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

论文摘要

苏丹草叶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苏丹草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本文系统的报道了苏丹草叶斑病的病状、病原物分离与鉴定、生物学特性、产孢条件及侵染条件等方面,为诊断和有效的防治该病提供了理论支持。1.苏丹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苏丹草叶斑病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部发病初期呈现水浸状小斑点,后褪绿,逐渐扩展为近长条形紫红色色病斑,后期病斑表面产生霉层严重时病斑汇集成片,布满整个叶片,导致叶片黄化坏死。引起苏丹草叶斑病的病原菌分离纯化后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平脐蠕孢属,高粱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ghicola (Lefebvre et Sherwin) Alcorn]。病原分生孢子近圆柱形或拟纺锤形,常微弯曲,中部宽,两端相对较窄,端部钝圆,大小41.8~82.5μm×12.7~16.5(61.6×14.2)μm具5~9明显隔膜(多数7个),脐明显,平截。2.苏丹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病菌在15~40℃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值4~10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生长pH值为8;病菌可以在多种碳、氮源上生长,在含有葡萄糖、乳糖、可溶性淀粉以及甘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胨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上也能正常生长,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分生孢子在15~40℃、pH 4~9条件下均能萌发,25℃和pH值为6时萌发率达到最大;持续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略有促进作用,但不敏感。菌丝和分生孢子生命力顽强,致死温度均超过50℃。3.苏丹草叶斑病菌产孢条件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很少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探讨其产孢情况,该菌在番茄汁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玉米粉培养基次之;可溶性淀粉碳源和蛋白胨氮源对产孢略有促进作用;整体来看植物材料培养基要比化学试剂培养基更利于产孢;光照对其基本没有影响,但适当时间的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产孢;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一样,在25℃时该菌的产孢量最大。4.苏丹草叶斑病菌侵染条件温度在15~40℃范围内,平脐蠕孢均能侵染苏丹草叶片并致病,温度超过30℃时病害发生严重,随温度升高,病害情况越来越重;保湿12~60 h,该菌均能致病,保湿时间超过36h,病害程度加重,随着保湿时间的延长,病害情况变重;病原菌不能通过种子带菌以及根系途径侵染致病;有伤口的叶片更易发病,而且发病较重;老叶较新叶更易发病。总的来看,在实验所设的各种条件下病菌的潜育期均很短,反映出该菌有很强的致病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苏丹草病害
  • 1.1 苏丹草病害概况
  • 1.2 苏丹草主要病害
  • 2 苏丹草病害防治
  • 2.1 草种检疫和抗病品种
  • 2.2 常规防治方法
  • 3 苏丹草品种选育及抗病育种
  • 3.1 苏丹草品种选育概况
  • 3.2 苏丹草抗病育种
  • 4 苏丹草叶斑病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
  • 4.1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4.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4.3 病原菌和寄主植物的互做关系
  • 第二章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鉴定
  • 3.2 病原菌种类鉴定与培养特征
  • 3.3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影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因素
  • 1.2 影响分生孢子萌发的因素
  • 1.3 致死温度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影响菌丝生长的因素
  • 2.2 影响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 2.3 致死温度的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病原菌产孢条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不同培养基对产孢量的影响
  • 1.2 碳、氮源对产孢量的影响
  • 1.3 光照处理对产孢量的影响
  • 1.4 紫外线对产孢量的影响
  • 1.5 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基对产孢量的影响
  • 2.2 碳、氮源对产孢量的影响
  • 2.3 光照处理对产孢量的影响
  • 2.4 紫外线对产孢量的影响
  • 2.5 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病原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1.3 不同叶龄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1.4 病原菌接种方式对侵染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2.2 不同叶龄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2.3 病原菌接种方式对侵染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1 苏丹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2 苏丹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3 苏丹草叶斑病菌的产孢条件
  • 4 苏丹草叶斑病菌的侵染条件
  • 5 今后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就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植物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 植物医生 2020(01)
    • [2].试谈棒孢叶斑病[J]. 蔬菜 2020(06)
    • [3].吉安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12)
    • [4].黑龙江省苜蓿小光壳叶斑病病害现状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07)
    • [5].苜蓿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研究[J]. 草业学报 2015(07)
    • [6].玉米叶斑病分类及综合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7)
    • [7].拉萨玉米叶斑病发生种类及其防治对策[J]. 西藏农业科技 2020(03)
    • [8].重庆烟草棒孢霉叶斑病防治药剂筛选[J]. 植物医生 2019(06)
    • [9].番茄匍柄霉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J]. 园艺学报 2020(04)
    • [10].不同农药对牡丹叶斑病的防效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20)
    • [11].河南省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J]. 河南农业 2016(19)
    • [12].临沧市玉米叶斑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10(04)
    • [13].豇豆红斑病(尾孢叶斑病)的显微镜检识别与综合防治[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11)
    • [14].马铃薯生理性叶斑病鉴定与诊断方法[J]. 中国马铃薯 2012(04)
    • [15].抗病育种——控制玉米叶斑病的最佳解决方案[J]. 作物杂志 2009(02)
    • [16].不同药剂对苹果叶斑病的防治效果[J]. 北方果树 2020(01)
    • [17].茶树叶斑病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菌的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2019(06)
    • [18].柳树叶斑病防治[J]. 中国花卉园艺 2019(24)
    • [19].水稻弯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20].山西省枸杞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征[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21].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对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1)
    • [22].玉米叶斑病综合防治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 2015(05)
    • [23].4种农药对莲藕叶斑病的控制效果比较[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04)
    • [24].多主棒孢和棒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12(02)
    • [25].玉米杂交种对弯孢叶斑病抗性鉴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2)
    • [26].鹅绒藤叶斑病两种致病菌的鉴定[J]. 辽宁农业科学 2017(04)
    • [27].黄石市设施蔬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 中国蔬菜 2016(03)
    • [28].苜蓿抗匍柄霉叶斑病评价及抗性评价标准品种筛选[J]. 中国草地学报 2015(04)
    • [29].番茄采果盛期防止匍柄霉叶斑病的发生[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13)
    • [30].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 中国烟草学报 2008(06)

    标签:;  ;  ;  ;  ;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