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论文文献综述)
王熠[1](2021)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与农民社会保障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厘清了资产范围,进行了股权量化,但同时继承了历史遗留的债务。这些债务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债务构成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构成及债务形成的原因,研究通过政策与法律途径解决历史遗留的负债问题,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与经营管理行为,控制新增不良债务,对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学术文献资料,搜集了大量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集体债务数据,并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债务构成及成因进行梳理,针对解决农村集体债务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的政策与法律建议。正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发展,具体分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高度集中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发展与农村产权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个发展阶段。第二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构成及其成因分析,分为旧村级债务、新村级债务及产权改革核查的债务三部分。旧村级债务包括垫付税费导致的债务、兴办村企导致的债务、“普九”等公益性事业导致的债务等;新村级债务包括维持农村集体日常运转形成的债务、“项目制”形成的债务、村集体发放福利负债等;产权改革核查的债务按用途划分为经营性债务、公益事业债务、管理费用债务、历年税费尾欠及其他支出债务等。第三部分,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问题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不清、通过资产清偿债务的困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困境等方面。其中,困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问题主要包括财政支持不足、法律主体资格缺位、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授信主体缺位、盘活集体资产困难、吸引人才和社会资本困难等。第四部分,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有效化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问题,必须运用政策化解债务、分类解决历史遗存的债务、通过立法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资格与资产偿债范围、探索“债转股”清偿机制及终止破产清算程序、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化债、加强监管遏制过度举债等对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呈现出形成时间长、类型多样、债务构成复杂、解决债务难度大等诸多特点,因而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政策的与法律的措施与手段,特别需要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摆在突出的位置,因为只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是解决农村集体债务的治本之策。
杨明宇[2](2020)在《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各项基本制度;更深层次的保护农民的利益;推广集体经济的功能及概念,加速村集体经济的推进发展;建立新型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模式,以规模化发展为主,整合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型村集体经营体系。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村级集体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为新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保证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推动基层农村改革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有效实现对农村资源的全面融合,从而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本文以长春双阳区为例,通过分析长春双阳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先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对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及功能进行概述,并对产权理论、农业合作经济理论进行阐述,为后期相关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分析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结合问卷调查法,选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指标,通过回归和因子分析,得出绩效评价结果。通过上述分析验证方法得出了制约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的因素。最后,在运用大量详实数据,借鉴村集体经济发展包括张家港永联村(村企合一型)、杭州四季青街道三叉社区(城镇带动型)、富阳市黄公望村(美丽乡村型)、江苏旺山村(乡村旅游型)四个案例,并根据案例总结出其对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示及经验,提出了发展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总体思路,并针对提出的组织监督发展不健全、经济发展走向表现粗犷和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财政扶持政策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五点问题,提出了发展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在科学建立激励监督机制、正确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五点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应用价值,对类似情况提供借鉴意义。
顾啸东[3](2020)在《村级负债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临安区调查数据》文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补齐农村发展这块短板的更是提供着强劲的动力。村级负债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面对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举债成为了村级组织弥补资金短缺的必要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村级负债已成为村级组织运行的沉重包袱,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本文选取临安区2010-2017年的村级负债和村级集体经济数据,将村级负债分为兴办企业负债、兴办公共事业负债和其他负债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研究村级负债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降低村级负债对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研究过程与结论如下:(1)基于对临安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发现虽然临安区村集体收入呈现稳步上涨的态势,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村与村间收入差距多大,发展不平衡;部分村缺乏资源,发展缓慢;运营资金不足,资金缺口明显;村级负债严重;补贴依赖度过高,补贴收入占比58%,自身造血能力弱。(2)通过对临安市村级负债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村级负债不断加重并呈现出村与村之间债务压力差距大、长期负债增长快、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的特点。分析负债产生的原因包括:村级日常运转支出压力大、固定投资形成新债务、超出自身财力水平兴办公益事业、办企业失败产生巨额债务、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渠道不足、老债衍生新债、财务管理不规范等。(3)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兴办企业负债对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显着正向影响,兴办公共事业负债和其他负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目前临安区村级兴办公共事业负债和其他负债是总体负债的主要组成部分,说明临安区的村级负债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控制变量方面,财政补助强度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人均负债额度和负债依存度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有显着的负向关系。(4)在以上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鼓励发展村办企业的经营模式;规范公共事业工程建设;完善村级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动;积极化解村级负债;加大资产管理力度,确保村集体资产的有效增值;建立制约监督机制,提高村级管理水平。
