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态工业园是2l世纪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是利用工业生态学及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思想来规划和运行的工业园区。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形成园区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趋于零排放。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我国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也正着手第三代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攀枝花市有富甲天下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钒钛磁铁矿储量96.6亿t,二氧化钛储量约8.7亿t,占全国储量90.5%,世界35%,居世界第一位。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区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构建以攀钢为核心的大型生态钢铁工业集群的产业布局战略思想和产业导向,提出了研究区今后应重点开发、建设的项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以园区为载体,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大力发展钢铁产品制造业,延长产业链,增大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目前产业粗放,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格局;生态园区内各成员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同时建立各成员之间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使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攀枝花市仁和区阳光康养产业的现状及对策[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05)
- [2].攀枝花市仁和区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5(23)
- [3].撸起袖子浇灌“党性之花”[J]. 晚霞 2017(12)
- [4].仁和区 “户户见面”结“硕果”[J].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4(10)
- [5].攀枝花市组织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日”系列活动[J]. 四川劳动保障 2019(11)
- [6].攀枝花市仁和区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 2008(26)
- [7].天赐瑰宝苴却石——攀枝花仁和区苴却石资源简介[J]. 四川省情 2008(10)
- [8].南向开放 文康旅融合铸造“两新”仁和[J]. 当代县域经济 2020(06)
- [9].2015年攀枝花市仁和区居民恶性肿瘤病例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8(04)
- [10].攀枝花市仁和区规模养殖研究[J]. 四川畜牧兽医 2009(05)
- [11].2006~2007年攀枝花市仁和区居民麻风病患病情况调查[J]. 预防医学论坛 2009(07)
- [12].2004-2012年攀枝花市仁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3(16)
- [13].仁和区枇杷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12(08)
- [14].仁和区种植业农药化肥零增长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19(04)
- [15].攀枝花市仁和区社会保险局——“优质服务年”活动结硕果[J]. 四川劳动保障 2008(06)
- [16].阳光为伴成就康养仁和来 自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实践与探索[J]. 当代县域经济 2015(10)
- [17].仁和区山羊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 攀枝花科技与信息 2012(02)
- [18].2011—2012年攀枝花市仁和区农田土壤中铅镉监测结果[J]. 职业与健康 2013(17)
- [19].1999-2008年攀枝花市仁和区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9(04)
- [20].练好“绣花功”,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专访攀枝花市仁和区委书记任礎军[J]. 新城乡 2017(10)
- [21].党员抢险队:危急关头站出来[J].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6(10)
- [22].2014-2018年攀枝花市仁和区艾滋病疫情形势[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08)
- [23].一本谈话纪实簿,刹住违纪小苗头[J]. 廉政瞭望(上半月) 2018(03)
- [24].仁和区蔬菜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 四川农业科技 2014(01)
- [25].2008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重点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 疾病监测 2009(06)
- [26].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失独及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5(10)
- [27].仁和区芒果基地建设的简要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 2012(07)
- [28].攀枝花市仁和区政府首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J]. 工会信息 2011(23)
- [29].攀枝花市仁和区387名吸毒人员HIV和梅毒感染状况监测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14)
- [30].四川省攀枝花仁和区2005-2007年克山病监测结果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