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医务人员病毒性肝炎的医源性感染

控制医务人员病毒性肝炎的医源性感染

张月花邢亚威刘俊霞宋月然刘子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062-03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职工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评估危险因素,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方法对全院职工进行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的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我院HBV感染率为9.23%,HCV感染率为1.1%。2、乙肝五项标志物阳性构成比中,2、5阳性28.68%,2、4阳性17.05%,2、4、5阳性11.63%占多数,说明当HBsAb滴度低时,容易感染乙肝病毒。3、不同科室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01p=0.003)。退休人员中乙肝病毒感染者比例最高(19.4%)。其次是化验室(10%)和手术室(8.8%)。结论医务人员是HBV、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积极接受免疫,控制病毒性肝炎在医院内的医源性感染。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医源性感染职业防护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而乙型、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及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医务人员经常接触带有HBV、HCV的血液及医用物品,因此成为二者感染的高危人群。为掌握医务人员感染的状况及特点,以便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我们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HBV、HC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了解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从而在医疗活动中加强防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全院职工1403人,年龄21~80岁。

1.2方法:分批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ml,离心沉淀取血清、编号登记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五项及测定抗-HCV抗体。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按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forWindows13统计软件,检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全院职工检出129名乙肝五项标志物阳性,其中2、5阳性28.68%,2、4阳性17.05%,2、4、5阳性11.63%占多数,另1、4、5阳性者(小三阳)15.50%,1、3、5阳性者(大三阳)0.78%,1、5阳性者3.1%及1、4阳性者0.78%,见表1。

表1129名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阳性者模式构成比

2.2全院职工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感染情况(HCV感染率为1.1%,HBV感染率为9.23%)及HBsAb滴度高低,见表2。

2.3不同科室乙肝五项标志物阳性者检出数及检出率不同,具有差异性(x2=23.001p=0.003)见表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人员密度大,诊疗操作非常多,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面临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风险和频率尤显突出。本资料显示,抗HCV阳性率为1.1%,与我国一般人群中抗HCV阳性率1%~3.2%[1]相吻合。乙肝病毒感染率9.2%,与我国一般人群HBV感染率亦相一致[2]。要达到有效的预防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减少或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各级各类人员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及防护技能,改变危险的职业行为。

3.1表三显示:退休人员中乙肝病毒感染者比例最高(19.4%)。其次是化验室(10%)和手术室(8.8%)。外科高于内科。可能原因:①退休人员中大部分未按规定方案全程注射乙肝疫苗;以往国家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防护知识欠缺,基础防护不到位,操作不规范。②化验室和手术室感染率相对高的原因,可能是化验室和手术室、外科的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针刺伤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几率高,存在着医务人员与患者HBV双向传播的危险性,另一方面职业防护意识不强。

3.2加强健康教育培训,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职业暴露的发生多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缺乏有关,有效的教育是防护的重点[3]。通过全员培训、考试、重点部门现场教育等形式开展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健康教育,定期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增强全员职工的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掌握规范的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和处理流程,尤其做好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及预防接种。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医务人员在上岗前接种乙肝疫苗能较为容易地保护医护人员免受HBV感染。同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注意加强免疫。

3.3严格医疗操作程序,避免意外损伤

3.3.1发生乙肝职业暴露最常见环节为抽血穿刺、手术缝合、清理废物等,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必须采取标准防护措施,其中洗手、戴手套和针头的正确处理、锐器盒的标准使用是关键的预防措施。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每次操作前后都要洗手。在处理血液污染物品及进行大量血源性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戴手套可以降低手被体液污染的机会,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仍可能减少50%以上,;如果血液或体液有可能会溅到面部时应戴面罩或防护镜;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或器械,减少血源性致病因子的传播。病人用过的针头必须妥善处理,针头装入耐刺容器,消毒毁形处理,减少针刺伤的机会。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用具、污物均要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分类收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3.2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注意不要接触血液或体液,如工作需要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有研究认为戴双层手套比单层手套有更好的预防效果。由于不慎被刺伤或受到血液污染时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5]:首先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污染的创面和暴露的黏膜,然后在伤口旁轻轻挤压,(禁止按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15min,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局部消毒;伤口较深者,包扎伤口,必要时请外科医生处理。

3.3.3患者的血标本需注有特殊标记,在采集、运送、保存过程中,容器应加盖。污染的医疗用具物品要分门别类消毒处理,标本取样检验后须经无害化处理。

3.4建立职业暴露防护体系,积极接受免疫

3.4.1建立职业暴露防护体系有助于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行为,促进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健康[6]。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至今尚无根除乙肝的特效药物,预防HBV感染的首要方法在于预防接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HBsAb滴度低时,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抗HBs的检测,对抗HBs≤10mIU/ml者,进行加强免疫,对抗HBs=0者,按0,1,6方案进行复种。

3.4.2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发生后应及时上报院感科,填写报表,进行预防用药和血清学追踪,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医源性暴露者如果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抗-HBs≥10ml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lU/ml或抗-HBs不详,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lG)200IU~400IU,3周~4周再注射1次。医源性暴露者应在接触当天和1个月各注射1次HBIG,预防效果可达75%[7];同时对抗HBs≤10mIU/ml者,进行加强免疫,对抗HBs=0者,按0,1,6方案进行复种。在职业暴露后即时、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采血检测乙肝标志物。

3.4.3对于HCV职业暴露,目前无特殊疫苗和药物进行有效的事后预防措施,只能强调加强局部伤口的处理,定期随访早期发现是否感染,一旦出现肝炎症状应马上治疗。本院15例丙肝感染者中,12例有早年输血史,一例有血液透析史,另两例感染史不详,丙肝呈世界流行趋势,年龄长者多有早年输血引起,其感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症状较轻,常被漏诊,往往体检时才发现。

参考文献

[1]俞苏蒙,孙超,叶晓波,等.新兵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55-857.

[2]邓立梅,赵佛容,等.口腔医院医护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77-1578.

[3]林岩,徐凤琴,陈丽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5-986.

[4]RabaudtC,ZaneaA,MarieJ,etal.Occupationalexposuretoblood:searchforarelationbetweenpersonalityandbehavior.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2000,9:564-574.

[5]任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65-766.

[6]KuruuzumZ,YaparN,Avkan-OguzV,etal.Riskofinfectioninhealthcareworkersfollowingoccupationalexposuretoanoninfectiousorunknownsource[J].AmJInfectControl,2008,36(10):27-31.

[7]沈雁冰,谢迎春,冯芳.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60.

标签:;  ;  ;  

控制医务人员病毒性肝炎的医源性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