胡月军[4](2019)在《贵州黔东南州本里村“社会法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地区,近年来,该州法院系统紧紧围绕民族和山区两大特点,延伸司法为民服务,坚持把法治方式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探索实践具有山区民族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2年8月,榕江县人民法院创新实践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本里村建立“社会法庭”。研究作为西部欠发达山区侗族聚居的本里村“社会法庭”,对于研判与其经济、社会、民族情况相同类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及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除了“导论”和“结论”部分,本文共分五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与价值、“社会法庭”等研究综述、本文研究方法。本里村距离榕江县城较远、山林资源丰富、村民家庭经济呈现半耕半工模式、侗族文化厚重、村支两委在村庄事务处理中处于领导支配地位。第一章“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建立”。本里村“社会法庭”是榕江县人民法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任务要求,在创新实践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过程中借鉴河南高院“社会法庭”建立的。第二章“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场域”。运用社会场域理论,分析了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规民约、村支两委、榕江法院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村规民约,与村支两委关系密切,受榕江县人民法院业务指导。第三章“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定位”。本里村“社会法庭”本质属性是人民调解组织。按照功能发挥领域划分标准,可以将其功能区分为法律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其中,法律功能包括纠纷解决功能、法制宣传教育功能、预防违法犯罪功能;政治功能包括社会动员功能、政治宣传功能、基层治理功能;社会功能包括弘扬和合传统文化功能、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第四章“本里村’社会法庭’的运行”。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程序涉及启动方式、调解原则。启动方式包括主动启动和依申请启动。调解纠纷遵循平等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策略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精细化解纷中的情理法并重。第五章“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类型分析”。重点围绕本里村最难调解且最多的山林纠纷、家庭婚姻纠纷两大类型以及其他类型纠纷进行了分析解读,并对本里村纠纷流向“社会法庭”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本里村山林纠纷多发且难以调解,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经济利益原因。本里村离婚纠纷多发,表明在国家体制转型与社会变迁加剧背景下当地农村家庭婚姻价值发生了变革。本里村乡村熟人社会特征以及村民进行解决纠纷“成本—收益分析”是本里村纠纷流向“社会法庭”的原因。“结论:走向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人民法院创建“社会法庭”是人民法院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司法触角下沉到基层,将民间社会解纷主体纳入法院建构的解纷体系从而提升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与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一种实践。对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的未来走向而言,应该将“党政主导下多元主体合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法院主导下乡村层面的法治化治理”两种实践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引入基层社会治理资源,采用诉外多元调解与诉讼相互衔接方式,多元主体共同构筑党政主导、司法支持、群众参与、分工协作、分层递进的基层治理格局。
李丽霞[5](2018)在《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程度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而村级集体经济想要良性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但从现实层面来看,地方政府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探讨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履行自身职能,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不但涉及到农村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职能治理的题中应有之意。基于此,本文以洛江区村级集体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洛江区马甲镇永安村、虹山乡白凤村作为具体的对比分析个案,以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支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洛江区政府因地制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尝试及其初步成效等予以梳理和总结,探寻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履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结合国内其他地方政府在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洛江区政府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认为,由于履职态度偏差、缺乏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在资产监管力度的疏忽和“全能型政府”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洛江区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着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资源统筹力度、对集体资产监管力度不足和现行体制与基层组织建设落后等问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必须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政策性引导、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优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措施。
沈费伟[6](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认为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徐纯[7](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陈杰[8](2014)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指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关系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民主政治、城乡统筹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解决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一事一议,包涵最初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之后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形式。该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集体选择的制度,也是代理人与委托人博弈的机制,这种制度是否能够显示村民的真实公共产品需求偏好,体现民主性和科学性,对于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近年来的问卷调查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探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借助公共产品、公共财政、公共选择和制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述了国内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及研究动态,充分界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概念内涵及其特质,统计分析了一事一议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现状,从中得出当前一事一议供给公共产品的所取得成效以及制度运行的困境。