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共同富裕思想是贯穿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灵魂和主线,充分地体现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无比忠诚的情怀。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重温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由五章组成。下面就从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的角度分别对它们作一个基本的说明。绪论是本文的开篇准备部分,主要陈述写作意义、对当前学术界研究现状的评述、主要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创新。该课题是深入进行邓小平理论研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从正文所涉及的六大问题分别对学术界自1994年以来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实的综述,并评析了成绩与不足,从中理清研究思路和突破点。本文主要采取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矛盾分析、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力求使研究具有客观性和辩证性。相比较而言,本文运用了体系的视角和矛盾分析法揭示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弥补和充实了当前研究中的薄弱方面和薄弱环节,形成了纵横捭阖、深浅相依、有静有动的研究布局,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做出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本章首先分析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和区别,然后从邓小平个人思想的角度,把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过程的时间跨度确定为从邓小平在旅法期间于1922年夏季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起,直到邓小平逝世为止的整段政治生涯。笔者将这个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思想准备阶段、积极探索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丰富成熟阶段,并概括了每个阶段上的基本观点。本章的研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在动态发展中陈述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后章深入的分析做出基本的铺垫。第二章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从体系的角度,抓住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的辩证性的特点,依据现实的需要,着重分析了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经济和政治的辩证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这六个方面的内涵。同时在对各对矛盾的辩证关系的阐述中,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起来,牢牢地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在各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从而论证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重点,又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体系,以澄清和纠正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片面性认识。第三章为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章详细地论述了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具备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因素,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具有内在凝聚力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体现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重大发展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说明了共同富裕思想是贯穿于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灵魂和红线。本章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整体研究局部,从而更加清晰地揭示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作用和功能,进一步认识其重要的理论意义。第四章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章从邓小平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出发,认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从根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本章分别从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在中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三个角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邓小平立足国情和世情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比较研究来阐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第五章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发展。本章首先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三点上,阐述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然后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点上,阐述了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本章也是一个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对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马克思主义创新上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的解读,揭示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指导意义,从而证明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结束语是本文的最后总结部分,主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角度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目的在于根本上明确其对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前面从各个方面的研究,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三个鲜明的理论特色:一是邓小平始终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中央要有权威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原则性;二是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高度重视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体现了鲜明而科学的人民性;三是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过程和目标的统一、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具有随实践而发展的创新性。这三点是我们正确地把握、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原则。虽然本文的各个部分和各个章节独立成篇,但是它们在逻辑上和内容上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1)前后呼应,层层推进。第一章概括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在理论上属于比较浅的观点汇总层次。第二章揭示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在理论上进入了比较深的理论分析层次。第三章在第一、二章的基础上阐述了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了理论分析的力度。第四、五章从理论上分别阐明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结束语则最后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角度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达到了本文理论分析的最高点。(2)纵横交错,动静结合。第一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第四章和第五章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都显示了纵向的、动态的研究视角;而第二章、第三章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地位的分析,则显示了横向的、静态的研究视角。这样本文就从深浅、纵横、动静等多个角度,形成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全息研究,力求充分地展示出该思想的全部的精神风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邓小平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2].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内涵[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5)
- [3].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视域下的精准扶贫战略实践思考[J]. 决策探索(下) 2019(02)
- [4].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02)
- [5].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6].共同富裕思想的政治价值[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5(09)
- [7].建国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的演变与创新[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6(06)
- [8].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J]. 沈阳干部学刊 2016(06)
- [9].论共同富裕思想的两大内核[J]. 求知 2017(02)
- [10].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探源[J]. 中国领导科学 2017(04)
- [11].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 邓小平研究 2017(03)
- [12].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中国实践探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7)
- [1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轨迹和现实意义[J]. 党的文献 2017(05)
- [14].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传统文化之维[J]. 毛泽东研究 2017(05)
- [15].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解析——谨以此文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6].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思维及其当代价值[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11)
- [17].浅析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长江丛刊 2019(07)
- [18].浅析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抉择与战略规划[J]. 长江丛刊 2019(07)
- [19].和谐社会背景下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再解读[J]. 祖国 2014(06)
- [20].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的共享发展意蕴及演进逻辑[J]. 邓小平研究 2020(05)
- [21].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伦理价值与时代进路[J]. 理论导刊 2016(01)
- [22].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逻辑及其当代价值[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5(01)
- [23].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渊源及其实践探索[J]. 毛泽东研究 2016(04)
- [24].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J]. 文史月刊 2012(S3)
- [25].中国梦视域下对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再学习[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8)
- [26].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探讨[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04)
- [27].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述评[J].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3(01)
- [28].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6)
- [29].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共同富裕思想[J]. 求实 2011(01)
- [30].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J]. 传承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