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前言痤疮(acne)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青春期,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常发生于面颊、额部、胸部、背部。临床表现主要为粉刺、丘疹、脓疱等损害。痤疮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免疫反应等。近年来通过对大量人群、家族及双生子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睡眠减少,饮食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转变,以及空气、环境的污染等,痤疮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发病年龄跨度变大,有向少年和中年发展的趋势。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雄激素的作用下,皮脂腺活性增强导致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皮肤是雄激素重要的靶器官,皮肤中许多细胞均表达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其中皮脂腺细胞的AR表达水平最高,并随着细胞分化而增强。雄激素受体作为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是配体依赖式转录调节因子,在雄激素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雄激素受体基因是一段高度保守的序列,在由外显子1编码的NH2-转录激活区内存在三个多态性位点,包括两个三核苷酸重复多态性(GAG和GGN重复)和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AR StuⅠ)。研究发现,CAG和GGN的重复序列多态性与雄激素受体的蛋白水平和转录活性成负相关。位于AR基因第211密码子(G1733A)处的E211 G>A(rS6152)作为一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其谷氨酸的保留是一种同义的改变,也被称为StuⅠ,或E213多态性,在高加索人种中,其发生率为13%~20%。该位点坐落于两个三核苷酸重复序列之间,因此被认为与两个重复序列之间存在部分的连锁不平衡。研究表明,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GGN以及AR StuⅠ的多态性与雄激素型脱发、前列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相关。Sawaya等研究发现高加索人种痤疮与雄激素受体基因CAG重复序列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而GGN重复序列及AR StuⅠ的多态性与痤疮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我们的研究首先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拟从流行病学角度了解痤疮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遗传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因为在不同的人种中,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我们应用微卫星分析(short tandem repeat,STRs)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PFLP)的方法对中国东北地区痤疮与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GGN的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以及AR Stu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沈阳市5所高校作为抽样调查学校,以全日制在校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学校按年级(大一至大四,共4个年级)随机抽取学生250人,共计5000人。2、病例组:238例痤疮患者,年龄16~37岁(平均22.29±3.02岁),男性126例,女性112例(论文二);522例痤疮患者,年龄16~39岁(平均21.76±3.31岁),其中男性289例,女性233例(论文三),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Pillsbury诊断标准,且彼此间无血缘关系。3、对照组:207例健康志愿者,年龄16~38岁(平均22.07±3.09岁)。男性109例,女性98例(论文二);337例健康志愿者,年龄16~38岁(平均21.86±3.41岁),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81例(论文三)。二、实验材料10%SDS、EDTA、蛋白酶K、Tris饱和酚、氯仿、醋酸钠、无水乙醇、TE缓冲液、琼脂糖、DNA聚合酶AmpliTaq Gold、荧光引物、2×Taq Plus PCR MasterMix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StuⅠ。三、实验方法1、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5所高校5000名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应用“痤疮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2、采用STRs的方法分析CAG及GGN重复序列的长度多态性。3、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ARStuⅠ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四、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学分析过程均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t检验、x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P<0.05即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计算各基因型个体数的期望值。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性检验、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性比较采用x2检验,并以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de interval,CI)表示相对危险度。结果1、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1)痤疮的总患病率为51.3%,其中男生患病率为52.75%,女生患病患病率为49.65%,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0,P<0.031)。(2)痤疮组一级亲属患痤疮的风险性显著高于非痤疮组(OR:4.68;95%CI:3.81~5.69;P<0.001)。(3)有家族史者平均发病年龄16.24±2.32,无家族史者平均发病年龄16.67±2.31,二者的差异有显著性(F=0.059,P<0.001)。(4)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家族史、精神紧张、月经失调、经常失眠、油腻食品、男性、痛经、焦虑、睡眠<8小时、抑郁、煎炸食品、学习压力大、辛辣食品、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保护性因素依次为:干性皮肤、中性皮肤、经常吃水果、每天接触电脑时间短。其中家族史位于危险因素的首位(OR:4.695)。2、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及GGN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与痤疮相关性研究(1)长/短CAG片段在男性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8),男性携带CAG短片段比携带CAG长片段其患痤疮的风险性明显增加(OR:2.07;95%CI:1.21-3.54)。