并针对由于制度运行之初的低效性而引发对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存废的质疑性问题,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对246位村书记的调查分析一事一议制度对于村级公共投资的影响,证明了一事一议制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此,为有效发挥一事一议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该制度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一事一议制度推广和创新的实践提供了总体的研究思路,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的依据。为了增加研究结论的说服力,该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其中,使用规范分析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解析,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数据并定量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现状和在福建省实施绩效,使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一事一议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建立OLS模型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使用典型案例法探索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推广和创新。该文通过研究认为:(1)基于福建省的实践,整体上,一事一议制度本身和运行绩效评价较高;(2)—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正面效应明显;(3)在村级公共投资方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具有显着作用。基于负二项回归模型,利用对福建省246位村书记的调查,分析了一事一议制度对于村级公共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一事一议制度对增加村级公共投资项目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在目前形式下发挥较大作用。因此,不是简单的废止一事一议制度,而应该充分利用和不断完善该制度,以发挥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作用;(4)一事一议并不适合所有村庄的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虽然该制度是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方式,但不意味是唯一方式,白塔乡长基村的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5)筹资筹劳难易程度、村集体经济以及上级财政奖补是一事一议制度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得知筹资筹劳难易程度是制度运行的关键因素,而其中村干部个人因素、村流动人口情况又是影响筹资筹劳的重要因素。然后进一步采用OLS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筹资筹劳(主要指村民形成集体行动参与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村经济情况和政府支持因素的影响情况以深入了解制度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当前制度运行主要受到村庄规模、村集体经济情况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影响;(6)对捐赠者的奖励是一种有效的一事一议筹资激励设计。为了使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活动得以顺利推广和创新,其制度安排应该包括筹资筹劳机制设计和管理激励机制设计这两个方面的设计的激励问题,福建省一些地区的探索如罗源县起步村通过捐赠建设南山公园的成功实践较好的体现了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何杰[9](2013)在《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文中提出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之间产生极大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因而,在新世纪,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支持性教育政策,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民生工程”。本文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对新世纪以来江苏省L县实施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支持性教育政策的特征和县域执行的路径进行反思与分析,并就支持性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因而本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本论文共七章。除第一章导论部分外,其余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新世纪我国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以及个案县L县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执行的总体性研究。第二章运用政策的“多源流理论”对支持性教育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动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并对国家和江苏省自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同时分析这些支持性教育政策执行所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对研究个案县江苏省L县的总体性描述。通过对江苏省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变迁以及教育的现状描述,为支持性教育政策在L县的执行寻求历史和现实的土壤。同时对L县当前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行动与成效进行整体考察。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在这三章里,笔者从政策执行的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资料,依次对L县的支教政策、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政策的执行及其取得的积极成效、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第四章里,L县的支教政策执行出现支教动机异化、支教缺乏针对性、支教管理上的“真空”、人情在支教考核中的渗透等问题,研究者认为其在于支教政策执行中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农村学校在支教政策中的“失语”、支教执行评价主体单一、支持政策能力有限等原因所致。在第五章里,L县在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中之所以出现政策执行主体转移、对学校能力的过分依赖和对教育资源的分割利用等三个问题,研究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政策的目标群体真正置于关爱支持的“中心地位”。在第六章里,通过对政策链条上的县政府、教育局、镇政府、学校的政策执行考察,研究者认为需要关注政策县域执行过程中因县域内的“非话语权力”而导致的政策执行权力重构和关系运作现象。第三部分为第七章。本部分研究是对前面研究的反思与建议。首先,研究者总结了支持性教育政策特征,研究者认为,支持性教育政策作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政策,其政策特征体现在政策理念从促进义务教育的平等走向均衡、中央和省级政府逐渐成为政策的责任主体、政府财政成为执行的经费投入主体、政策调整对象逐渐多元化、城市教育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等五个方面。其次,研究者对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行政驱动和民间驱动这两种典型的政策执行路径进行反思,分析了这两种政策执行模式的利弊。最后,研究者对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研究者认为,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构建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整合推进模式,而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强化支持性教育政策执行自由裁量权的伦理控制、完善支持性教育政策的县域运行机制、改善支持性教育政策的县域执行环境。
