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素平河北省威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
摘要: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不能离开数学,重视数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地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应用
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时刻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亟需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教学与心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教育表明:学生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内心有种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最有效,而在内部动机中最有效的成分是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视学习为最大的乐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对所学的一切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呢?首先,以数学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复数时,可先讲数的起源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数的变化;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平面内n条直线,任两条不平行,任三条不共点,则交点个数为f(n)=n(n一1)/2时以实际应用出现:某地有n条直线形铁路线,在每两条铁路线的交点处设一车站,最多需设多少个车站?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地想去解决它,从而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其次,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中,要科学地运用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尤其要特别贯彻启发性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是愿意学的,也是能学好的,教师从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学生孜孜求索,开动脑筋,自己思考、消化,得出结论,使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上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交点个数的问题,教学时最好不先讲证明,而是置学生于猜想发现的情境。画图观察n=l、2、3、4、5时交点个数,再列表,由直线条数看增加的交点个数,再看交点的个数,猜想结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了问题的规律,欣喜之极,体验到数学家的愉快之感。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地告诉他们:这里还有一点“遗憾”,我们的发现还只是猜想,还必须经过证明,才能成为真理。于是学生积极投入到结论的证明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让学生自己发现结论,又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多种感官的认识中接纳新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而且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促使学生产生最佳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讲“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及应用”一课时,由于书上的图是静止的,只反映结果不反映过程,不能提供直观现象和动态的视觉材料,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脑子里形不成“运动”的画面,更不易建立数形结合的观点。于是,使用计算机、大屏幕辅助教学,在学生积极思考之后用微机结合大屏幕演示向量的旋转与伸缩变换,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继续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例题也多次用微机演示,从而使数形结合的观点在学生头脑中深深扎根。这节课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引向热烈而紧张的思考,提高了学习能力,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努力的价值,成功的愉悦,课堂效率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二、可以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地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完7的乘法口诀后,我出了这样一题:枫桥夜泊(七言律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提问:这首诗有几个字?你是怎么想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应用数学的教学中,要时时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头脑是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所以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要引领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真正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时、分”,先让学生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时我找了一个小朋友踢毽子,一个小朋友跳绳,第一组的小朋友写字,第二组的小朋友数数,第三组的小朋友做口算,第四组的小朋友自由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然后设计一个游戏,小朋友趴在桌子上,到老师喊开始时计时,当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站起来。(肯定有学生早起,可以说:你起得真早;你真勤劳;你走在时间的前面啊等)表扬一下差不多站起来的。还想来一次吗?(学生想就再来一次;不想就算了)这一活动过程让抽象的1分钟具体化,形象化,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大量重复的练习题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联系实际,善于发问,让小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还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观察他们,分析其心理,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教师轻松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