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洋大环内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koyangensis,SCSIO,5802,多烯大环内酯,生物合成,基因簇
海洋大环内酯论文文献综述
涂佳佳,鞠建华,付少彬,李青连[1](2019)在《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koyangensis SCSIO 5802中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andicid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一株深海放线菌S.koyangensis SCSIO 5802中分析鉴定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andicid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方法①利用PCR-targeting方法对负责abyssomicin类化合物的聚酮合酶abmB1进行同框缺失,并利用HPLC-MS对获得的突变株SCSIO 5802A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以鉴定其它新型化合物;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koyangensis SCSIO 5802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注释分析,以寻找candicid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③结合candicidin结构特征、基因簇内生物合成基因的功能以及I型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原理,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推导;④利用阿普拉抗性基因片段对candicidin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聚酮合酶基因canD进行替换突变,以确定基因簇的正确性。结果 abmB1基因的同框缺失突变株SCSIO 5802A不生产abyssomicins类化合物,从该突变株中鉴定了一类之前未发现的多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candicidins;利用生物信息学鉴定了candicidin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导;对聚酮合酶基因canD进行抗性替换突变获得的突变株SCSIO 5802AC不生产candicidins类化合物,确认了该基因簇的正确性。结论本研究将为利用组合生物合成的方法获得candicidin新结构衍生物以及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新型天然产物挖掘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权权,刘增智,刘扬,秦文,任鹏飞[2](2017)在《海洋芽孢杆菌大环内酯糖基转移酶BmmGT1糖基受体广谱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海洋芽孢杆菌B-9987中糖基转移酶BmmGT1糖基受体的广谱性进行探究。方法以UDPD-葡萄糖为糖基供体,与不同糖基受体进行体外酶促反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反应产物,并采用高分辨质谱(HRMS)手段对糖基化产物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糖基转移酶BmmGT1能够以UDP-D-葡萄糖为糖基供体,识别两性霉素B以及氯霉素,分别生成两性霉素B双糖基化和单糖基化衍生物以及氯霉素单糖基化衍生物,得到3个糖基化产物。结论糖基转移酶BmmGT1对糖基受体的选择有灵活性,可作为潜在的工具酶用于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7年04期)
孙继红,张雪晴,杨凯琳,王长云,邵长伦[3](2017)在《海洋来源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产抗污损活性大环内酯化合物zeaenol的发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海洋来源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TA26-46)的发酵条件,以期提高抗污损活性大环内酯zeaenol的产量。方法运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对该菌株产zeaenol的氮源、前体、盐度和培养基中不同离子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结果表明:最佳优化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10g·L~(-1),氮源为硝酸钠5g·L~(-1),乙酸钠浓度为5g·L~(-1),盐度为1%。结论在最佳发酵条件下,zeaenol产量可达155.4mg·L~(-1),比优化前提高了5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7年03期)
涂志波,刘延凯,李德海,顾谦群[4](2017)在《RCM反应及其在海洋来源抗肿瘤活性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全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烯烃关环复分解(Ring-closing olefin metathesis,RCM)反应在天然来源大环内酯的全合成中一般作为关键的一步反应,一直是合成化学家关注的焦点。高活性、结构新颖的海洋来源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往往含量低微,从海洋生物中难以大量获取,这就阻碍了该类化合物后续的生物活性研究。利用有机合成方法全合成该类化合物是解决药源的有效途径。该类化合物全合成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构建其大环母核骨架。因此,本文主要介绍RCM反应及其近年在海洋来源抗肿瘤活性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全合成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7年03期)