王海波[10](2010)在《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村级债务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中特有的问题,而且是比较普便的一种现象。村级债务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政府形象和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辽宁省是村级债务较大的省份,而沈阳市的村级债务额度很高,所辖15个区、县(市)普遍存在着村级债务问题,特别是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状况非常严重,远高于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平均水平。就村级债务问题,近些年来,国内有关研究较多,村级债务的化解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针对辽宁省及其所属地区村级债务的调查和研究却比较薄弱,而针对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则更少。因此,调查分析利化解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对于解决辽宁省利沈阳市的村级债务问题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的调查情况,论文深入探讨和分析了村级债务问题及其成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化解对策,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的现状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等方法,对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同时对调研结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数据分析。(2)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后果分析。在调研结果及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村级债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详细探讨了村级债务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与影响。(3)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的化解对策。在借鉴我国四川省通江县利甘肃省庆阳市等地区化解村级债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的特点,分析了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化解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给出了相应的化解对策,提出了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化解的保障性措施。(4)沈阳新民市化解村级债务的部分效果分析。论文将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应用于沈阳新民市部分乡村的化解实践中,并对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行政村化解债务的典型做法。针对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以对沈阳新民市进行实地调查为基础,采用个案分析法,在对村级债务的规模、结构、成因以及化解措施的分析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为理论归纳与分析提供支持;(2)针对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的具体问题,在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村级债务的途径及对策方案,不仅为沈阳市其他县(市)乡村债务的化解提供有益的参考,而且也为国内其他地区村级债务的化解提供有益的借鉴。论文对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的化解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际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积极防范和治理村级债务风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可为省内其他城市的村级债务化解提供示范和经验。
二、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发展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生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高度集中阶段 |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发展 |
四、农村产权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构成及其成因分析 |
一、旧村级债务 |
(一)垫付税费导致的债务 |
(二)兴办村企导致的债务 |
(三)“普九”等公益性事业导致的债务 |
二、新村级债务 |
(一)维持农村集体日常运转形成的债务 |
(二)“项目制”形成的债务 |
(三)村集体发放福利负债 |
三、产权改革核查的债务 |
第三章 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问题的困境 |
一、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不清的困境 |
二、通过资产清偿债务的困境 |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困境 |
(一)财政支持不足 |
(二)“特别法人”特别性不明确 |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授信主体缺位 |
(四)盘活集体资产的困境 |
(五)吸引人才与社会资本的困境 |
第四章 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政策性化解农村集体债务 |
二、分类解决历史遗存的债务 |
三、明确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的特别属性 |
四、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偿债范围 |
五、探索“债转股”清偿机制 |
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化债 |
七、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终止及破产清算程序 |
八、加强举债监督管理,遏制过度举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 |
2.1.2 村级集体经济的功能 |
2.1.3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合作经济理论 |
第3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
3.1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3.1.1 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单一 |
3.1.2 集体经济薄弱村与强村发展差距较大 |
3.1.3 政府政策适配集体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稍弱 |
3.2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3.2.1 企业带动城乡融合集体经济产品市场化模式 |
3.2.2 以政府主导集体经济产业产品顺利转变商品模式 |
3.2.3 旅游业试点推动模式 |
第4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 |
4.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置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设置 |
4.2 评价指标选取 |
4.2.1 政策指标 |
4.2.2 财务指标 |
4.2.3 制度指标 |
4.3 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因子分析 |
4.3.3 回归分析 |
第5章 影响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5.1 组织监督发展不健全 |
5.2 经济发展走向表现粗犷、单一 |
5.3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
5.4 财政扶持政策不足 |
5.5 人才流失严重 |
第6章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6.1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6.1.1 张家港永联村(村企合一型) |
6.1.2 杭州四季青街道三叉社区(城镇带动型) |
6.1.3 富阳市黄公望村(农村集体经济型) |
6.1.4 江苏旺山村(乡村旅游型) |
6.2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对双阳区启示 |
6.2.1 合理科学的进行监督与规划 |
6.2.2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产业 |
6.2.3 健全管理与经营体制 |
6.2.4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
第7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科学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
7.1.1 不断完善股权管理制度 |
7.1.2 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
7.1.3 创新集体经济组织体系 |
7.2 正确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
7.2.1 坚定走发展集约化之路 |
7.2.2 鼓励走经营多元化之路 |
7.2.3 探索走企业现代化之路 |
7.2.4 加快走村(社区)企合作化之路 |
7.3 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 |
