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组分对益生菌酸豆乳的影响研究

牛奶组分对益生菌酸豆乳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是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瑞士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的益生菌组合发酵剂,系统地研究了牛奶组分乳糖、酪蛋白、乳清蛋白对酸豆乳酸度、pH值、流变特性、微观结构以及蛋白质代谢和贮藏特性的影响。研究了牛奶组分乳糖和浓缩乳清蛋白对酸豆乳发酵过程、质构、色度、持水力和感官评价的影响,并对其添加比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不同牛奶成分对于酸豆乳的影响不同。乳糖作为益生菌的碳源,可以显著促进瑞士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生长,进而提高酸豆乳的酸度;酪蛋白可以使酸豆乳的硬度值显著增加;浓缩乳清蛋白可略微促进益生菌生长,提高酸豆乳酸度,并可使酸豆乳硬度、脆性和胶性改善。实验优化结果为:添加1%乳糖,0.5%浓缩乳清蛋白或1%浓缩乳清蛋白的酸豆乳综合得分较佳。以酸牛奶和纯酸豆乳作为对照,对优化后的酸豆乳在理化指标、蛋白代谢、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SDS-PAGE结果表明,酸豆乳中的脂肪氧化酶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酸豆乳发酵后游离氨基酸含量会下降,分别从474、574μg/100mL下降至295、334μg/100mL;添加乳糖和浓缩乳清蛋白的酸豆乳的流变特性得到改善,弹性显著下降,且剪切稀化现象较弱;在微观结构方面,添加浓缩乳清蛋白的酸豆乳空洞增多,直径变小,表现出较高的持水力。结果表明,添加乳糖和浓缩乳清蛋白酸豆乳在各方面优于纯酸豆乳,品质最佳的为添加1%乳糖和1%浓缩乳清蛋白的酸豆乳。研究了产品的贮藏稳定性。结果显示,4℃贮藏21d后,优化后酸豆乳的持水力均达到93%以上,乳酸菌总数仍为107cfu/mL以上,而纯酸豆乳持水力略有下降,乳酸菌总数却显著下降至106cfu/mL。酸牛奶贮藏21d后的持水力低至41%,出现更为严重乳清析出现象。酸牛奶出现了后酸化现象,而酸豆乳却没有后酸化现象的产生。频率扫描结果显示,酸豆乳4℃贮藏21d后,纯酸豆乳G′、G″值显著增加,分别达3000Pa、750Pa以上;添加乳糖和浓缩乳清蛋白酸豆乳的G′、G″值略有升高;酸牛奶的G′、G″值反而略有下降。大变形剪切扫描结果显示,发酵酸乳会形成滞后回路。4℃贮藏21d后:酸牛奶的滞后面积最小,最易恢复原有形态;酸豆乳的滞后面积较大,恢复其原有的形态较为困难。添加添加乳糖和浓缩乳清蛋白的酸豆乳具有较好的贮藏特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牛奶组分介绍及其在发酵酸乳中的应用
  • 1.2.1 牛奶主要组分介绍
  • 1.2.2 添加牛奶组分对发酵酸乳的影响
  • 1.2.2.1 乳清及浓缩乳清蛋白对发酵酸乳的影响
  • 1.2.2.2 酪蛋白对发酵乳的影响
  • 1.3 益生菌的介绍
  • 1.3.1 益生菌及其生理功能
  • 1.3.2 干酪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介绍
  • 1.4 益生菌酸豆乳的研究现状
  • 1.4.1 益生菌酸豆乳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2 益生菌酸豆乳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益生菌酸豆乳的营养价值及其生理功效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牛奶组分对酸豆乳影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菌种
  • 2.2.2 保存培养基的制备
  • 2.2.3 实验试剂及材料
  • 2.2.4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酸豆乳的制备
  • 2.3.1.1 酸豆乳制作工艺流程
  • 2.3.1.2 发酵底物的制备
  • 2.3.2 酸豆乳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2.1 pH 值和酸度值的测定
  • 2.3.2.2 色度的测定
  • 2.3.2.3 持水力的测定
  • 2.3.2.4 质构的测定
  • 2.3.2.5 乳酸菌总数的测定
  • 2.3.2.6 感官评价
  •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添加不同水平的乳糖对发酵酸豆乳的影响
  • 2.4.2 添加不同水平酪蛋白对发酵酸豆乳的影响
  • 2.4.3 添加不同水平浓缩乳清蛋白对发酵酸豆乳的影响
  • 2.4.4 不同乳糖和乳清蛋白添加量对酸豆乳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发酵酸乳蛋白质代谢、流变和微观结构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菌种
  • 3.2.2 保存培养基的制备
  • 3.2.3 实验试剂及材料
  • 3.2.4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发酵酸乳的制备
  • 3.3.1.1 酸豆乳与酸牛奶的制作工艺流程
  • 3.3.1.2 发酵底物的制备
  • 3.3.2 发酵酸乳理化指标的测定
  • 3.3.2.1 pH 值和酸度值的测定
  • 3.3.2.2 色度的测定
  • 3.3.2.3 持水力的测定
  • 3.3.2.4 感官评价
  • 3.3.2.5 发酵酸乳流变特性的测试
  • 3.3.2.6 发酵酸乳的SDS-PAGE 电泳分析
  • 3.3.2.7 HLPC 法测定发酵酸乳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 3.3.2.8 发酵酸乳微观结构的观察
  • 3.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发酵酸乳的基本理化指标比较
