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设定不同麻醉方案,观察限期乳癌手术病人手术期间不同麻醉药物及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对患者手术切口边缘皮肤中强啡肽(dynorphin)和k受体(KOR)表达的变化情况,藉此加深对阿片系统的外周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限期行单侧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麻醉方式选择为喉罩全身麻醉。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组1:异丙酚+芬太尼组;组2:异丙酚+氯胺酮组;组3:异丙酚+七氟醚组;组4:异丙酚+七氟醚+TEAS手术对侧内关穴、合谷穴,双侧太冲穴、三阴交穴组。所有病人术前常规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先连接血压、SpO2、ECG、BIS监测。对于组4,用LH402型韩式穴位电刺激仪,连接电针至所选穴位处,波形选用疏密波(2/100HZ)刺激诱导30min,后行全身麻醉,TEAS持续至术毕。诱导时,四组均予静脉推注丙泊酚负荷量(2mg/kg)。组1予芬太尼(3μg/kg);组2予氯胺酮(1mg/kg)。四组均面罩手控辅助通气3分钟后置入喉罩。组3、组4开始吸入七氟醚。麻醉维持以BIS值(50±5)、切皮及手术刺激无体动反应为标准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各组于清扫腋窝前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组3、组4于缝皮时停止吸入七氟醚,术毕时,各组均停用丙泊酚。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药总量、术中输液总量、尿量、出血量以及麻醉前(T1)、诱导插管后(T2)、切皮后(T3)、切皮后15min (T4)、切皮后30min (T5)、切皮后45min (T6)、切皮后60min (T7)、术毕时(T8)八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和BIS值。每组选取10个病例,分别于手术开始和术毕时各取0.5cm×2cm的皮肤组织,先石蜡包埋切片后行强啡肽/KO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再分析测量切片中阳性蛋白的光密度值。收集数据,整理观察表,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夏±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四组病例SBP、DBP、MAP和Sp0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0.05)。2.术中四组病例BIS值在T1-T7时间点上,组2的BIS值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肤切片中强啡肽/KOR免疫组化阳性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和棘层以及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胞浆内。四组间相同时间点皮肤组织的KOR光密度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对比,手术开始时,位于切口边缘皮肤的免疫组化切片中可观察到,在表皮基底层和棘层以及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胞浆中有微量KOR的表达。手术结束时,在切口边缘皮肤的免疫组化切片中,表皮基底层和棘层以及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胞浆内KOR的表达增多,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损伤炎症刺激下,手术切口边缘皮肤内的强啡肽和KOR在手术结束时出现表达增高;术中不同麻醉用药及TEAS对皮肤组织中强啡肽和KOR的水平增高影响未见不同;损伤部位皮肤强啡肽和KOR的增加可能主要与损伤性炎症刺激有关,麻醉药物及TEAS对其影响可能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