7.3.1 着力优化班子整体素质结构 |
7.3.2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作用 |
7.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7.4.1 合理控制福利分红 |
7.4.2 积极化解镇村不良债务 |
7.5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村级负债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临安区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存在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村级负债的相关研究 |
2.1.1 村级负债的概念 |
2.1.2 村级负债的主体与构成 |
2.1.3 村级负债的发展与形成原因研究 |
2.1.4 村级负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2 村级集体经济的相关研究 |
2.2.1 村级集体经济的内涵 |
2.2.2 村级集体经济的特征 |
2.2.3 村级集体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
2.3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相关研究 |
2.3.1 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构成与来源 |
2.3.2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
2.3.3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 综合评述 |
3 临安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3.1 临安区概况 |
3.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3.3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 |
3.3.1 农村基本情况 |
3.3.2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 |
4 临安区村级负债分析 |
4.1 村级负债总体概况分析 |
4.1.1 村级负债总额分析 |
4.1.2 村级资产负债率分析 |
4.2 村级负债结构分析 |
4.2.1 村级负债按偿还时间分析 |
4.2.2 村级负债按用途分析 |
4.3 村级负债地区分布情况 |
5 村级负债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分析 |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5.1.1 村级负债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分析 |
5.1.2 研究假说 |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5.3 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
5.3.1 变量选取 |
5.3.2 描述统计分析 |
5.4 数据检验与模型设定 |
5.4.1 数据检验 |
5.4.2 回归模型形式设定 |
5.4.3 回归模型选择 |
5.5 村级负债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5.5.1 估计结果 |
5.5.2 变量回归分析 |
6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贵州黔东南州本里村“社会法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
(一) 为何选择贵州黔东南州本里村 |
(二) 为何选择本里村“社会法庭” |
二、研究综述 |
(一) “社会法庭”研究综述 |
(二) “人民调解”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 实证研究法 |
(二) 结构分析法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建立 |
第一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建立背景 |
一、最高法院深化司法改革相关要求 |
二、河南高院创建“社会法庭” |
三、榕江法院探索实践 |
第二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基本情况 |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选举过程 |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人员构成 |
三、本里村“社会法庭”面临问题 |
第三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处理纠纷概况 |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处理纠纷依据 |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处理纠纷类型 |
三、本里村“社会法庭”处理纠纷成效 |
小结 |
第二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场域 |
第一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规民约 |
一、国家法律关于村规民约规定 |
二、本里村村规民约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
第二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支两委 |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党支部 |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委会 |
第三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榕江法院 |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榕江法院 |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与乐里法庭 |
小结 |
第三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定位 |
第一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性质 |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与人民法庭的区别 |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的本质属性 |
第二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功能 |
一、法律功能 |
二、政治功能 |
三、社会功能 |
小结 |
第四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运行 |
第一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程序 |
一、启动方式 |
二、调解原则 |
第二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策略 |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二、精细化解纷中的情理法并重 |
小结 |
第五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类型分析 |
第一节 本里村山林纠纷及其原因 |
一、本里村“平阳坡”山林纠纷 |
二、本里村“平阳坡”山林纠纷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本里村家庭婚姻纠纷及其原因 |
一、本里村家庭婚姻纠纷概况 |
二、本里村婚姻纠纷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本里村其他纠纷类型及简要分析 |
一、本里村其他纠纷类型 |
二、本里村其他纠纷类型简要分析 |
第四节 本里村纠纷流向“社会法庭”原因分析 |
一、乡村熟人社会 |
二、成本收益分析 |
小结 |
结论: 走向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 |
一、人民法院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路径与功能定位 |
(一) 人民法院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路径 |
(二) 人民法院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定位 |
二、在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实现基层合作治理 |
(一) 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的地方实践 |
(二) 构筑党政领导、司法支持、群众参与、分工协作、分层递进的基层合作治理格局 |
附录一: 《榕江县人民法院创建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推进“无诉讼村寨”试点实施方案》 |
附录二: 本里村村规民约 |
附录三: 榕江县人民法院(2013)榕行初字第12号行政判决书 |
附录四: 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2014)黔东行终第8号行政判决书 |
附录五: 榕江县人民法院(2016)黔2632民初466号民事判决书 |
附录六: 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2016)黔26行初389号行政判决书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5)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基层政府职能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村级集体经济 |
二、政府及地方政府 |
