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97例(论文文献综述)
安喆[1](2021)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穴位注射治疗的总体疗效,与常规针灸治疗方案比较,从而进一步评测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课题的病例来源于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确定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连续21天静点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红花黄色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针灸双侧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双侧足三里、血海、阴陵泉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的治疗方法。两组均治疗21天,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各种指标结果,以评价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结果:1、使用穴位注射的治疗组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显效率为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效率为30%,两组治疗后疗效有明显差异性;2、治疗组在临床症状、ABI、双侧足背及小腿皮温、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在该课题研究治疗全程,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减低ASO患者的证候积分,改善患者双侧ABI、双下肢足背及小腿皮温,改善双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2、中药丹参穴位注射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安全性高,适合临床开展。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王占坤[3](2020)在《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FA-IMT)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中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与ASO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ASO的诊断价值;同时通过分析二者的在ASO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变化特点分探讨二者与AS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一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89例作为观察组,6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液学指标{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素(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α)[Lp(α)]}、彩超检测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FA-IMT),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还收集ASO患者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踝臂指数(ABI),并根据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既往史、风险分级对ASO患者进行分层研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ASO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定研究指标的诊断价值;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二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05例,其中血瘀型53例,湿热下注型52例,比较上述指标在ASO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差异,并探讨其与AS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一:1.与对照组比较,ASO患者男性、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患者所占比例更高(P<0.01);年龄、收缩压、BUN、Scr、CysC、Lp(α)、Lp-PLA2水平及CFA-IMT更高(P<0.01);HDL水平更低(P<0.01)。2.随着年龄的增长,ASO患者的CFA-IMT逐渐升高(P<0.05);随着Fontaine分期的进展,ASO患者hs-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ASO患者CFA-IMT高于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患者(P<0.01);有糖尿病史的ASO患者Lp-PLA2水平高于无糖尿病史的患者(P<0.01);随着风险分级的进展,ASO患者CFA-IMT水平逐渐升高(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Cys C、Lp-PLA2、CFA-IMT是ASO的独立危险因素。4.Lp-PLA2、CFA-IM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830;Lp-PLA2和CFA-IMT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Cys C、TG、TC、LDL、CFA-IMT与Lp-PLA2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Scr、Cys C、Lp(α)、Lp-PLA2与CFA-IMT呈正相关,HDL与CFA-IMT呈负相关。研究二:与血瘀型ASO患者相比,湿热下注型患者病程更长(P<0.01),有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更高(P<0.01),BUN、Cys C、Lp(α)、Lp-PLA2、hs-CRP水平及 CFA-IMT 更高(P<0.05,P<0.01),HDL 水平、ABI 更低(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指标为糖尿病史、hs-CRP、CFA-IMT、ABI。结论:1.Lp-PLA2、CFA-IMT与ASO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Lp-PLA2、CFA-IMT对ASO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对ASO的诊断价值更高;3.在ASO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面,Lp-PLA2明显优于hs-CRP;4.Lp-PLA2、CFA-IMT在ASO的不同证型中表达水平不同,可以作为ASO中医辨证分型的有效补充。
安震[4](2019)在《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一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92例作为观察组,以8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并统计ASO患者的病程、发病部位和临床分期。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采血,检测其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CysC、β2-MG,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进而探讨CysC和β2-MG与ASO的相关性。并根据临床分期、风险分级及不同危险因素对ASO患者进行分层研究。研究二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00例,其中血瘀型和湿热下注型各50例,探讨上述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一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ASO患者男性,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和高血压史患者所占比例更高(P<0.01);年龄、收缩压、BUN、Scr、Cys C、β2-MG、空腹血糖、Hcy水平更高(P<0.01);TC、HDL、舒张压、LDL水平更低(P<0.01,P<0.05)。