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覃雪红(柳州市工人医院儿科545005)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310-02
1临床资料
患儿女性,1天,体重3.1kg,因被热水烫伤入院。查体:T36.2℃,P140次/分,R32次/分,神志清醒,呼吸平稳,刺激反应欠佳,哭声尚大,吸吮有力,未解小便,哭时眼泪少。患儿颈部、背部、臀部、右手肘部、右脚跟多处烫伤,烫伤处皮肤红肿、水泡,四肢肢端冷。诊断:全身多处热烫伤20%,深Ⅱ度。入院后经补液、抗炎、创面处理等对症治疗,2个月后出院。出院时患儿创面已愈合,面色红润,体重4.0kg。
2护理体会
2.1补液、抗休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套管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保护血管,并能满足烧伤休克期补液的需要。根据体重和烧伤面积计算补液量,晶体:胶体=1:1,安排好补液的顺序和速度。烫伤后的第一个8小时,渗出最快,故应输入第一个24小时总液量的一半,第二、三个8小时输入余量,基础水分则应在24小时内均匀输入。第二个24小时,晶体、胶体为第一个24小时的半量,基础水分不变[1]。48小时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节。
2.2吸氧烫伤时患儿的代谢率增高,氧的消耗增多,故需氧量增多,而且新生儿肺功能的代偿能力低,易引起缺氧。应密切察病情,必要时吸氧。
2.3创面的处理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在清创时尽量保护创面,减少刺激,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再用0.1%新洁尔灭消毒创面,颈、背、臀部创面用羊膜覆盖保护,再用表皮生长因子、654-2、胰岛素等药物促进创面愈合,最后用纱布覆盖包扎。每日换药一次。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台上保暖及干燥创面,辐射台上温度32-34℃,并根据患儿的体温调节。后期患儿创面已长出肉芽组织,且渗出较少,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浴,再用0.1%新洁尔灭消毒,每日一次。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4严密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四肢肢端有无发绀、发冷,测T、P、R、BP每小时一次,特别应注意尿量。尿量是判断血容量的一个重要而敏感、可靠的指标,应维持在1ml/kg/h,如低于此指标,表示血液灌注量不足,应加快输速度[2]。观察创面的渗出情况,有无臭味等。
2.5预防感染,做好消毒隔离①安排患儿在单独的病室,室温24-26℃,相对温度55-60%,严禁探视,进入病房应换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并用75%酒精棉球消毒手。②每日用消毒液拖地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每次60min,每日用0.05%过氧乙酸喷雾2次,并定时开窗通风。③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医护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护理患儿前后均应洗手,感冒者不宜接触患儿,各种治疗及护理应集中进行,以减少接触患儿,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患儿所有物品专人专用,用后及时消毒。④合理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并定期做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使用抗菌素,避免细菌耐药性增高和霉菌感染。⑤根据医嘱输入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抵抗力。本病例患儿住院期间,创面未发生感染。
2.6营养的护理烫伤患儿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组织修复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故营养治疗十分重要。给予母乳喂养,母乳的营养成份最适合新生儿的营养需要及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减少患儿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的危险,母乳中含有分泌型IgA,可增强患儿免疫能力。嘱患儿母亲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汤汁食物,保证充足睡眠,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这样才有高质量的母乳喂养患儿。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喂配方奶,并静脉补充维生素、氨基酸、白蛋白等营养物质。每日清晨称体重一次,详细记录出入量,以分析、调定及补充营养。
2.7体位的护理由于患儿的创面在背、臀部,故给予俯卧位,胸下垫一软枕,患儿双手位于头两侧,趴在枕头上,使患儿头、肩部稍抬高,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密切观察面色及肤色,防止窒息,特别是喂奶后。保持床单平整、无皱褶,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予左侧卧位),每次十分钟,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发生。
2.8排泄的护理由于患儿为新生儿,大小便不受控制,而臀部又有伤口,故予俯卧位,防止大小便污染伤口,并垫予无菌一次性尿片,随时注意检查,及时更换。患儿大便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臀部擦水干净。
2.9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多和患儿家长沟通,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便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10出院指导帮助患儿家长掌握防止烫伤的知识,加强营养,按时添加辅食,多晒太阳,增强患儿机体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寿葆主编.外科护理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1.
[2]欧阳秀玲.小儿烧伤休克期的观察护理.现代护理杂志,2001.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