(2)长/短CAG片段在女性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3),携带CAG短片段的女性患痤疮的风险性明显增加(OR:2.05;95%CI:1.18-3.56)。(3)携带有短CAG/短GGN片段的男性患痤疮的风险性较携带有长CAG/长GGN片段的男性明显增加(OR:3.33;95%CI:1.10-10.07;P<0.05)。3、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AR Stu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痤疮的相关性研究(1)痤疮组和正常对照人群AR基因第一外显子ARStuⅠ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2)AR基因StuⅠ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病例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OR:2.64;95%CI:1.22~5.73;P=0.01)。(3)AR基因StuⅠ等位基因频率在女性病例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OR:2.13;95%CI:1.18~3.84;P=0.01),AR基因StuⅠ基因型频率在女性病例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OR:1.97:95%CI:1.02~3.79;P=0.04)。结论1、痤疮是沈阳地区大学生的常见皮肤病之一。2、家族史、精神紧张、月经失调、经常失眠、油腻食品、男性、痛经、焦虑、睡眠<8小时、抑郁、煎炸食品、学习压力大、辛辣食品、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为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干性皮肤、中性皮肤、经常吃水果、每天接触电脑时间短为痤疮发病的保护性因素。3、痤疮组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有家族史的患者较无家族史者患痤疮的发病年龄早,家族史在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4、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的重复多态性与痤疮的发生有关,CAG重复次数较少的男性和女性个体患痤疮的危险性都明显增加。5、AR基因第一外显子GGN的重复多态性作为独立因素与痤疮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短GGN片段的存在,可进一步增加携带短CAG片段男性发生痤疮的风险。6、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及GGN的重复次数可以作为东北地区痤疮的遗传标志之一。7、AR StuⅠ中A等位基因的存在,可降低东北地区人群患痤疮的风险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的靶向药物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01)
- [2].雄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02)
- [3].局部晚期乳腺癌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2)
- [4].纯粹态度 禁药[J]. 当代体育(扣篮) 2017(08)
- [5].十一酸睾酮对肛提肌骨骼肌卫星细胞雄激素受体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10)
- [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检测[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7(09)
- [7].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与无精症、少精症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04)
- [8].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达洛鲁胺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0(08)
- [9].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靶向药物治疗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11)
- [10].男性雄激素的生理基础及其检测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19(08)
- [11].雄激素受体辅助因子在治疗前列腺癌中的作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07)
- [12].睾酮与雄激素受体在肾结石发病中的作用[J].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01)
- [13].乳腺癌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河北医药 2010(15)
- [14].雄激素与痤疮相关研究进展[J]. 皮肤病与性病 2017(06)
- [15].新型四氢苯并噻唑化合物作为雄激素受体调节剂的合成与构效关系(英文)[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8(09)
- [16].草原红牛不同组织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检测及比较研究[J]. 中国兽医学报 2010(04)
- [17].新型雄激素受体调节剂研究论文被《自然中国》列为研究亮点[J]. 中国西部科技 2008(13)
- [18].新型雄激素受体调节剂研究论文被《自然中国》列为研究亮点[J]. 生命科学 2008(03)
- [19].雄激素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与预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肿瘤 2018(12)
- [20].乳腺癌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与临床价值评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7(12)
- [21].前列腺癌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前列腺雄激素受体表达与精索静脉曲张相关研究[J]. 癌症进展 2016(07)
- [22].缺氧条件下前列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03)
- [23].中华鳖脾脏雄激素受体mRNA的原位杂交检测[J]. 中国水产科学 2008(02)
- [24].类雄激素受体在尖唇散白蚁繁殖蚁和工蚁卵子发生中的免疫细胞化学表达[J]. 昆虫学报 2008(07)
- [25].雄激素在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 2019(17)
- [26].雄激素受体在新疆地区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11)
- [27].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03)
- [28].雄激素受体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致雄性生殖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J].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9(04)
- [29].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调控[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01)
- [30].三阴性乳腺癌雄激素受体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 肿瘤学杂志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