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培养论文-丰硕,谢晓晨,黄振东,万晴,乐倩倩

活性培养论文-丰硕,谢晓晨,黄振东,万晴,乐倩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菌虫,肠道细菌,产消化酶细菌

活性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丰硕,谢晓晨,黄振东,万晴,乐倩倩[1](2019)在《小菌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消化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小菌虫肠道可培养细菌,并研究其产消化酶活性,探讨肠道细菌对小菌虫消化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小菌虫肠道细菌,利用16S rDNA序列进行细菌分子鉴定;利用筛选培养基鉴别各细菌的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在小菌虫肠道中分离到4种可培养细菌,分别是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Pseudocitrobacter faecalis和芽胞杆菌(Bacillus sp.)。其中,2种芽胞杆菌属细菌有产消化酶活性。枯草芽胞杆菌有产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芽胞杆菌仅有产蛋白酶活性,但产酶能力低于枯草芽胞杆菌。结论小菌虫肠道细菌中可培养细菌结构简单,但其中的芽胞杆菌属细菌有产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力,说明小菌虫肠道中的2种芽胞杆菌属细菌可能有协助小菌虫进行食物消化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黎萍,李恒锐,杨海霞,梁振华,马仙花[2](2019)在《培养条件对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中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GR891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常规保存(GD培养基+12.0 mg/L毒莠定+20 g/L蔗糖+6.5 g/L琼脂)培养基为对照(CK),研究处理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蔗糖(25、30、35、40 g/L)、甘露醇(20、30、40、50 g/L)和多效唑(4.0、6.0、8.0、10.0 mg/L)对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保存40 d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处理组与对照组SOD、POD、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甘露醇和多效唑处理比蔗糖处理的3种保护酶活性高,下降的速度也较缓慢。与对照相比,蔗糖和甘露醇浓度均为30 g/L胁迫时,SOD、POD、CAT活性同时出现峰值,且一直维持较高水平;随着多效唑浓度(4.0~8.0 mg/L)的升高,SOD、POD、CAT活性不断升高,多效唑浓度为8.0 mg/L时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中3种保护酶活性最高。说明将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保存在添加蔗糖或甘露醇30 g/L、多效唑8.0 mg/L的常规固体培养基上,可以有效地延长木薯胚性愈伤细胞寿命,延缓保存时细胞的衰老。(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刘子璐,胡渤洋,王文平,陈青君,孙悦[3](2019)在《一株小脆柄菇的分离培养及木质素降解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一株野生小脆柄菇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纯培养,提取菌丝体总DNA提取、ITS扩增与测序、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 7.0软件进行构建发育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综合菌丝生长速率和长势,确定其最适生长条件。采用光吸收法测定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结果】获得纯培养菌株,编号F1734,经鉴定为白黄小脆柄菇(Psathyrella candolleana)。菌丝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为10/1,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值范围为7.0~9.0。液体发酵产木质素降解酶结果表明,锰过氧化物酶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为(186.32±7.29)U/mL;木素过氧化物酶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为(4 890.20±979.37)U/mL;发酵9d未测得胞外漆酶活性。【结论】F1734菌株为白黄小脆柄菇,营养需求简单,属于LiP-MnP类白腐真菌,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贺国强,吴尚军,胡晓艳,赵海康,邓德江[4](2019)在《代料栽培黑木耳培养料添加豆粕和活性肽的比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肽部分或全部取代黑木耳培养料中豆粕栽培黑木耳。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形态、产量等,并测定黑木耳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添加0.3%活性肽可以促进黑木耳菌丝生长和耳芽形成,提高产量,但作用不及添加2%豆粕。添加活性肽可明显改善耳片性状和耳片营养成分,并且活性肽与豆粕混合使用增产效果优于单独添加活性肽。因此,活性肽可以部分替代豆粕作为栽培黑木耳培养料中辅料。(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9年05期)

