 本体的表示和管理
  • 3.3.1 本文对于本体的定义
  • 3.3.2 本体的结构
  • 3.3.3 本体的管理模式
  • 3.4 基于本体的Agent 通信过程
  • 3.4.1 移动Agent 的通信过程中的本体携带权限
  • 3.4.2 移动Agent 的本体携带通信过程描述
  • 3.4.3 本体调整过程
  • 3.5 小结
  • 第四章 移动 Agent通信中逻辑意外信息处理方法
  • 4.1 引言
  • 4.2 移动Agent 通信中逻辑意外通信过程
  • 4.3 本体内概念遗失度
  • 4.3.1 本体内概念替代遗失度
  • 4.3.2 获得本体内概念替代遗失度算法
  • 4.4 本体间概念相关度
  • 4.4.1 本体间概念相关度
  • 4.4.2 获得本体间概念相关度算法
  • 4.5 通信实体概念的一致性转换方法
  • 4.5.1 相关参数
  • 4.5.2 一致性转换算法
  • 4.6 性能分析及同类工作比较
  • 4.6.1 实验环境
  • 4.6.2 实验方法
  • 4.6.3 实验数据与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移动 Agent通信中本体调整方法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3 移动Agent 的多次通信过程本体调整描述
  • 5.4 重复使用频率
  • 5.4.1 重复使用频率
  • 5.4.2 调整重复使用频率算法
  • 5.5 移动Agent 通信过程中本体调整方法
  • 5.5.1 相关参数
  • 5.6 性能分析及实验
  • 5.6.1 实验环境及方法
  • 5.6.2 实验数据与分析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未来工作展望
  • 6.1 完成的工作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博士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本体二》[J]. 美苑 2015(S1)
    • [2].渺茫的本体[J]. 中国诗歌 2018(03)
    • [3].虫梦[J]. 意林(少年版) 2010(08)
    • [4].基于程序语义的本体表示方法[J]. 信息系统工程 2017(08)
    • [5].本体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5(03)
    • [6].基于测试用例的应用本体需求验证方法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3(01)
    • [7].本体演化管理的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14)
    • [8].工业4.0本体标准及其场景[J].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0(04)
    • [9].基于图数据库的本体查询与推理[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9(01)
    • [10].本体对齐技术概述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探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01)
    • [11].二人转艺术本体溯源[J]. 剧作家 2010(01)
    • [12].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本体论”[J]. 哲学研究 2010(09)
    • [13].基于群体行为的协同构建本体可信度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06)
    • [14].关注语文本体 提升核心素养[J]. 小学教学参考 2018(34)
    • [15].基于本体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地图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2(17)
    • [16].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1(01)
    • [17].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进化框架[J]. 计算机工程 2010(13)
    • [18].近两年来国外有关本体基本问题的主要研究述评[J]. 图书馆建设 2008(08)
    • [19].本体的追问和本体的内容[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8(05)
    • [20].回归本体 激浊扬清——书法批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 中国书法 2019(12)
    • [21].人类本体观的历史与价值审视[J]. 阅江学刊 2019(05)
    • [22].广益[J]. 上海艺术评论 2017(03)
    • [23].本体评估研究进展[J]. 情报学报 2016(07)
    • [24].“诗意”之“静”与“美感”之“动”的辩证体现——《形上本体诗学》之“客观诗本体”诗学原理浅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25].基于本体论的大学本体的探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09)
    • [26].客体、主体与道体——论本体的形态[J]. 哲学研究 2013(04)
    • [27].生物医学本体工程进展[J]. 中国数字医学 2012(11)
    • [28].中国哲学中的本体之“诗”[J].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09(00)
    • [29].本体构建研究综述[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2(14)
    • [30].论哲学中的“存在”问题[J]. 大众文艺 2010(21)

    标签:;  ;  ;  ;  ;  

    基于本体的移动Agent通信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