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低碳氮比影响污水脱氮除磷效果,同时大量难以处置的剩余活性污泥制约传统污水处理的发展。然而,活性污泥经过处理既可以转化为脱氮除磷的碳源,又可以实现污泥综合利用。本课题研究了超声、碱和超声+碱对剩余活性污泥的破解效果,并分析了破解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初始溶出底物和污泥粒径对挥发酸积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为了抑制乙酸消耗,采用碱预调节和碱过程调节分别对超声破解污泥的水解酸化反应进行干预,寻求促进挥发酸等小分子有机物积累的最佳碱调节方式。采用强化破解和碱调节组合工艺获得酸化产物,并将其作为碳源回用于A/A/O工艺,考察酸化产物对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对超声、碱和超声+碱预处理溶出的SCOD与EPS (EPSCOD=4250mg/L)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剩余污泥经pH=12,预处理1d后溶出的SCOD浓度为4287mg/L,说明碱预处理能够破坏污泥的EPS结构。而超声(3.0W/mL)预处理和超声(3.0W/mL)+碱(pH=10)联合预处理使剩余污泥的平均粒径在30min内从200-300μm降至10μm,溶出的SCOD浓度分别为7520和7890mg/L远超过了EPSCOD浓度。这说明超声既能破坏EPS结构又能破坏细胞壁结构。同时采用耗氧呼吸速率对超声破解污泥上清液进行可生化性分析发现,上清液中的易生化物质和可生化物质达50%和76%。为获取污水脱氮除磷所需的挥发酸等小分子碳源,本试验将三种破解污泥分别在pH=7、25℃条件下进行15d的水解酸化反应发现:挥发酸积累的最佳时间均在第5d,挥发酸产量分别为1380、1180和1480mg/L。分析破解溶出的SCOD和破解后污泥粒径与挥发酸浓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破解溶出的SCOD越高、污泥粒径越小,越有利于挥发酸的产生。通过PCR-DGGE分子技术对三种破解污泥的水解酸化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不同预处理技术产生不同的水解酸化底物,改变了水解酸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参与破解污泥水解酸化的主要微生物群落有: 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TM7、Actinobacteria和Chloroflexi。其中,Actinobacteria主要水解蛋白产生氨基酸;Bacteroidetes和Chloroflexi分别将多糖和氨基酸转化为丙酮酸。Firmicutes可将氨基酸和丙酮酸分别降解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但β-Proteobacteria会利用乙酸、降低乙酸积累。为了提高破解污泥水解酸化对挥发酸的积累,分别采用碱预调节和碱过程调节抑制乙酸的消耗。本文将超声破解污泥和接种污泥(1:1)混合液的pH值分别调至7-12后进行水解酸化。结果发现,碱预调节在试验初期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甲烷反应、促进挥发酸积累,在初始pH=11、水解酸化7d时的挥发酸浓度为2620mg/L。控制超声破解污泥水解酸化过程的pH(7、8、9和10),结果发现:pH=9过程调节既促进了挥发酸的积累,又抑制了挥发酸消耗,水解酸化15d时的挥发酸浓度为3111mg/L。将pH=11预调节和pH=9过程调节超声破解污泥水解7d的酸化产物进行反硝化、释磷测试发现,相同挥发酸含量的条件下,碱过程调节酸化产物的反硝化、释磷效果优于碱预调节酸化产物和乙酸钠。采用超声破解和pH=9碱过程调节的组合工艺获取水解酸化产物,并将其回用于A/A/O反应器,连续运行90d后发现:出水TN和TP浓度分别从投加酸化产物前的13.5和4.1mg/L降低至6.2和0.5mg/L,相应的去除率从62.3%和50.1%升高到了85.4%和94.7%。采用PCR-DGGE分子技术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酸化产物对微生物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roteobacteria随着酸化产物的投加而逐渐增加,且发挥着巨大的脱氮除磷作用,而Bacteroidetes作为第二大类细菌则起着反硝化除磷作用,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则主要与COD的去除直接相关,但Chloroflexi和TM7则在稳定期消失。同时,酸化产物使同步硝化反硝化菌Alphaproteobacteria和反硝化聚磷菌Sphingobacteriaceae得到富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添加四种微量元素对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联合厌氧消化的影响[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7(04)
- [2].MBR工艺的剩余污泥高效厌氧发酵试验[J]. 净水技术 2017(06)
- [3].剩余污泥重金属污染去除研究进展[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08)
- [4].流体剪切与超声空化破解剩余污泥的参数优化[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11)
- [5].剩余污泥发酵沼渣成分分析及脱水性能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08)
- [6].直流电解对剩余污泥中氮、磷及重金属影响研究[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7].剩余污泥胞外聚合物回收:藻酸钠正渗透分离的影响因素[J]. 环境工程 2020(08)
- [8].嗜热微生物促进剩余污泥减量降解工艺优化[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9(04)
- [9].基于蛋白质回收的剩余污泥酶解技术研究[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9(04)
- [10].剩余污泥中微生物蛋白质提取工艺研究[J]. 市政技术 2016(06)
- [11].筛选制备微生物菌剂降解剩余污泥[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3)
- [12].中温碱解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厌氧产甲烷的研究[J]. 环境工程 2016(01)
- [13].市政剩余污泥蛋白质碱提取资源化利用工艺研究[J]. 山东科学 2016(04)
- [14].黄孢原毛平革菌在城市剩余污泥中的培养条件优化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02)
- [15].除磷系统剩余污泥中营养元素的快速释放及回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1)
- [16].混合外源菌强化剩余污泥微氧水解产酸[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1)
- [17].城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途径研究[J]. 现代盐化工 2018(06)
- [18].热处理对剩余污泥中温厌氧消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6)
- [19].多孔载体中微型动物与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相关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4)
- [20].超声波-氢氧化钙联合破解剩余污泥的效果[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9)
- [21].剩余污泥的水解与氮磷回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8)
- [22].超声空化热效应破解剩余污泥的机制[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23].热碱解-水解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效果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24].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提高剩余污泥稳定性的研究[J]. 江西化工 2018(04)
- [25].微氧化对剩余污泥电渗深度脱水的影响[J]. 环境工程 2018(09)
- [26].臭氧降解石化剩余污泥过程中有机物转化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8(11)
- [27].剩余污泥和粪便厌氧消化产气潜能研究[J]. 中国沼气 2017(01)
- [28].剩余污泥低碳循环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J].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6(07)
- [29].水解酸化应用于剩余污泥减量的试验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08(09)
- [30].外加酶强化剩余污泥水解研究概述[J]. 建筑知识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