刘庆艾[5](2014)在《海洋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及其抗污损和杀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珊瑚礁低等无脊椎动物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化学防御机制,这些生物产生的化学防御物质是寻找发现海洋防污剂、杀菌剂及杀虫剂等的重要资源。本研究组从中国南海珊瑚、海葵、海绵等低等无脊椎动物中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抗污损、杀菌、杀虫、抑藻等活性的化合物。然而受到资源限制,无法获得大量活性化合物。生态学研究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共附生微生物可能参与了宿主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受此启发,本研究从海洋共附生真菌中筛选发现抗污损、杀菌活性化合物,为海洋天然防污剂、农业杀菌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以2株海洋来源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 (M351)和C. lunatus (TA26-46)为研究对象,分离鉴定了14个十四元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resorcylic acidlactones,简称RALs)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7个,新天然产物1个,通过结构修饰获得30个衍生物。对分离获得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进行了抗污损、抗农业致病真菌等生物活性研究,获得抗污损活性化合物14个,初步探讨了构效关系;获得抗农业致病真菌活性化合物2个,并探讨了其杀菌作用机制。1.真菌C. lunatus (M351)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分离、鉴定及其抗污损活性本研究组前期从一种蕾二歧灯芯柳珊瑚Dichotella gemmacea中获得一系列具有显着抗污损活性的Briarane型二萜化合物,启示我们从柳珊瑚共附生真菌中筛选发现抗污损化合物。本研究从柳珊瑚D. gemmacea中分离共附生真菌,在抗藤壶Balanidae Amphitrite幼虫附着活性指导下,选择一株真菌C. lunatus(M351)进行研究。对该菌进行发酵培养,综合运用各种分离手段和波谱学技术,分离鉴定了7个十四元大环内酯(1–7)。其中,1–3为新化合物,1和2的结构中含有自然界罕见的丙酮叉片段,3为罕见的卤代十四元大环内酯。抗藤壶幼虫附着活性结果表明,在无毒浓度下,化合物1、4、5、7具有显着的抗污损活性,EC50值分别为1.2、5.0、5.3、17.9μg/mL,远低于美国海军规定的潜在天然抗污损化合物EC50值低于25μg/mL的标准。活性化合物1、4、5均具有较高的功效毒性比,LC50/EC50分别>16.7、>20.0、>18.9(当LC50/EC50>15时,可视为无毒抗污损化合物),因此这些化合物具备发展成为新型无毒高效天然防污剂的潜力。2.真菌C. lunatus (TA26-46)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分离、鉴定、结构修饰及其抗污损、杀菌作用基于十四元大环内酯独特的结构特点以及显着的抗污损活性,本研究试图对该类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然而,真菌C. lunatus (M351)代谢不稳定,再次发酵未获得目标化合物。通过文献调研、形态学比较、分子鉴定,并对发酵产物进行HPLC-UV,NMR分析,从本实验室的海洋真菌库中获得了另一株能够产生十四元大环内酯的真菌C. lunatus (TA26-46),该菌分离自中国南海海葵Palythoa haddoni。通过发酵条件优化,确定使用大米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规模发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十四元大环内酯(1、4–14),包括4个新化合物(8–10、12)。8–11为非对映异构体,区别在于C-4′,C-5′构型不同,运用CD激子手性法以及ECD法确定了这4个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化合物12为罕见C-8′位有羟基取代的十四元大环内酯,从生源合成的角度考虑,确定了C-4′,C-5′构型,C-8′的绝对构型由于受到化合物量的限制尚未确定。通过结构修饰获得30个衍生物。采用抗藤壶幼虫附着、抗农业致病真菌等活性模型对分离获得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进行活性筛选。在抗藤壶幼虫附着活性中,化合物1a、1b、4j、6、6d、6f、8、10、11、13具有显着的抗污损活性,EC50值分别为15.4、12.5、9.0、1.82、3.85、10.5、17.3、6.67、18.1、22.5μg/mL (EC50<25μg/mL),且LC50/EC50>15,具备开发为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天然防污剂的潜力。构效关系分析表明,羟基、顺式烯酮片段、丙酮叉片段等为活性基团。在抗农业致病真菌活性测试中,6显示了强杀菌活性。在对感染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马铃薯进行预防性叶面喷洒试验中,当浓度为200、60和20ppm时,杀菌率分别为98%、98%和92%,与阳性对照甲霜灵活性相当(98%、98%和98%);在对感染致病疫霉菌P. infestans的番茄进行灌溉试验中,当浓度为6ppm时,杀菌率为86%;更显着的是,在对感染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葡萄进行预防性叶面喷洒试验中,6的活性强于阳性对照甲霜灵,当浓度为6ppm时,杀菌率为91%,而甲霜灵对该菌的杀菌率为0。此外,化合物6的杀菌作用机制是一个尚未阐明的新的作用机理。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从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化学防御机制出发,寻找高效、低毒、天然海洋防污剂和农业杀菌剂;从柳珊瑚和海葵共附生真菌中分离获得了7个新的十四元大环内酯,通过结构修饰获得30个衍生物,丰富了该类大环内酯的结构;综合运用CD激子手性法及ECD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对该类大环内酯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具有参考价值;通过抗污损和杀菌活性评价,发现了多个高活性抗污损和抗农业致病真菌活性化合物,为开发高效、低毒、天然防污剂和农业杀菌剂提供了化合物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31)