第二节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 |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 |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与实施途径 |
一、具体要求 |
二、实现途径 |
第三章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具体履行与初步成效 |
第一节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一、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
二、论文选取永安村和白凤村作为研究与比较对象的原因 |
第二节 永安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洛江区政府职能履行的实践举措 |
一、永安村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
二、永安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洛江区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实践举措 |
第三节 白凤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洛江区政府职能履行的实践举措 |
一、白凤村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
二、白凤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洛江区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实践举措 |
第四节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初步成效 |
一、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
三、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产业化经营程度加深 |
四、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 |
五、公共产品供给得到保障 |
第四章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不足 |
二、政府统筹资源力度不足 |
三、政府对集体资产监管力度不足 |
四、基层组织建设滞后 |
第二节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履职态度和全能主义政府理念问题 |
二、政策支持缺乏力度 |
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 |
第五章 地方基层政府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基层政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
一、河南省临颍县政府促进南街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二、浙江省缙云县政府促进笕川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第二节 经验借鉴 |
一、依托当地特色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三、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 |
第六章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政府政策性引导力度 |
一、盘活存量资产要素以促进集体资产资本化 |
二、推行农业资源资本化经营 |
三、多元化发展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
第二节 持续转变政府职能 |
一、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和农村建设投入 |
二、全面规范和整合涉农资源 |
三、积极化解遗留不良债务 |
第三节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 |
一、建立债权分级风险制度 |
二、有效监管资产交易 |
三、发挥集体资产使用效益 |
第四节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
一、通过“组团党建+”工作优化“经联社+合作社+农户”模式 |
二、创建集体经济组织 |
三、完善股权管理制度 |
第五节 选强配优村级班子成员 |
一、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
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带头引领作用 |
三、优化配强村级两委班子结构 |
四、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和帮扶政策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论证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资源型村庄 |
二、任务型治理 |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
二、荻港村简介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
一、桑基鱼塘修复 |
二、丝绸小镇创建 |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
三、“渔家乐”的传承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7)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公共产品理论 |
1.2.2 有助于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1.2.3 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1.3 已有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及其原因 |
1.3.2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方式 |
1.3.3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方向 |
1.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可能的创新 |
1.6.2 论文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制度变迁理论 |
2.1.2 公共产品理论 |
2.1.3 间接民主决策理论 |
2.2 本论文的分析框架 |
2.2.1 一事一议制度下的政府、村干部与村民 |
2.2.2 一事一议制度下的村级公共产品均衡数量的决定 |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内涵、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
3.1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历史演进 |
3.1.1 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时期(1949年- 1958年) |
3.1.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 |
3.1.3 税改前家庭承包制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1978-2000) |
3.1.4 税改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2000年至今) |
3.1.5 不同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比较分析 |
3.2 事一议制度的内涵 |
3.2.1 一事一议制度的历史考察 |
3.2.2 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含义 |
3.2.3 一事一议制度目标 |
3.2.4 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资金来源 |
3.2.5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特征 |
3.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依据与条件 |
3.3.1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依据 |
3.3.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条件 |
3.4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3.4.1 经济基础 |
3.4.2 制度保证 |
3.4.3 经验保证 |
3.4.4 组织保证 |
3.4.5 群众保证 |
4 福建一事一议制度的实施现状与绩效评价 |
4.1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一事一议供给制度整体实施概况 |
4.1.1 制度主要内容 |
4.1.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推行情况 |
4.1.3 制度实施的主要经验和创新 |
4.1.4 主要困难与挑战 |
4.2 一事一议制度的运行绩效和一般评价 |
4.2.1 调查基本说明 |
4.2.2 一事一议开展基本情况 |
4.2.3 一事一议公共产品供需状况 |
4.2.4 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来源情况 |
4.2.5 一事一议制度执行影响因素 |
4.2.6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执行结果 |
4.3 典型案例分析 |
4.3.1 案例一:湘村村顺利开展一事一议新建桥梁项目 |
4.3.2 案例二:同新村成功实施一事一议修建道路项目 |
4.3.3 案例三:长基村不愿开展一事一议公共产品投资项目 |
4.3.4 案例四:内社村难于顺利实施一事一议公共产品投资项目 |
4.3.5 案例五:牛眠石村计划实施一事一议公共产品投资项目 |
4.4 主要结论 |
4.4.1 一事一议制度本身及整体实施效果整体评价较高 |