李明慧,尚一娜,霍麒文,陈境,张晓宁[5](2019)在《培养条件对植物乳杆菌LIP-1抗冷冻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期优化的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采用二次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植物乳杆菌LIP-1的培养条件(温度、接种量、初始培养pH),研究改变培养条件是否可提高植物乳杆菌LIP-1高密度发酵培养后的活菌数以及对冷冻干燥后菌株的冻干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培养条件:培养pH6.7、培养温度36℃、接种量8.8%,在此培养条件下,植物乳杆菌LIP-1高密度发酵后活菌数为10.1855 lg(CFU/mL),冷冻干燥后的存活率达83.40%,与未优化的培养条件相比,发酵培养后活菌数及冻干存活率显着提高(P<0.05),分别提高0.2935 lg(CFU/mL)和8.46%。结轮: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可显着提高植物乳杆菌LIP-1的高密度发酵活性和冷冻干燥存活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商文,薛艳芳[6](2019)在《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二次实验教学模式——以“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为例,尝试应用二次实验法的教学模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方案的讨论与修正。两次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让思维从定性实验上升到定量实验的深度,从而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9年09期)

陈红芬,任洪艳,刘方舟,阮文权[7](2019)在《小球藻和活性污泥共培养体系处理养殖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藻菌共培养体系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优选最佳的共培养方式和处理时间,研究普通小球藻(UTEX2714)和活性污泥在5种共培养体系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游离小球藻和游离活性污泥(Sc+Sa),游离小球藻和固定化活性污泥(Sc+Ia),游离活性污泥和固定化小球藻(Sa+Ic),固定化小球藻和固定化活性污泥(Ic+Ia),藻菌共固定[I(c+a)](藻菌:小球藻和活性污泥),考察体系的稳定性和胶球的可重复利用性.结果显示:游离活性污泥和固定化小球藻共培养体系在48 h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佳,对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3.89%、91.95%、97.53%、93.41%;细胞比增长速率0.214/h,均大于其他4组共培养体系.稳定性试验中胶球在使用一个周期(48 h)后用CaCl2再次加固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稳定运行8个周期,NH4+-N、TP的去除率分别在81.59%-93.69%、84.23%-98.74%.本研究表明Sa+Ic共培养体系运行48 h能有效处理养殖废水;稳定性试验中,加固方法能有效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结果可为藻菌共培养体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图6表3参38附图2附表1)(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房洪舟,鲁敏,安华明[8](2019)在《刺梨叶片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建立及其主要活性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刺梨(Rosa roxburghii)‘贵农5号’成熟叶片为外植体,建立刺梨愈伤组织培养体系。通过改变培养基组分与培养条件探究对愈伤组织生长状态及其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C (Vc)、总酚、总黄酮、总叁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 BA+1.0 mg·L~(-1) 2,4-D;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MS+4.0 mg·L~(-1) TDZ+0.1 mg·L~(-1) NAA。增殖培养基中TDZ浓度≤3mg·L~(-1)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反之则具抑制作用;当TDZ浓度≥5.0 mg·L~(-1)时,愈伤组织逐渐变得疏松绵软,不利于继代培养。活性物质分析表明:在TDZ浓度为4.0 mg·L~(-1)时,刺梨愈伤组织中总酚、总黄酮、总叁萜等的积累量最高,并与新鲜叶片的含量接近;而在TDZ浓度≤7.0 mg·L~(-1)时, Vc积累具有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试验的单因素中, 1/2MS培养基、12 h·d~(-1)光照时间和25℃的培养温度有利于愈伤组织中活性物质的积累。(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森,孙永刚[9](2019)在《血清浓度对共培养条件下牛原代肌肉卫星细胞及前体脂肪细胞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添加血清浓度对共培养条件下细胞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新生秦川犊牛背最长肌和肾周脂肪,分离提取前体脂肪细胞和肌卫星细胞,建立以DMEM/F12培养基,不同细胞混合比例(肌肉细胞∶脂肪细胞=10∶1、5∶1、2∶1)的多种共培养体系,通过调整各共培养体系培养基中的胎牛血清比例(5%、10%、15%、20%的胎牛血清,FBS),来研究血清浓度对各共培养体系中细胞活性的影响。共培养14d,每两天更换对应培养基,并采用MTT染色法测定共培养细胞的细胞活性。