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破解“创新悖论”的有效途径,科技中介机构在我国获得了较快发展。以此同时,其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问题突出表现为功能不完善,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如不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实践加以解决,将制约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本文对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完善和体系构建进行研究,目的为科技中介机构研究和发展做出微薄贡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科技中介机构理论基础研究。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界定了科技中介机构的内涵。对市民社会理论、市场增进论、区域创新理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各理论对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意义,凝练形成了科技中介机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市民社会理论界定了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合理性;市场增进论指明了政府在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中的职能;区域创新系统界定了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界定了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2.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分析。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系统功能内涵、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将系统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进行深入探讨;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科学思想,相应地研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表层功能和深层功能。本文提出,科技中介机构的深层功能表现为:完善和优化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效率,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现科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创新环境。科技中介机构的表层功能为:沟通粘结,咨询服务,孵化和协调重组。3.科技中介机构行为特征分析。分析了科技中介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以及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转移为例,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科技中介机构不同均衡下的策略选择,分析了中介市场不同的竞争结构对科技中介机构行为的影响。研究得出,只有在基于成功的补偿方案可行,以及所拥有的专利量足够大的情形下,科技中介机构才会参与创新。科技中介机构可以降低新发明的发明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不确定性问题;与此同时,科技中介机构的行为潜在效率也有局限性:科技中介机构在发明市场上选择动机和社会利益不完全一致;科技中介机构投资专业技能的动机强烈依赖于投资者对科技中介机构选择战略的信念;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是无效率的一个原因。4.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对美国、日本、英国的科技中介机构体系及政府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市民社会促进了科技中介机构体系的完善;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发挥重要作用;较强的科技资源供给和市场购买消费能力是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保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5.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典型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状况,研究了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存在依附性强,独立性差,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技术和竞争手段落后市场秩序不规范,行业存在信任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政府功能失位、科技中介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和科技中介机构对行业发展规律认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6.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模式选择及演进路径。比较分析了政府选择和社会选择模式下科技中介机构生成模式、基本角色、微观过程、宏观模型、动力机制,研究了科技中介机构管理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路径变迁。论文提出,实现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转变方式包括调整现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模式和成立新的科技中介机构。7.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完善和体系构建政策研究。将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目标取向定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主体,并提出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路是“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创新者扶持”。按照系统科学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从调整结构和完善环境两个方面来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研究,构建了覆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政策咨询服务、融资及信用担保服务、信息服务、技术开发推广服务、技术评估论证服务、新技术交易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国际合作服务、创新培训服务、市场开拓服务、产权交易服务、人才交流服务、管理及法律等专业服务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科技中介机均体系。8.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案例。分别以江苏省和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为例,对其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江苏省科技中介机构调查数据表明,科技中介机构企业化运作比事业单位运作拥有更高的效率,从而论证了科技中介机构管理由政府选择向社会选择转变的必然性。而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经验可归纳为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内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设立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专项资金、充分动员民间力量参与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不断创新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模式、中小企业科技中介服务需求旺盛。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科技中介机构研究综述1.2.1 国外科技中介机构研究现状1.2.2 国内科技中介机构研究现状1.2.3 对国内外科技中介机构研究现状的评价1.3 论文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及方法1.3.1 论文总体思路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3.3 论文研究方法1.4 论文创新之处第二章 科技中介机构理论基础研究2.1 科技中介机构的内涵2.1.1 国内对科技中介机构的界定2.1.2 科技中介机构与相似概念的区分2.2 科技中介机构的理论基础2.2.1 市民社会理论2.2.2 市场增进论2.2.3 区域创新系统2.2.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2.2.5 科技中介机构的理论基础框架第三章 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分析3.1 系统功能3.1.1 系统功能内涵3.1.2 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关系3.2 科技中介机构的结构3.2.1 科技中介机构的表层结构3.2.2 科技中介机构的深层结构3.3 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3.3.1 科技中介机构的深层功能3.3.2 科技中介机构的表层功能第四章 科技中介机构行为特征分析4.1 技术交易的特征4.1.1 信息不对称4.1.2 信息不完全4.1.3 风险递增性4.2 技术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4.3 技术交易中的科技中介行为特征4.3.1 模型的建立4.3.2 中介均衡4.3.3 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4.3.4 发明者介入下的科技中介机构第五章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5.1 美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概况5.1.1 美国科技中介机构体系5.1.2 美国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5.2 日本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概况5.2.1 日本科技中介机构体系5.2.2 日本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撑体系5.3 英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概况5.3.1 英国科技中介机构体系5.3.2 英国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5.4 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5.4.1 市民社会促进了科技中介机构体系的完善5.4.2 政府积极扶持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发展5.4.3 科技资源供给能力和市场购买消费能力较强5.4.4 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第六章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研究6.1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历程6.1.1 初始发展阶段6.1.2 突破阶段6.1.3 加速发展阶段6.1.4 体系形成阶段6.2 各类型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状况6.2.1 生产力促进中心6.2.2 企业孵化器6.2.3 技术市场6.2.4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5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2.6 咨询服务业6.2.7 民营科技企业6.3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6.3.1 依附性强,独立性差6.3.2 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技术和竞争手段落后6.3.3 市场秩序不规范,行业存在信任危机6.3.4 非营利性组织营利化6.4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6.4.1 政府功能失位6.4.2 科技中介服务有效需求不足6.4.3 科技中介机构对行业发展规律认识不到位第七章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模式选择及演进路径7.1 科技中介机构政府选择模式7.1.1 政府选择模式下的政府职能假设7.1.2 政府选择的基本角色7.1.3 政府选择的微观过程7.1.4 不成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情况下主管部门的均衡7.1.5 成立科技中介机构时的均衡解7.1.6 科技中介机构政府选择的例证7.2 科技中介机构社会选择模式7.2.1 社会选择理论的核心思想7.2.2 科技中介机构社会选择的基本角色7.2.3 社会选择的微观过程7.2.4 社会选择模式下的中介组织规模7.2.5 科技中介机构社会选择的例证7.3 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转变7.3.1 政府选择与社会选择的管理方式比较7.3.2 政府选择向社会选择转变的路径7.3.3 政府选择向社会选择转变的方式第八章 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完善和体系构建对策8.1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目标取向8.1.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成8.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8.2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总体思路8.2.1 政策性资金8.2.2 市场化运作8.2.3 创新者扶持8.3 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培育8.3.1 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外部发展环境8.3.2 调整科技中介机构结构8.3.3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信用建设8.3.4 实施服务创新8.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8.3.6 建设公共信息平台8.4 科技中介机构体系构建8.4.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阶段及风险8.4.2 科技中介机构业务体系第九章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案例9.1 江苏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9.1.1 江苏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9.1.2 江苏省科技中介机构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效率比较9.2 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9.2.1 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成就9.2.2 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经验9.2.3 北京市科技中介发展需改进之处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科技中介机构论文; 演进路径论文; 博弈论论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