4.4.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正面效应明显 |
4.4.3 筹资筹劳难易程度是影响制度运行的关键因素 |
4.4.4 一事一议并不适合所有的农村公共产品 |
4.5 小结 |
5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与村级公共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
5.1 现有相关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
5.2 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统计 |
5.3 模型设定集变量 |
5.3.1 计数模型的确定 |
5.3.2 变量选择 |
5.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含义 |
5.5 小结 |
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6.1.1 一事一议运行困境的解释:基于集体行动理论 |
6.1.2 一事一议制度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
6.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分析框架与待检验假说 |
6.2.2 样本村一事一议公共产品投资的基本情况 |
6.2.3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2.4 模型结果分析 |
6.2.5 结论与建议 |
6.3 小结 |
7 一事一议制度的创新与推广 |
7.1 制度的主要不足 |
7.2 制度创新和推广的设计总体思路 |
7.3 制度创新和推广的实践 |
7.3.1 案例1:乐洋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道路硬化项目的实践 |
7.3.2 案例2:双田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防洪堤项目的实践 |
7.3.3 案例3:罗源县一事一议起步村农民公园项目的实践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一事一议制度本身及整体实施效果整体评价较高 |
8.1.2 一事一议财政制度正面效应明显 |
8.1.3 一事一议制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具有显着正作用 |
8.1.4 一事一议制度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
8.1.5 一事一议并不适合所有的农村公共产品 |
8.1.6 对捐赠者的奖励是一种有效的一事一议的筹资机制设计 |
8.2 政策建议 |
8.2.1 继续推广和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
8.2.2 放宽村民筹资筹劳的政策规定,建立差额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 |
8.2.3 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奖补的杠杠效应 |
8.2.4 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
8.2.5 注意一事一议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适用范围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调查问卷表1 |
调查问卷表2 |
致谢 |
(9)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四、文献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 |
一、政策产生 |
二、政策行动 |
第三章 个案县情: 江苏省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 |
一、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
二、L县的教育变迁 |
三、L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行动及其成效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县教师支教政策执行考察 |
一、支教政策的执行与积极成效 |
二、支教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三、支教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县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考察 |
一、L县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
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及其成效 |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L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政策执行考察 |
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实践 |
二、L县的政策执行与积极成效 |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反思与建议 |
一、支持性教育政策的特征 |
二、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路径的反思 |
三、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有效执行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10)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1.2.1 村级债务的概念 |
1.2.2 村级债务的发展历程 |
1.2.3 村级债务的现状与特征 |
1.2.4 村级债务的成因 |
1.2.5 村级债务的治理措施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沈阳新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概况 |
2.1 自然情况 |
2.2 经济情况 |
2.3 社会情况 |
2.4 财力状况 |
第三章 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的调查 |
3.1 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过程 |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 |
3.2.1 村内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村级债权情况分析 |
3.2.3 按村级债务用途划分 |
3.2.4 2008年度化解村级债务的基本情况 |
3.3 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的分析 |
第四章 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后果分析 |
4.1 新民市村级债务的成因分析 |
4.1.1 新民市村级债务的主要特征 |
4.1.2 新民市村级债务的成因分析 |
4.2 新民市村级债务的后果与影响 |
4.2.1 乡村债务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
4.2.2 乡村债务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
4.2.3 村级债务问题致使干群关系紧张 |
4.2.4 村级债务造成基层建设不稳定 |
4.2.5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
第五章 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的化解对策 |
5.1 我国其他省市化解村级债务的经验借鉴 |
5.2 沈阳新民市化解村级债务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
5.2.1 有利条件 |
5.2.2 制约因素 |
5.3 沈阳新民市化解村级债务的途径 |
5.3.1 明确债务数额 |
5.3.2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
5.3.3 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
5.3.4 规范财务开支 |
5.3.5 多渠道化解债务 |
5.3.6 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发生 |
5.4 沈阳新民市化解村级债务的保障措施 |
第六章 沈阳新民市化解村级债务的部分效果分析 |
6.1 研究结果的尝试性应用 |
6.2 应用的部分效果分析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调查问卷 |
四、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问题研究[D]. 王熠. 兰州大学, 2021(02)
- [2]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杨明宇. 吉林大学, 2020(04)
- [3]村级负债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临安区调查数据[D]. 顾啸东.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贵州黔东南州本里村“社会法庭”研究[D]. 胡月军. 云南大学, 2019(09)
- [5]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 李丽霞. 华侨大学, 2018(01)
- [6]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D]. 何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10]沈阳新民市村级债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3)
标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