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娜
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由于小学生特定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小学语文教学有它的独特之处。在教学中尽量设法引起小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的兴趣,才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所具有的声音和图像功能,正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精彩而高效,从而使课堂内外充满活力。
一、利用图画、视频使抽象便具体。
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然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和改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传输对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方式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多媒体作文教学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呈现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生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例如:写动物(植物),可以出示多种动物(植物)的图片或某一种动物(植物)多个细节图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能让学生真正做到观察后再写作,做到有据可依。写出的文章内容真实,精彩语句可圈可点。
运用直观手段获得表象,使学生能够感到形象清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文,描写了泻洪时的“雄伟壮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从网上下载了刘家峡水电站泻洪情景的画面,运用WindowsMovieMaker制作成动画,并配以水声。这样,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深刻地理解了词义。
二、利用网络让评价方式多样化。
近一年,我通过校信通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刚开始只是觉得暑假期间两个月不能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情况,要求孩子们定期汇报自己的作业、读书、生活等情况。后来我发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种鼓励及评价措施。比如:送一束鲜花,一阵掌声,一个大拇指等等,远比平时在作业本上批改优良的效果好的多。而且,这样的表扬,其他学生也能看见。因此,鼓励的不仅是一个学生,而是一班学生。利用网络让教育在课外也同样精彩!
三、利用课件缩短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课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距今已一百多年,和跨世纪的学生可谓是相隔甚远。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卫星准确发射太空、尖端技术层出不穷的现实,该如何用一条铁路发起当代小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呢?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事物变实这一点,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历史背景和详实资料,从而拉近学生与唐天佑之间的距离。在《詹天佑》一课演示“人字形”线路时,可结合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人字形”线路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能要讲到“之字”及“螺旋”线路。这些办法会怎样?于是,我把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其运行结果都因车身过长而在岔中外失败。这样,在对比中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四、利用画面再现,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在古诗《草》中,“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在课件中设计了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展露着嫩绿的期望。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影片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这样深刻的理解,我们怎能不说是课堂中精彩的一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