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

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

论文摘要

西昆仑由于其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其成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地区。研究西昆仑造山带的隆升对于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塔里木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山体抬升的众多方法中,磷灰石裂变径迹(FT)分析现已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工具。本文以裂变径迹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西昆仑不同地区新生代以来的裂变径迹年龄和裂变径迹长度,应用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和外推法计算了西昆仑的隆升速率,并将西昆仑的隆升过程与邻区构造单元做了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分析表明,西昆仑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整体隆升过程;隆升速率表明西昆仑的隆升具有阶段性:15—5Ma期间极缓慢的隆升阶段;5—3Ma较快速隆升阶段;3Ma—现今加速隆升阶段。西昆仑内部不同地区隆升速率也不同,结果显示,西昆仑西段隆升速率大于中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西昆仑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是一个长时期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的演化过程,其隆升过程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对比西昆仑与邻区构造单元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表明,西昆仑与阿尔金隆升存在相似的阶段性,但自晚新生代以来,二者隆升速率存在差距,西昆仑隆升速率大于阿尔金;作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与处于青藏高原内部的东昆仑由于所处位置不同,二者的隆升过程也差异明显,西昆仑的速率要远高于东昆仑,并得到了裂变径迹年龄、河流阶地和GPS数据的支持。喜马拉雅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缘,研究二者之间自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对比结果来看,无论是裂变径迹年龄结果分析,还是大地水准测量和GPS数据都表明,喜马拉雅的隆升速率都要略高于同期的西昆仑的隆升速率,自上新世末以来(2Ma以来)差异尤其明显。从整个高原范围内来看,隆升速率从南向北有越来越慢的趋势,体现了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的远程效应的时序性和差异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前人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进展
  • 1.3.2 存在问题
  •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 1.5 已完成工作量
  • 2 西昆仑地质概况
  • 2.1 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格局
  • 2.1.1 西昆仑造山带北带
  • 2.1.2 西昆仑造山带中带
  • 2.1.3 西昆仑造山带南带
  • 2.2 西昆仑地区地层
  • 2.2.1 元古界地层
  • 2.2.2 古生界地层
  • 2.2.3 中生界地层
  • 2.2.4 新生界地层
  • 2.3 西昆仑地区断裂系统
  • 2.3.1 杜瓦—阿喀孜断裂带(铁克里克北缘断裂)
  • 2.3.2 喀拉斯坦河—奥依塔格韧性剪切带
  • 2.3.3 库地南—盖孜西韧性剪切带
  • 2.3.4 康西瓦—布伦口韧性剪切带
  • 2.4 西昆仑岩浆岩和火山岩概述
  • 2.4.1 西昆仑岩浆岩
  • 2.4.2 西昆仑火山岩
  • 3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概况及北缘隆升证据
  • 3.1 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进展综述
  • 3.1.1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时代
  • 3.1.2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幅度
  • 3.1.3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隆升阶段)
  • 3.2 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隆升证据
  • 3.2.1 沉积学和地层学证据
  • 3.2.2 古地磁证据
  • 3.2.3 古植物抱粉证据
  • 3.2.4 河流阶地证据
  • 3.3 小结
  • 4 西昆仑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 4.1 裂变径迹概述
  • 4.1.1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
  • 4.1.2 退火带
  • 4.1.3 裂变径迹法研究山体隆升速率
  • 4.2 实验过程
  • 4.3 结果分析
  • 4.3.1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
  • 4.3.2 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析
  • 4.3.3 西昆仑隆升速率分析
  • 4.4 小结
  • 5 西昆仑与邻区构造单元隆升对比
  • 5.1 西昆仑与阿尔金对比
  • 5.1.1 阿尔金造山带位置与地质特征
  • 5.1.2 阿尔金新生代隆升研究概况
  • 5.1.3 西昆仑与阿尔金新生代隆升的比较
  • 5.2 西昆仑与东昆仑对比
  • 5.2.1 东昆仑构造带位置与地质特征
  • 5.2.2 东昆仑新生代隆升研究概况
  • 5.2.3 西昆仑与东昆仑新生代隆升的比较
  • 5.3 西昆仑与青藏高原南缘对比
  • 5.3.1 喜马拉雅山隆升研究概况
  • 5.3.2 西昆仑与喜马拉雅新生代隆升的比较
  • 5.4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对冻土层形成影响的数值模拟[J]. 地质学报 2010(06)
    • [2].青藏高原东部雀儿山地区新近纪隆升速率探讨——来自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9(03)
    • [3].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03)
    • [4].新疆且末奥依亚依拉克几克里阔勒地区河流阶地及其隆升特征[J]. 贵州地质 2013(04)
    • [5].鸭子泉河阶地的发育年代及其意义[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12)
    • [6].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5(01)
    • [7].涪江上游下切深度、速率及它们对下切过程控制因素的约束[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8].北京西山大石河山峡阶地发育特征[J]. 地质通报 2017(07)
    • [9].准噶尔南缘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及其构造意义[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0].秦岭的由来[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4)
    • [11].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4(01)
    • [12].东昆仑那陵郭勒河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证据及意义[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3].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及其水系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3)
    • [14].三峡地区极短周期内剥蚀速率、下切速率及地表隆升速率对比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15].鄂西黄陵穹窿三斗坪地区新生代隆升特征研究[J]. 地质学报 2009(09)
    • [16].祁连山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J]. 地球化学 2010(05)

    标签:;  ;  ;  ;  

    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