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隐喻作为修辞格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有人研究。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等著作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对于之后两千多年的修辞学界的隐喻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事物的一项基本原则:“比”和“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学研究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隐喻的认知作用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来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以此来认识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构建复杂的抽象概念的过程。在隐喻构建的过程中,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成为隐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分析隐喻相似性构成对于理解隐喻和自觉地并恰当地使用隐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隐喻及隐喻相似性的研究成果之后,结合体验哲学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作者对隐喻相似性构成分类的新思考,认为隐喻相似性可以分为感官相似性、归属性相似性和情感相似性。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西方和国内隐喻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第二章总结了西方和国内隐喻相似性的理论;第三章论述了本文的哲学基础,人类的语言不能脱离寓心于身的经验而加以研究;人类的经验是寓心于身的,人类独有的身体和大脑构造使得人类形成独特的对世界的看法;另外,人类的认知也具有寓心于身的,即体验性。经验具有体验性,所以其势必会影响认知。我们只能讨论所感知和构想的事物,而我们所能感知和构想的事物又与身体构造和经验有关;第四章详细论述隐喻相似性构成分类,具体论述了单个感官作用下的相似性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官共同起作用形成的相似性,即联觉相似性;对于归属性相似性,本文具体论述了概念隐喻中以方向类为主的归属性相似性和以情景为基础的相似性中的归属性相似性;对于情感相似性,本文结合心理学的一些观点,重点论述了情感在隐喻语料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给出本文结论,并指出课题研究的不足,认为本研究还可以利用语料库等其他方式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或许比本研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