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水体微囊藻分子生态研究 ——以太湖和秦淮河为例

富营养化水体微囊藻分子生态研究 ——以太湖和秦淮河为例

论文摘要

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蓝藻水华的大规模持续暴发不仅严重破坏了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影响和降低其生态功能,同时产生大量蓝藻毒素,给公共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当前,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异常突出,三大淡水湖泊常年暴发以微囊藻属为主的蓝藻水华,弄清水华暴发过程,尤其是产毒微囊藻水华的暴发以及在水体中的动态演化规律,为富营养化水体微囊藻的控制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微囊藻ITS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等手段调查分析了太湖和秦淮河水系中微囊藻、产毒微囊藻的分子多样性,探讨了不同形态型和基因型微囊藻的动态演替过程,揭示了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在太湖水体中微囊藻生物量的年变化幅度较大,从1.18×105到2.90×109cells/L,年均值北部湖区最高,南部湖区最低。产毒微囊藻的生物量季节性变化较强,产毒微囊藻占总微囊藻群落生物量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水华暴发的前期和水华发生的中后期,最高比例达92%,其他时期的产毒微囊藻含量比例相对较低。统计分析表明影响太湖微囊藻和产毒微囊藻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正磷酸盐。(2)太湖共存在8种不同形态型微囊藻,其中水华微囊藻、鱼害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是太湖的优势形态型微囊藻。这4种微囊藻的演替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在低水温的水华前期、初期和末期,微囊藻群落优势种为水华和鱼害微囊藻,随着水温的升高,水华中期以后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演替成为优势微囊藻形态型。同时发现,稳定的地理环境有助于微囊藻群落的演替,风浪较大的开阔水域则有利于维持水华微囊藻的优势地位。(3)共获得太湖微囊藻ITS基因序列4600条,划分为1260种不同的基因型。在全太湖不同点位和水华发生的不同时期,均存在高比例的基因型演替,表明太湖微囊藻群落具有很高的分子多样性和丰富的基因型构成。竺山湾的微囊藻基因型在进化聚类上较好聚为一支,表明相对稳定和封闭的环境有利于微囊藻基因型地域性的形成。太湖的优势微囊藻基因型T1在全太湖周年存在,时间序列上,在水华前期和初期占有较高比例,空间上,在强水动力的开阔水域比例相对较高,有可能是太湖微囊藻水华越冬和复苏的主要种源。(4)通过单藻株筛选比对,证实基因型T1的形态型属于水华微囊藻。通过对该藻株的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0℃以上,且在20℃的生长速率要高于太湖分离的其他株微囊藻。低温恢复实验表明,与其他微囊藻藻株相比,T1型藻株具有更快的生理恢复速率,可以从低温逆境中快速恢复生理活性,并在高的生长率下快速达到较高的生物量,从而为其在野外春季快速生长并形成优势奠定生理基础。与单一的强扰动型太湖相比,包含湖泊和众多支流的秦淮河水系的系统取样研究结果表明:(1)秦淮河的微囊藻群落在不同水环境下(不同支流)显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4个主要基因型可以划分为9个不同的基因型组。(2)低流速和低水力交换条件形成的稳定的地理环境差异可以影响和引导微囊藻群落的分子适应及进化选择,从而在分子进化关系上得到较好地理区分。(3)pH是影响不同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及分子适应差异的显著环境因子。(4)云台山河、俞庄桥、七桥瓮和石臼湖4个样点可能是秦淮河水华大规模增殖和暴发的潜在种子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1.1.1 富营养化概念
  • 1.1.2 中国河湖的富营养化现状
  • 1.1.3 蓝藻水华的危害
  • 1.2 微囊藻的生态学研究
  • 1.2.1 微囊藻属的特征
  • 1.2.2 微囊藻水华的优势确立
  • 1.2.3 产毒微囊藻的研究
  • 1.2.4 产毒微囊藻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1.2.5 存在问题
  • 1.3 微囊藻的分子生态研究
  • 1.3.1 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 1.3.2 分子检测技术
  • 1.3.3 微囊藻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 1.4 太湖微囊藻水华的研究进展
  • 1.4.1 太湖微囊藻水华发展过程
  • 1.4.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区概况及调查研究方法
  • 2.1 水环境概况
  • 2.2 采样点及采样频率
  • 2.3 测定方法
  • 2.3.1 水环境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测定
  • 2.3.2 浮游植物的分子检测
  • 2.3.3 微囊藻单藻株的生理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第3章 太湖微囊藻的分子监测研究
  • 3.1 全湖微囊藻数量的动态变化
  • 3.1.1 总微囊藻细胞数的动态变化
  • 3.1.2 产毒微囊藻细胞数的动态变化
  • 3.1.3 讨论
  • 3.2 水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 3.3 微囊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3.3.1 全湖周年微囊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 3.3.2 不同点位微囊藻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 3.3.3 不同水华时期微囊藻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 3.3.4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太湖微囊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4.1 太湖的微囊藻的形态型组成及演替
