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睑特定区为主要表现的胆结石现象300例临床分析

以眼睑特定区为主要表现的胆结石现象300例临床分析

朱江1高燕2(1无锡市崇安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基地江苏无锡214014)(2无锡市崇安区上马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4014)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及胆囊炎与眼睑结石的关系,为研究胆源性“走穴式”结石反应现象以及全息探石诊察定位提供相关依据,进而减少漏诊误诊、弥补仪器探查盲角所致缺憾。结论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是眼睑可见结晶物的内在病理原因之一;非手术排石利胆方法是治疗隐匿性结石及胆囊病变的有效早期干预方法。

【关键词】眼睑结石胆囊结石全息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218-02

胆囊结石在我国自然人群的患病率为10%以上,可并发胆管感染、梗阻性黄疸、胰腺炎,与胆管肿瘤亦密切相关[1]。胆囊结石可根据腹部B超确诊。中医全息诊断,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全息科学对人体病理变化所反映出的相关特征和相关规律,进行诊察、判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望、闻、问、切或其他途径,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从局部了解整体,从体表了解机体深部的病因、性质及相关器官、组织的内部联系和相关规律,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2]。以下是我科通过对300例胆结石患者眼睑结石的观察,并利用非手术排石利胆方法干预治疗的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预诊检测出的,以眼睑结膜面中段颗粒样结石变为主要表现的门诊患者,其中男130例,女170例,年龄35~71岁。主诉上腹部胀痛不适伴眼部干涩、发痒或疼痛不适。外院诊断慢性胃炎50例,胃肠功能紊乱80例,十二指肠炎30例,消化不良30例,慢性结肠炎110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300例患者的眼睑颗粒结晶区位特点临床表现及B超特点。

结果分析

临床特点:女性多于男性。眼睑干涩或痒痛2月~3年。每个案例肉眼检出中段沙粒样结石灶1~10余粒不等。起砂点略高出结膜面,色泽有白色结晶或黄色脂质包裹样突起的不同表现。比起细腻散在的细沙型,独立成团块状的脂质突起更易识别。在较强光线照射下,较易发现,体形厚重之人更多脂质型结石。通常被检查者并无胆区不适或胆绞痛过往。但右上腹胆囊区有莫非氏点压痛可及或下肢外侧胆囊穴有较强压痛引出。

B超检查:300例中220例胆囊壁均有增厚或粗糙表现;胆汁透声度差91例,正常209例;胆囊多发结石120例,胆囊泥沙样结石180例。(其中漏诊120例,最多漏诊次数3次);胆囊大小正常170例,胆囊肿大50例,胆囊萎缩30例,未做脂餐排空率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300例患者中,180例曾做胃镜检查,其中135例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返流性食管炎,19例萎缩性胃炎。腹部B超伴有脂肪肝192例。

治疗:分别配用疏肝解郁、利胆排石、和胃健脾、理气通腑类中药,调节消化系统整体功能,促进胃肠蠕动,部分还配合胆经穴位针刺疗程,经治上腹胀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眼睑涩痛也随之消失。随访二月内300例眼中砂石颗粒减少的120例,无变化101例,另有79例肝胆映射区纤维增生样变化(胆区手术痕迹)仍然存在。

讨论及意义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胆石患者存在致石基因,可调节胆固醇在肝细胞中的运输,胆固醇过度分泌至胆汁中,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容易形成结晶[1]。

中医全息诊断的思想源于《内经》。《灵枢•本脏》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3]。”历代医家也自觉地应用全息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诊断学体系。1948年.匈牙利物理学家D.Gabor等发明光学全息术,提出“全息(Holography)”一词。1973年.张颖清氏发现人体第二掌骨侧穴位群,随后提出宋位全息律;1980年又提出生物全息律;1983年创建全息生物学;1986年相继提出全息胚学说[4]。1989年,李莱田氏提出全息医学及其相关概念,随后出版(全息医学);1997年,在他的(全息医学大全)一书中,正式提出中医全息诊断的概念、原理。

眼睑内中段结石颗粒,过去因其属眼科诊视范围,通常未引起其他科种过多关注。其实结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其成因虽较为复杂,但滋生成形的体内对应位置局部理化因素的作用,可谓潜移默化,造物无声。中医病机分析认为,与脏腑器官功能失调,湿与热结,郁而不散,积而不通。直至炼汁成晶,积沙成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肠道感染及外感染性疾病,或因蛔虫窜扰或因肝脏受损,总之足以引起胆囊机械运动功能障碍,而使胆汁排出受阻的,均可作为影响因素。

本组患者以眼睑中位结膜面为反映窗口,以该区域显露的若干结石颗粒为重要线索,以“胆囊穴”微血管充盈偏移为佐证,以全息医学的相应理论为依据,以临床重要的检测工具B超诊断为重要参考对照,进行了双盲式检测比对,发现了体内结石的区位特点和演变途径。其次,由于部分临床医师在上腹部疼痛或其他不适情况下,或单纯依赖B超或胃镜的检查,或仅以触叩手法进行经验排除,缺少第三途径的有力监管和提示,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诊治信息,甚至导致不必要的延误。

本组患者在眼睑结膜面发现的“睑板腺结石”,其出现区域位于眼睑全息诊断区相当于肝胆区节段,或散在或集中,或突出或浅埋,具有较强的对应性和可视性,不失为临床消化系统疾病筛选项目的重要参考。尤其在目前B超检查胆囊泥沙样结石漏诊率较高的情况下,尚可作为胆囊功能的“消息树”,肝胆结石的“藏宝图”而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孙传东,吴力群.胆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J].山东医药,2006,46(36):79.

[2]骆文斌,吴承玉.中医全息诊断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揽要[J].中医药学刊,2002,20(9):53-55.

[3]张珍玉.灵枢经语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01,313,388.

[4]叶永生.全息生物学原理与应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

标签:;  ;  ;  

以眼睑特定区为主要表现的胆结石现象30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