2.Cys C、β2-MG水平于ASOⅡ期、Ⅲ期、Ⅳ期三个亚组中以及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三个亚组中依次升高(P<0.01)。3.在不同危险因素中Cys C、β2-MG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随着年龄的增加,ASO患者的Cys C和β2-MG水平依次增高,(P<0.01)。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Cys C是ASO的独立危险因素。5.计算Cys C、β2-M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和0.816,Cys C的约登指数为0.567,对应的灵敏度为60.4%,特异度为96.3%。β2-MG的约登指数为0.473,对应的灵敏度为63.5%,特异度为83.8%。研究二结果显示:与血瘀型ASO患者相比,湿热下注型患者病程更长(P<0.05),BUN、CysC、β2-MG 水平更高(P<0.01),TG、HDL、踝臂指数(ABI)更低(P<0.05,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指标为 Cys C、TG、HDL、ABI。结论:Cys C、β2-MG与ASO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对ASO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ys C、β2-MG在ASO的不同证型中表达水平不同,可以作为ASO中医辨证分型的有效补充。
王鹤君[5](2019)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临床路径对血脉瘀阻证患者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证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前后疗效、卫生经济学、医疗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多维度评价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周围血管病科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证患者为路径组,共计91例,所有患者按临床路径表单内容予以治疗,于出院第91天、第366天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证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共计40例,调取病历资料并进行电话回访。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卫生经济学、医疗质量等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1.路径组患者总有效率78.02%,优于对照组55.00%(P<0.01)。2.路径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量化积分及ABI均优于治疗前(P<0.01);经过治疗,路径组患者症状量化积分、ABI均优于对照组(P<0.01)。3.路径组总费用、日均费用、检查费、中医特色诊疗费、手术费用及中医特色诊疗费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P<0.05),而药品总费用、中成药费及药占比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4.路径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3个月再入院率、截肢率、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路径组患者各项依从性评分均大于9分。5.路径变异率为15.7%。路径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反应。结论: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可显着改善血脉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ABI,提高临床疗效;2.该路径可提高床位周转率,规范诊疗行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并凸显中医诊疗特色;3.该路径的临床实施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满意度评价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宋飞[6](2019)在《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的药效学实验研究,动物实验通过制作下肢缺血性小鼠实验模型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动脉缺血小鼠的血流情况检查以及对VEGF、CD31和PDGF的表达水平研究;细胞实验通过制备大鼠含药血清,通过含药血清作用于缺氧损伤的HUVECs,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用手术结扎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性小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软坚清脉颗粒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软坚清脉颗0.185 g·kg-1·d-1、0.370 g·kg-1·d-1和0.740 g·kg-1·d-1溶液,每天1次,连续28d给药后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查血流流动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VEGF和CD31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含量表达。2、细胞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9%Na Cl溶液和0.275 g·kg-1·d-1、0.550 g·kg-1·d-1、1.100g·kg-1·d-1软坚清脉颗粒剂溶液,每天2次,连续灌胃10 d。末次给药后采集心脏血液,制备含药血清。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成空白、模型和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加不含含药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置于常规环境下培养(21%O2);模型组细胞加入制备的对照组含药血清,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分别加入制备的相应组别的含药血清。空白组除外,其他各组置于含95%N2+5%CO2混合气体的培养箱培养,建立缺氧损伤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chest33342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ho123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TL1A和Caspase-3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1)普通饲料喂养并在手术建立下肢缺血性模型后,造模成功后持续给药直至第28d后,观察下肢缺血性小鼠下肢血流情况: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中下肢动脉血流阻断,未见其血流通过,可见造模后下肢动脉缺血;同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血流分叉分支较多,说明其侧枝循环血供良好;(2)下肢缺血性小鼠VEGF表达: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内VEGF较正常组内VEGF表达较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在低剂量组上优于模型组(P<0.05),存在剂量上的依存性,且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组别明显高于模型组这一组别(P<0.01);(3)在血管新生标记物CD31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管中CD31较正常组血管中CD31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对比,中药复方软坚清脉颗粒中和高剂量优于模型组别(P<0.05),低剂量组CD31表达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但软坚清脉颗粒复方中剂量和高剂量组CD31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4)血清中VEGF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VEGF表达比正常组表达含量下降,低于正常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软坚清脉颗粒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中VEGF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P<0.01);且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5)血清中PDGF表达:软坚清脉颗粒对小鼠血清中PDGF表达,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中PDGF表达低于软坚清脉颗粒正常组(P<0.05),且中、低、高三个剂量组随剂量上变化呈逐步递增状态,且中、高剂量表达优于低剂量组(P<0.01)。