张文军,李苏梅,张海波,张庆波,张改云[6](2013)在《海洋来源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rosaria SCSIO N160中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SCSIO N160是从南海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到的一株小单孢菌。从Micromonospora rosaria SCSIO N160的发酵液中,我们分离纯化了四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质谱与核磁共振1H、13C NMR谱的解析,确定为rosamicin(1)、6108B(2)、M-4365 A1(3)和M4365-G1(4)。(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04期)
吴冬冬[7](2013)在《基于共同中间体策略Amphidinolide T海洋大环内酯及Amphidinin B的多样性全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产物Amphidinolide T1-T5和Amphidinin B都是从海洋前沟藻属甲藻中分离得到的,Amphidinolide T1-T5是19元大环内酯,而Amphidinin B是直链二酸,后者与Amphidinolide T1、T3-T5的碳骨架相同,可能在生源合成上有关联。本课题组完成的Amphidinolide T2首次全合成中,运用以烯烃关环复分解反应(RCM)和不对称双羟化反应(AD)的合成设计,用于构筑AmphidinolideT含有的特征19元大环内酯及α-羟化酮结构单元,奠定了一种基于共同中间体多样性全合成的策略。本论文进一步充实了该多样性全合成的策略,首次运用高级共同中间体(advanced common intermediate)的设计策略,经过3-5步反应高效地完成了Amphidinolide T1、T3-T5、13-epi-Amphidinolide T1和AmphidininB的多样性全合成。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计划,讨论了多样性全合成的多种策略、文献中的应用范例、Amphidinolide T系列大环内酯的结构特点以及其他小组报导的全合成研究。通过仔细分析Amphidinolide T系列大环内酯和Amphidinin B内在结构相关性,在本课题组完成的Amphidinolide T2首次全合成的基础上,确定运用高级共同中间体的设计策略,进行Amphidinolide T1、T3-T5、13-epi-Amphidinolide T1和Amphidinin B的多样性全合成。第二章首先简略介绍了烯烃关环复分解反应、双羟化反应、及该两个反应的组合运用策略、和邻二醇选择性氧化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随后详细阐述了各片段的合成和通过高级共同中间体进行Amphidinolide T1、T3-T5、13-epi-Amphidinolide T1的多样性全合成。重点论述了烯烃关环复分解反应和双羟化反应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以及选择性保护邻二醇及其选择性直接氧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C18位侧链对烯烃关环复分解反应、双羟化反应、邻二醇选择性保护的影响。着重优化了19元大环内酯环内烯烃的选择性不对称双羟化反应,实现了以手性配体控制邻二醇非对映立体异构体的比例。通过对两个邻二醇非对映立体异构体的选择性保护—氧化—脱保护系列操作,经3-5步反应高效地完成了Amphidinolide T1、T3-T5和13-epi-Amphidinolide T1的多样性全合成。第叁章介绍了Amphidinin B全合成研究报道的文献,具体讨论了本论文研究基于高级共同中间体的Amphidinin B的全合成结果。通过对烯烃关环复分解反应生成的Z式关环产物的双羟化反应及生成的邻二醇立体异构体混和物经氧化断裂等高效地合成了Amphidinin B,进一步丰富了本论文工作的内容。论文的最后部分列有主要的实验步骤、关键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参考文献及代表化合物的1H和13C核磁共振谱图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刘元鑫[8](2011)在《肉桂酰胺类化合物库的制备及海洋大环内酯Iriomoteolide-1a立体异构体的全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碳—碳成键反应和构筑分子骨架的策略是有机合成化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它对快速、高效地合成复杂天然产物分子或制备生物活性化合物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工作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水相“一锅法’'Wittig反应用于合成肉桂酰胺类化合物库;而另一重点部分是开展海洋大环内酯Iriomoteolide-1a多个立体异构体的全合成。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与Iriomoteolides同生源的海洋大环内酯Amphidinolides的分子结构特征及本课题组完成Amphidinolide T2、X、及Y全合成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然后介绍了海洋大环内酯Iriomoteolide-1a、-1b、-1c、及-3a的结构,并着重阐述了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关于Iriomoteolide-1a的全合成研究进展、以及Iriomoteolide-1a分子结构推断的错误。提出了本论文开展Iriomoteolide-1a全合成研究的思路,既建立一种具可塑性的“四模块”合成法,利用烯烃关环复分解(RCM)反应来构筑20元大环,并通过合成多个Iriomoteolide-1a立体异构体来探索天然产物的正确分子结构。作为初始阶段的工作,第二章简略介绍了含有肉桂酰胺结构单元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并着重详述了α-溴代乙酰胺参与的水相“一锅法’'Wittig反应、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底物的适用范围等实验结果,并制备了含近70个肉桂酰胺的化合物库。第叁章简述了烯烃关环复分解反应,包括常用催化剂及其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实例。文献报道的syn-和anti-选择Abiko-Masamune不对称Aldol反应用来制备含(18S19R)构型的C17-C23烷基碘片段、以及叁个C1-C6α,β-不饱和酸立体异构体,分别含(2E,4R,5S)、(2E,4S,5R)、及(2E,4S,5S)绝对构型。后者的叁取代双键构型是通过Me2CuLi对丙炔酸酯的Michael加成反应加以控制。详细记述了以“四模块”合成法,即按烷基硼的Suzuki-Miyaura反应、铟参与的醛烯丙基化反应、及关环复分解反应的顺序分别全合成得到叁个(2E,4R,5S,18S,19R)-、(2E,4S,5R,18S,19R)-、及(2E,4S,5S,18S,19R)-Iriomoteolide-1a立体异构体和(2E,4S,5R,18S,19R)-Iriomoteolide-1b。第四章详细记述了以同样的“四模块”合成法完成含(18R,19S)构型叁个Iriomoteolide-1a立体异构体的全合成,分别具有(2E,4R,5S,18R,9S)、(2E,4S,5S,18R,19S)、及(2Z,4R,5S,18R,19S)绝对构型。其中C17-C23烷基碘片段的制备利用了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及经Me2CuLi环氧开环反应相结合的策略用于构筑其anti-aldol结构单元。尽管本论文工作全合成得到的所有立体异构体同天然产物Iriomoteolide-1a/1b的结构不符,但收集到的结构信息对后续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论文的最后部分列出了主要的实验步骤、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参考文献、1H和13C核磁共振谱图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4-01)