  • 4.1.1 形态型的季相演替
  • 4.1.2 形态型空间序列演替
  • 4.1.3 形态型群落的香农指数
  • 4.1.4 形态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1.5 讨论
  • 4.2 微囊藻的基因型多样性组成
  • 4.3 微囊藻基因型的演替
  • 4.3.1 不同点位基因型的演替
  • 4.3.2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太湖微囊藻单藻株的生理生态研究
  • 5.1 单藻株的生长测定
  • 5.1.1 生长曲线
  • 5.1.2 比增长率(μ值)
  • 5.1.3 讨论
  • 5.2 单藻株的低温恢复实验
  • 5.2.1 低温恢复生长曲线
  • 5.2.2 低温恢复的生理响应
  • 5.2.3. 讨论
  • 5.3 小结
  • 第6章 秦淮河微囊藻的分子多样性与环境研究
  • 6.1 环境因子动态变化
  • 6.2 微囊藻的基因多样性
  • 6.3 基因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囊藻群体计数方法研究综述[J]. 污染防治技术 2020(02)
    • [2].四环素对微囊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毒性效应机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9(06)
    • [3].微囊藻群体的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7)
    • [4].一种提高微囊藻计数精度的超声波前处理方法[J]. 水文 2018(06)
    • [5].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对短期高光胁迫的生理响应[J]. 水生生物学报 2017(02)
    • [6].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对短期温度变化的生理响应[J]. 水生生物学报 2017(05)
    • [7].铜离子对绿色微囊藻增殖的影响[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1(04)
    • [8].光强对微囊藻群体形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14(01)
    • [9].低强度超声波处理微囊藻的生物效应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7(10)
    • [10].检测产毒微囊藻的特异性探针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2(02)
    • [11].太湖蓝藻水华期间水体和底泥中产毒微囊藻与非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02)
    • [12].巢湖夏季和冬季有毒微囊藻和无毒微囊藻种群丰度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12)
    • [13].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的化感作用[J]. 生态学杂志 2012(01)
    • [14].连续水流和间歇水流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10)
    • [15].太湖夏季水下光谱及色光对微囊藻群体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11)
    • [16].流动条件下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 重庆大学学报 2013(07)
    • [17].不同超声强度下微囊藻群体沉降及其上浮过程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J]. 湖泊科学 2017(05)
    • [18].太湖水华期间有毒和无毒微囊藻种群丰度的动态变化[J]. 生态学报 2012(22)
    • [19].隆线蚤对微囊藻摄食消化的初步观察[J]. 当代水产 2013(11)
    • [20].超声波法对微囊藻的去除和抑制作用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2)
    • [2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流式细胞仪用于环境样品中产毒及非产毒微囊藻的定量监测[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03)
    • [22].隆线蚤对微囊藻摄食消化的初步观察[J]. 当代水产 2014(04)
    • [23].产毒微囊藻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1)
    • [24].氮磷浓度对惠氏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J]. 南方水产科学 2017(02)
    • [25].不同光照条件下水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9)
    • [26].太湖群体微囊藻对同形溞(Daphnia similis)生长和繁殖影响的模拟[J]. 湖泊科学 2012(01)
    • [27].暗光缺氧条件下微囊藻的存活及胞内物质释放[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04)
    • [28].H_2O_2对惠氏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29].温度与氮浓度对两种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03)
    • [30].微囊藻胞内毒素的批量快速提取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02)

    标签:;  ;  ;  ;  ;  ;  

    富营养化水体微囊藻分子生态研究 ——以太湖和秦淮河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