2、细胞实验:(1)缺氧诱导48 h后,模型组HUVECs细胞活力较空白组活力显着降低(P<0.01);同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组的细胞活力显着升高(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2)缺氧诱导24 h后,模型组细胞核固缩碎裂并出现凋亡小体,细胞凋亡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的核固缩和凋亡小体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且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3)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细胞MMP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MMP显着升高(P<0.05,P<0.01);且中、高剂量组细胞的MMP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1);(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TL1A和Caspase-3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TL1A和Caspase-3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且中、高剂量组细胞TL1A和Caspase-3 m RNA表达量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中药复方软坚清脉颗粒能够促进下肢缺血性小鼠血流增加,剂量性的促进VEGF和CD31的表达,对VEGF和PDGF表达具有促进作用,促进下肢血管新生并建立侧枝循环;软坚清脉颗粒含药血清可以通过稳定MMP抑制缺氧诱导的HUVECs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的表达可能与抑制TL1A和Caspase-3的表达相关。
张凡帆[7](2012)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隶属于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显示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9ZX09502-028)。证候规范化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便是建立用于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工具。在内科相关疾病研究的启发和引导下,本研究拟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形成宏观量化诊断模型,探索中医外科疾病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在文献调研、临床病例回顾分析、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形成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证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维度,即寒凝、血瘀、湿热、热毒、痰湿、气虚、阳虚、阴虚九个证候要素维度,并确立了每个证候要素下所对应的四诊信息条目池。并通过专家意见咨询说明了局部症状在本病辨证中的重要性,确定了基于局部症状作为辨证依据的辨证模式。通过临床病例收集,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筛选证候要素条目及其下所涉及的局部症状条目,经过指标赋权,建立基于局部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宏观量化诊断模型,即分别建立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无溃破患者(fortaine分期1-3期)与已破溃患者(fortaine分期4期)证候要素诊断量表。最后对该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性试验。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数据。[结果]分别编制了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无溃破患者(fortaine分期1-3期)与已破溃患者(fortaine分期4期)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量化诊断模型,对于未溃患者,寒凝要素诊断阈值为47,血瘀要素诊断阈值为31,痰湿要素诊断阈值为35,气虚要素诊断阂值为20,对于已溃患者,血瘀要素诊断阈值为13,热毒要素诊断阈值为31,气虚要素诊断阈值为5,各证候要素下对应症状条目分别赋予权重。临床回顾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具有较高的灵敏庆(均高于85%)、特异度除未溃组寒凝要素外(均高于85%),阳性似然比(优登指数)除未溃组寒凝要素外(均高于0.85)。[结论]通过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量表研制、统计分析及临床验证建立的规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实用价值。本研究成果将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证候诊断与疗效的客观评价提供标准化尺度,为其它外科疾病病证的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规范的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李会含[8](2012)在《尚德俊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型的临床经验方案的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案的对照研究,探讨名老中医尚德俊教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型临床经验方案的优势和特点。方法:经验方案组选取的病例,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型且符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要求,于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的住院患者,应用尚教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经验方案;普通中医组选取的病例,来源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医院,确诊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型且符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要求,于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的住院患者,应用普通中医药治疗方案。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液学指标及踝/肱指数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种方案的横向对照,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方案的优势和特点。结果:经验方案组较普通中医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血脂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显愈率为75.9%,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结论: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案,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型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扩张周围血管,解除血管痉挛,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赵永利[9](2011)在《ASO的中医证型与TASCⅡ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II,TASC II)分型标准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其内在规律。