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研究

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研究

论文摘要

转喻研究始于古希腊时代。转喻最初被认为是用某事物的名称替换与它相关的相近事物名称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段。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转喻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成为认知转喻研究的标志性经典著作。该书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中,并且能够组织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换句话说,如今,人们对转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以替代为基础的修辞手段上,转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源于人类日常经验,组织人类思维、语言和行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选择某个喻体从而为认识本体提供心智可及性。对于这种转喻运作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机制模式,例如,相邻性、映射观、突显观、认知参照点观点等。本文尝试把这几种模式结合起来,从中发掘出概念转喻运作的基本特征:喻体的突显性和可及性。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写得空灵、淡远。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汪曾祺小说的创作文体风格。李国涛结合具体作品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进行透彻、精遂的解析;谢锡文和李勇忠对汪小说语言进行研究;席建彬指出汪小说以童年视角为叙述策略,力图在童年的回归中拯救沉溺的过去。另外,有的学者从汪小说的叙事风度入手,认为平淡既是其叙事方式、叙事态度,更是汪对待生活和生命的基本态度;有的则提出其文体意识体现于“叙述方式的突破、着力于气氛的创造和激发读者的主体意识”三方面。杨学民在研究汪曾祺小说的基础上指出,汪曾祺小说中的叙事空白以概念转喻为基础形成,即转喻在汪小说空白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汪通过转喻创设小说空白。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隐藏在小说文本中具体的转喻现象。在分析过程中,本文按照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汪曾祺小说空白中的转喻表现形式,即推理转喻、序列转喻和故事转喻。从而揭示出大部分的叙事空白建立在“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概念基础上。另一方面,作家在给人物命名或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往往选择人物的某一突出特征来替代人物整体,达到透过部分认识整体的效果。本文用转喻理论分析小说文本中的转喻现象,揭示出概念转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尤其存在于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促进了转喻理论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提高转喻研究的实用性,以期进一步揭示转喻的普遍性和扩大其研究范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The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 Subject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1.4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2 Current Studies on Wang Zengqi's Novels
  • 2.1 Studies on Wang Zengqi's Novels from the Literary Perspective
  • 2.2 Studies on Wang Zengqi's Novels from 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 2.3 Studies on Wang Zengqi's Novels from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 2.4 Summary
  • Chapter 3 Theories of Cognitive Metonymy
  • 3.1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Metonymy
  • 3.2 Nature of Cognitive Metonymy
  • 3.3 Working Mechanisms of Metonymy
  • 3.5 Summary
  • Chapter 4 Metonymy in Wang Zengqi's Novels
  • 4.1 Types of Metonymy in Wang's Novels
  • 4.1.1 Inference Metonymy
  • 4.1.2 Sequence Metonymy
  • 4.1.3 Story Metonymy
  • 4.2 Metonymy in Shaping the Fictional Characters
  • 4.2.1 Metonymic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 4.2.2 Metonymic Naming of the Characters
  • 4.3 Functions of Metonymy in Wang Zengqi's Novels
  • 4.3.1 Inferential Function
  • 4.3.2 Economic Function
  • 4.3.3 Referential Function
  • 4.4 Summary
  • Chapter 5 Concluding Remarks
  • 5.1 Major Findings
  • 5.2 Implications of This Thesis
  • 5.3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 of This Thesi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转喻映射的分类与特征[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3(02)
    • [2].高、低层转喻的逻辑推理机制研究[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05)
    • [3].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植物转喻对比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1)
    • [4].《黄帝内经》中隐转喻的认知研究[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5].认知转喻中的经济原则[J]. 文学教育(上) 2020(05)
    • [6].隐转喻视域下英汉复合词的认知解构[J]. 英语广场 2020(09)
    • [7].《概念转喻:方法、理论与描写问题》评介[J]. 学术交流 2020(03)
    • [8].概念隐喻和转喻视角下诗歌《满庭芳·茶》之解析[J]. 福建茶叶 2020(08)
    • [9].翻译转喻的理据:从现象到人类认知[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0].疫情话语的生态转喻架构[J]. 外语教育研究 2020(02)
    • [11].试论转喻在庭审话语中的三种作用[J]. 宿州学院学报 2018(11)
    • [12].复杂转喻现象探析[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3].学龄前儿童转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 现代外语 2019(04)
    • [14].汉语转喻搭配超常及其典型性探讨[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5].视觉隐转喻视角下的话语构建[J]. 当代修辞学 2019(05)
    • [16].概念理论视域下的转喻分类[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7].《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中隐藏的捷径》评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6)
    • [18].批评转喻分析模式下的“冲突”转喻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声明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05)
    • [19].叙事绘本中情绪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0].浅析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J]. 中国民族博览 2016(10)
    • [21].汉语建筑类成语的转喻研究——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8)
    • [22].高层转喻机制的应用性研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6(05)
    • [23].数字“八”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研究[J]. 英语广场 2017(01)
    • [24].基于实证语料的转喻研究——《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的捷径》评介[J]. 外语研究 2016(06)
    • [25].策略性转喻和认知性转喻的认知机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26].商务目的引导下的广告转喻机制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7(02)
    • [27].《围城》情感传译的隐转喻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01)
    • [28].《醉翁亭记》转喻英译之比析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9].《黄帝内经》中“水”隐喻和转喻的形上之思[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30].《红楼梦》中情感表达的隐喻、转喻及其界面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标签:;  ;  ;  ;  

    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