陈雪红,苗嫄昕,牛兆山,王春波,耿美玉[9](2010)在《以细胞骨架为靶点的海洋抗肿瘤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生物是抗肿瘤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不同的活性物质因其结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生物活性。大环内酯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其作用机制主要与结构中的内酯环相关。大多数海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通过作用于细胞骨架发挥其抗肿瘤活性。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微丝和微管分别由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聚合而成,药物正是通过改变它们的解聚、聚合作用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细胞骨架在功能上与细胞结构、胞内运输和细胞分裂密切相关,已成为肿瘤化疗中的新靶点。现综述以细胞骨架为靶点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以及其作用机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0年04期)
袁干军,洪葵,林海鹏[10](2010)在《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大环内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大环内酯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大环内酯化合物的研究打下前期基础。方法查阅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结果与结论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得到很多结构新颖,活性多样的大环内酯类次级代谢产物,与陆栖放线菌一样,很多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表明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0年02期)
海洋大环内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海洋芽孢杆菌B-9987中糖基转移酶BmmGT1糖基受体的广谱性进行探究。方法以UDPD-葡萄糖为糖基供体,与不同糖基受体进行体外酶促反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反应产物,并采用高分辨质谱(HRMS)手段对糖基化产物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糖基转移酶BmmGT1能够以UDP-D-葡萄糖为糖基供体,识别两性霉素B以及氯霉素,分别生成两性霉素B双糖基化和单糖基化衍生物以及氯霉素单糖基化衍生物,得到3个糖基化产物。结论糖基转移酶BmmGT1对糖基受体的选择有灵活性,可作为潜在的工具酶用于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洋大环内酯论文参考文献
[1].涂佳佳,鞠建华,付少彬,李青连.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koyangensisSCSIO5802中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andicid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析鉴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9
[2].刘权权,刘增智,刘扬,秦文,任鹏飞.海洋芽孢杆菌大环内酯糖基转移酶BmmGT1糖基受体广谱性探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7
[3].孙继红,张雪晴,杨凯琳,王长云,邵长伦.海洋来源真菌Cochlioboluslunatus产抗污损活性大环内酯化合物zeaenol的发酵优化[J].中国海洋药物.2017
[4].涂志波,刘延凯,李德海,顾谦群.RCM反应及其在海洋来源抗肿瘤活性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全合成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药物.2017
[5].刘庆艾.海洋真菌Cochlioboluslunatus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及其抗污损和杀菌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张文军,李苏梅,张海波,张庆波,张改云.海洋来源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rosariaSCSION160中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
[7].吴冬冬.基于共同中间体策略AmphidinolideT海洋大环内酯及AmphidininB的多样性全合成[D].浙江大学.2013
[8].刘元鑫.肉桂酰胺类化合物库的制备及海洋大环内酯Iriomoteolide-1a立体异构体的全合成[D].浙江大学.2011
[9].陈雪红,苗嫄昕,牛兆山,王春波,耿美玉.以细胞骨架为靶点的海洋抗肿瘤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0
[10].袁干军,洪葵,林海鹏.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大环内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