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石湾是我国著名的陶都,石湾窑系属岭南地方民窑,因仿钧窑而盛名“广钧”。人物陶塑在形象类型、表现手法、制作工艺等方面娴熟高超,集中体现石湾陶塑的艺术风格。人物陶塑主要是从日用陶、殉葬陶俑以及建筑纹饰这几方面演变而来。日用陶俗称石湾缸瓦,是寻常百姓家中日用陶制品。在制陶手工业和日用陶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艺术陶。秦代民间百姓对陶俑明器的大量需求,刺激陶器行业的发展,在石湾地区出现专门制造陶制明器的手工业。汉代时石湾人物陶塑初具雏形,各地普遍兴建宗族祠堂,瓦脊人物陶塑成为风靡一时的建筑纹饰品。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的不断进步,瓦脊人物陶塑逐渐走向衰落,成为供人们陈设观赏的案头摆设人物陶塑的前身。人物陶塑的形象类型有古代历史和神话戏剧人物、佛道宗教人物、当代政治领袖和工农学商人物以及市井民众人物。人物陶塑题材丰富广泛却极少雷同,造型简洁、线条圆活,达到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境界。石湾人物陶塑以优美流畅的线条突显杨贵妃似醉非醉的温柔娇媚神态美;以热情振奋的红色秞彩渲染钟馗豪放强健、正义凛然的品性,恬静柔和的青黄素彩实现春夏秋冬四时仕女的情景交融,庄重纯朴的黑白秞彩表达朱寿昌母子久别重逢的悲情感动。以瞬间凝固的夸张造型表现米芾近乎90度的夸张体态突出他痴石成癖,“瘦骨仙”形骸骨立的丑陋表现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巴夏礼夜壶的荒诞变形表达民众对外国侵略者的讨伐心声。石湾人物陶塑的制作工艺包括开采和炼制本地丰富的陶泥、“土办法”配制釉药、雕塑相互融合的表现技艺以及高低温结合的多次煅烧等方面,体现石湾陶工辛勤制陶的智慧和心血。石湾陶艺师创造出绚丽的钧釉,以厚重窑变秞彩遮盖陶泥,弥补陶泥粗拙的不足,形成浑厚浓重的艺术风格,以及善于利用陶泥粗拙的特质塑造出贴近民众市井生活的清新质朴的人物陶。人物陶塑是民俗工艺品,粗犷豪放的造型艺术风格和我国民族雕塑艺术崇尚造型简练、线条雄劲的风格一致,而且继承岭南民俗艺术浑厚朴实的传统艺术风格。石湾人物陶塑的艺术风格体现岭南人普遍的审美心理,并且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连。陶艺师从市井生活中拾取芝麻小事塑造人物陶塑,真实表现民众生活的苦和乐以及表达美好愿望和吉祥祝福,使民众在对人物陶塑的审美活动获得美感和愉悦。人物陶塑的成长和发展根植在岭南历史文化的沃土,人物陶塑刻有岭南文化的笃实、兼容、开放、创新的深刻烙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趣味和审美艺术的转变,岭南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机,人物陶塑是民间艺人和人民表达心声的载体,是岭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师的责任越来越重大。石湾人物陶塑和其他中国民间工艺品一样,制作的材料是就地取材,民间艺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创作出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的工艺品,具有古朴、简练、夸张、变形的形式特征。它们都具有和谐性、象征性、趣味性以及灵巧性的特点。和谐性是指中国民间工艺品注重其外观物质形态和内涵的精神寓意、实用性和审美性、材质技艺和匠师立意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象征性是指中国民间工艺品重视对民众的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使民众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下满足感官和情感的审美愉悦。趣味性是指制作中国民间工艺品的材料大多是自然材料,而且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灵巧性是指匠师为了更好地突出民间工艺品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应,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技艺,尽显技艺巧夺天工的特性。石湾人物陶塑闻名于清末民初时期,陶艺师不仅继承和发扬对传统技法,还学习西方雕刻技术,丰富人物陶塑工艺创作。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陶艺师总结一套适用的创作规律。岭南人喜爱人物陶塑,不仅用于美化居住、办公环境,更以本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优化城市环境,成为佛山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