  • 3.4.1.1 pH 和酸度的比较
  • 3.4.1.2 发酵酸乳色度和持水力
  • 3.4.1.3 发酵酸乳感官评价比较
  • 3.4.2 不同发酵酸乳的蛋白质代谢的比较
  • 3.4.2.1 发酵酸乳发酵前后蛋白亚基含量的变化
  • 3.4.2.2 发酵酸乳发酵前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3.4.3 不同发酵酸乳的流变特性的比较
  • 3.4.3.1 频率扫描
  • 3.4.3.2 剪切扫描
  • 3.4.4 不同发酵酸乳微观结构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益生菌发酵酸乳的保藏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菌种
  • 4.2.2 保存培养基的制备
  • 4.2.3 实验试剂及材料
  • 4.2.4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酸豆乳的制备
  • 4.3.1.1 酸豆乳与酸牛奶的制作工艺流程
  • 4.3.1.2 发酵底物的制备
  • 4.3.2 发酵酸乳理化指标的测定
  • 4.3.2.1 pH 值和酸度值的测定
  • 4.3.2.2 乳酸菌总数的测定
  • 4.3.2.3 色度的测定
  • 4.3.2.4 持水力的测定
  • 4.3.2.5 发酵酸乳流变特性的测试
  • 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贮藏期间发酵酸乳的乳酸菌总数、pH 及酸度变化
  • 4.4.2 贮藏期间发酵酸乳的持水力、色度变化
  • 4.4.3 不同发酵酸乳的流变特性的比较
  • 4.4.3.1 频率扫描
  • 4.4.3.2 剪切扫描
  • 4.4.4 不同发酵酸乳微观结构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专利和文献角度分析酸豆乳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18(04)
    • [2].增稠剂对发酵酸豆乳品质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15(02)
    • [3].新型凝固型酸豆乳的研制[J]. 许昌学院学报 2016(05)
    • [4].原味酸豆乳的研制[J]. 中国酿造 2009(01)
    • [5].酸豆乳饮料的研制[J]. 农村科技 2017(12)
    • [6].开菲尔酸豆乳冰淇淋的研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1)
    • [7].利用赖氏乳杆菌发酵凝固型酸豆乳工艺优化的研究[J]. 食品工业 2012(01)
    • [8].香椿酸豆乳的研制[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02)
    • [9].抗坏血酸对发酵豆乳中嗜酸乳杆菌存活力影响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01)
    • [10].“芽”出健康 喝出老当益壮——一种家庭自制发酵型酸豆乳复合饮料的研究[J]. 中国科技教育 2020(05)
    • [11].海棠果酸豆乳的研制[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3(01)
    • [12].凝固型酸豆乳工艺优化的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1(09)
    • [13].酸豆乳发酵工艺优化试验[J]. 食品工业 2020(07)
    • [14].一株降糖鼠李糖乳杆菌发酵豆乳条件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4)
    • [15].乳酸菌发酵酸豆乳生产工艺的研究[J]. 中国酿造 2009(05)
    • [16].调配型酸豆乳饮料稳定性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8(01)
    • [17].不同增稠剂对凝固型发酵酸豆乳质构的影响[J]. 中国乳品工业 2010(04)
    • [18].凝固型营养保健酸豆乳的研制[J]. 饮料工业 2009(02)
    • [19].发酵豆乳的研制[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2(11)
    • [20].凝固型山楂酸豆乳配方及发酵工艺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10)
    • [21].酸豆乳益生菌发酵条件探析[J]. 食品安全导刊 2018(03)
    • [22].大豆发酵生产酸豆乳的工艺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08(12)
    • [23].酸豆乳加工技术[J]. 吉林农业 2010(03)
    • [24].一株产黏植物乳杆菌发酵豆乳条件优化[J]. 食品科学 2010(17)
    • [25].牛奶组分对酸豆乳风味的影响[J]. 中国乳品工业 2011(03)
    • [26].发酵酸豆乳生产工艺及问题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04)
    • [27].稳定剂对酸豆乳质构特性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14(06)
    • [28].大豆酸奶加工工艺的探讨[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8(10)
    • [29].响应面试验优化果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复配稳定酸豆乳体系[J]. 食品科学 2015(16)
    • [30].酸豆乳加工工艺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02)

    标签:;  ;  ;  ;  

    牛奶组分对益生菌酸豆乳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