统计分析后发现:共培养细胞活性随着血清浓度的上升而增加;15%FBS和20%FBS浓度下细胞活性均显着高于5%FBS组和10%FBS组(P<0.05);虽20%FBS组细胞活性高于15%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为了获得最好的牛肌卫星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共培养效果,达到较高的细胞培养活性,建议采用15%(v/v)以上的FBS进行共培养。(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周恒,姜芸,许叶祥,钱生辉,缪莉[10](2019)在《一株海洋微小链霉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及培养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株分离自连云港海区表层海水中的海洋微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HY026)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片法对其进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S. parvulus HY026的代谢产物能显着抑制群体感应报告菌紫色杆菌产紫色素,表现出较强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采用单因子实验,对HY026进行培养基碳源及氮源的优化。发现以玉米粉为碳源时,所得粗提物的质量及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最高;以黄豆粉为氮源时,所得粗提物的质量及其活性最高。根据单因子实验结果,选取玉米粉和黄豆粉为最佳碳、氮源,连同盐度、磷酸氢二钾共4个因素进行L16(45)正交实验,以各处理所得的发酵液粗提物质量和群体感应活性为指标进行分析。确定4个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为磷酸氢二钾>盐度>玉米粉>黄豆粉,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磷酸氢二钾1.0 g/L,盐度34.0 g/L,玉米粉10.0 g/L,黄豆粉5.0 g/L。以此配方培养时,与原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相比,S. parvulus HY026的发酵液粗提物质量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分别提高了398%和19%。(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活性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GR891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常规保存(GD培养基+12.0 mg/L毒莠定+20 g/L蔗糖+6.5 g/L琼脂)培养基为对照(CK),研究处理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蔗糖(25、30、35、40 g/L)、甘露醇(20、30、40、50 g/L)和多效唑(4.0、6.0、8.0、10.0 mg/L)对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保存40 d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处理组与对照组SOD、POD、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甘露醇和多效唑处理比蔗糖处理的3种保护酶活性高,下降的速度也较缓慢。与对照相比,蔗糖和甘露醇浓度均为30 g/L胁迫时,SOD、POD、CAT活性同时出现峰值,且一直维持较高水平;随着多效唑浓度(4.0~8.0 mg/L)的升高,SOD、POD、CAT活性不断升高,多效唑浓度为8.0 mg/L时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中3种保护酶活性最高。说明将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保存在添加蔗糖或甘露醇30 g/L、多效唑8.0 mg/L的常规固体培养基上,可以有效地延长木薯胚性愈伤细胞寿命,延缓保存时细胞的衰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丰硕,谢晓晨,黄振东,万晴,乐倩倩.小菌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消化酶活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2].黎萍,李恒锐,杨海霞,梁振华,马仙花.培养条件对木薯胚性愈伤组织中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刘子璐,胡渤洋,王文平,陈青君,孙悦.一株小脆柄菇的分离培养及木质素降解酶活性[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

[4].贺国强,吴尚军,胡晓艳,赵海康,邓德江.代料栽培黑木耳培养料添加豆粕和活性肽的比较试验[J].食用菌.2019

[5].李明慧,尚一娜,霍麒文,陈境,张晓宁.培养条件对植物乳杆菌LIP-1抗冷冻活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9

[6].商文,薛艳芳.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二次实验教学模式——以“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

[7].陈红芬,任洪艳,刘方舟,阮文权.小球藻和活性污泥共培养体系处理养殖废水[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8].房洪舟,鲁敏,安华明.刺梨叶片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建立及其主要活性物质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9

[9].吴森,孙永刚.血清浓度对共培养条件下牛原代肌肉卫星细胞及前体脂肪细胞活性影响[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

[10].周恒,姜芸,许叶祥,钱生辉,缪莉.一株海洋微小链霉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及培养条件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标签:;  ;  ;  

活性培养论文-丰硕,谢晓晨,黄振东,万晴,乐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