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工业优先战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要矛盾,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重工业优先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向国成,谌亭颖,刘晶晶[1](2019)在《基于“两个不能否定”深化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精神为指导,深化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优先解决国家安全保障,并奠定进一步发展基础的正确抉择;内生人口规模与素质,为中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单体潜力最大的生产与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是当时"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内生比较优势的一次伟大实践。它对当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有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要不断发展,没有外生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通过培育内生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徐蔚冰[2](2019)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战略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开始考虑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问题。基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等实际情况,曾考虑过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先提高一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和积累资金,然后再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然而此时(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9-06-03)
邓宏图,徐宝亮,邹洋[3](2018)在《中国工业化的经济逻辑:从重工业优先到比较优势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建国初期的新中国而言,比较优势战略实施的门槛限制,以及国家政权面临被颠覆的危险等客观约束条件内生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本文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基于政府效用水平与重工业发展程度间的一致性,以政府效用为目标构建包含资本密集型部门与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动态最优化模型,研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发现:在政府效用最优化的动态路径上,重工业资本存量所占比重随着劳动密集型部门资本产出弹性的上升而下降,相反随着资本密集型部门资本产出弹性的上升而上升;重工业资本存量比重与全社会的总产出表现为倒"U"型关系。基于此,本文求解出重工业资本存量比重的临界值在0.4左右。(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林晨,陈斌开[4](2018)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基于历史投入产出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古典多部门分析框架,本文在新编制的中国1957—1973年历史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研究了重工业基础对轻工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重工业基础没有改变轻工业技术演进的方向,但对轻工业技术效率产生了正面影响。分解结果表明,1957—1992年的技术效率变化中,1957—1973年重工业技术系数变化贡献了34.3%,1973—1987年重工业技术系数变化贡献了-14.1%,而1973—1987年轻工业技术系数变化贡献了55.8%。对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优先发展重工业对技术效率提升有一定作用,但符合比较优势的轻工业技术的发展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季刊)》期刊2018年02期)
吴建伟[5](2016)在《列宁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先行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的形势和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双重任务,列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从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对列宁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先行者这一论断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06期)
李厚刚[6](2015)在《20世纪50年代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农民迁徙权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迁徙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表征。但迁徙权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法律规定,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迁徙权得到明确但短暂的法律确认和切实的制度保障,但同时,中国确立并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为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导致了农民迁徙权受限,再加上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乃至决裂的影响,使得农民迁徙权经历了从短暂实现到逐步受限并最终在事实上完全失去的曲折过程。直至改革开放后,农民迁徙权才逐步得以恢复。(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戴昱吉,戴钧涛[7](2013)在《城市化视域下我国二元户籍制度弊端之解析——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条件作切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发展重工业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控制人口流动。然而在今天城市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二元户籍制度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二元户籍制度已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阻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因此,从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视角切入,针对二元户籍制度的现状,通过纵向对比与横向分析,阐释二元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弊端,并从社会、个人以及政策等诸方面,提出解决户籍制度弊端的出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凤琦[8](2011)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宏伟夙愿。其中,工业化路径问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难题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下)》期刊2011-05-01)
陈斌开,林毅夫[9](2010)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的影响。文章证明,落后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导致更低的城市化水平和更高的城乡工资差距。在静态框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导致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减少,城市就业水平降低;由于城市吸纳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农村工资水平下降,城乡工资差距拉大;赶超程度越大,城市就业越少,城市化水平越低,城乡工资差距越大。在动态框架下,落后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降低资本积累率,导致更慢的城市化进程和更持久的城乡工资差距;赶超程度越大,城市化进程越慢,城乡工资差距缩小越慢。(本文来源于《南开经济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武力[10](2009)在《社会主义改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选择了苏联创造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此相适应,就选择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落后的重工(本文来源于《高校理论战线》期刊2009年10期)
重工业优先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开始考虑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问题。基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等实际情况,曾考虑过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先提高一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和积累资金,然后再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然而此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工业优先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1].向国成,谌亭颖,刘晶晶.基于“两个不能否定”深化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徐蔚冰.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战略的形成[N].中国经济时报.2019
[3].邓宏图,徐宝亮,邹洋.中国工业化的经济逻辑:从重工业优先到比较优势战略[J].经济研究.2018
[4].林晨,陈斌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基于历史投入产出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8
[5].吴建伟.列宁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先行者[J].经济研究导刊.2016
[6].李厚刚.20世纪50年代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农民迁徙权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15
[7].戴昱吉,戴钧涛.城市化视域下我国二元户籍制度弊端之解析——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条件作切点[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
[8].张凤琦.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化道路的探索[C].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下).2011
[9].陈斌开,林毅夫.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J].南开经济研究.2010
[10].武力.社会主义改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J].高校理论战线.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