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教育思想微探

王阳明教育思想微探

杨芳江苏省邗江中学225009

摘要:王阳明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诸如注重道德修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提倡师生关系的和谐等。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

明代王阳明不仅是卓越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57岁逝世为止,历时23年之久。他每到一处任职,都修建书院、倡办社学,亲手创办了贵州的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书院,江西的赣南书院、南昌书院,绍兴的阳明书院、稽山书院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与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注重道德修养

在教学实践中,他把学生的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所以:“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人的才能各有差异,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但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循序渐进

王阳明认为必须顾及学者的知识基础和水平,强调:“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并以婴儿的成长来作比喻:“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儿便讲求推寻得来。”他把人的知识的增长阶段比作“襁褓之孩”、“童稚之年”和“壮健之年”。方其襁褓之时,只能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方其童稚之时,只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当其壮健之后,便能奔走往来数千百里。

三、因材施教

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必须顾及学者的知识基础和水平,就于此种水平上教学。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及到这一点。王阳明特别欣赏《论语》中孔子与曾点言志一章,他盛赞道:“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并以树之成长来做喻:“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四、有教无类

王明阳在《传习录》里大胆提出:“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阳明招收的弟子中既有官僚士大夫之流,又有处于社会较下层的人物,如穷儒、贫民、商贩和一些手工业者,甚至还有通过笔谈问学的聋哑人。如后来开泰州学派的王艮就是盐丁出身,但王阳明却热心提携。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止。”凡肯谦虚求学的人,均应有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受教育对象身份地位、文化程度高低的限制。

五、提倡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师生关系上,王阳明首先提倡“师道尊严”。在《箴一首》中他说:“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严师维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威仪。施教之道,在胜已私,孰义孰利,辨析毫螫。”

虽然提倡“师道尊严”,但王阳明并不是板起面孔来教学,而是努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讲学。他在绍兴稽山书院讲学时:“中秋月白如昼,先生命侍者设席于碧霞池上,门人在侍者百余人,酒半酣,歌声渐动,久之,或投壶聚算,或击鼓,或泛舟。先生见诸生兴剧,退而作诗,有‘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之句。”

六、结束语

由于王阳明先进的教育思想,使得从学者如云。王阳明每临讲席,环坐而听者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王阳明也培养了一大批学行卓然独立的弟子,在阳明死后,这些弟子在各地建书院达70余所,继续弘扬王学,成为明中后期理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美国学者德巴力(WilliamTheodoreDeBary)就曾指出,王阳明“最大的才干与其说是个哲学家、学者或官吏,不如说一直是教员。作为教员,就其学生的数目之多、师生建立的学派之众和当时思想教育的广泛影响来讲,也许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具有如此直接的个人影响(除孔子外,我们对孔子了解得太少了)。”郭沫若先生对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也曾作过中肯的评价,他认为:“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标签:;  ;  ;  

王阳明教育思想微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