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03月在山东省中医院和济南市中心医院诊断为ASO的病例80例,其中血瘀证40例,湿热下注型40例。运用现代影像学技术观察ASO患者的动脉病变情况,根据TASC II分型标准判断其所属的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分型,应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TASC II分型与ASO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SO血瘀证和湿热下注证的TASC II主髂动脉分型无显着性差异(P>0.05),股腘动脉分型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血瘀证患者中,TASC II主髂动脉分型的总体等级构成比之间有差异(P<0.01),A型和B型、A型和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型和C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湿热下注证患者中,TASC II主髂动脉分型的总体等级构成比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A型和B型、A型和C型、A型和D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B型和C型、B型和D型、C型和D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瘀证患者中,TASC II股腘动脉分型的总体等级构成比之间有差异(P<0.01),A型和D型、A型和C型、B型和C型、B型和D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P<0.01);A型和B型,C型和D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湿热下注证患者中,TASC II股腘动脉分型的总体等级构成比之间有差异(P<0.01),A型和B型、A型和C型、B型和D型、C型和D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P<0.01);B型和C型,A型和D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瘀型和湿热下注型患者的主髂动脉与股腘动脉常同时发生病变。血瘀型患者动脉病变以TASC II主髂动脉分型的A型和股腘动脉分型的A型、B型为主;湿热下注型患者动脉病变以TASC II主髂动脉分型的A型和股腘动脉分型的B型、C型为主。湿热下注型患者较血瘀型患者的股腘动脉病变程度加重。
张龙凤[10](2010)在《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的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属于中医“脱疽”、“脉痹”等范畴。康脉软胶囊制剂具有剂量小、吞服方便、易于病人长时间服用的优点,用于治疗ASO等周围血管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目的:观察康脉软胶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对血流变的影响。方法:80例AS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应用康脉软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通塞脉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踝/肱指数、足背温度、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康脉软胶囊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踝/肱指数、足背温度、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康脉软胶囊能有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且疗效优于通塞脉片(P<0.05)2、康脉软胶囊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使末梢肢体的供血得以改善。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9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97例(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古代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2.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理研究 |
2.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
2.4 下肢动脉硬化的西医治疗 |
2.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危险因素 |
3.现代中、西医研究进展 |
4.展望 |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3.治疗所用药物及其他仪器 |
4.疗效观察 |
4.1 观察指标 |
4.2 安全性指标监测 |
4.3 疗效判定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3.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对比 |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比较 |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足背、小腿皮温变化 |
6.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 |
7.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实验药物分析 |
2.1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
2.2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 |
2.3 丹参注射液 |
3.选穴原则 |
4.穴位注射的应用心得与体会 |
5.穴位注射的研究进展 |
5.1 穴位注射介绍 |
5.2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
5.3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
6.数据分析 |
6.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皮温及血液流变学分析 |
7.问题与展望 |
7.1 存在的问题 |
7.2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3)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技术路线图 |
临床研究一 脂蛋白磷脂酶A_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ASO的诊断标准 |
(三) ASO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观察指标 |
(三) 检测方法 |
(四)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
(二) ASO患者的分层研究 |
(三) ASO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 Lp-PLA_2、hs-CRP、CFA-IMT的ROC曲线下面积 |
(五) Lp-PLA_2、hs-CRP、CFA-IMT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临床研究二 脂蛋白磷脂酶A_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中医证型判定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检测方法 |
(五)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 ASO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一般资料比较 |
(二) ASO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观察指标比较 |
(三) 中医辨证分型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一、炎症在ASO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二、Lp-PLA_2、hs-CRP、CFA-IMT与AS的关系 |
(一) Lp-PLA_2与AS |
(二) hs-CRP与AS |
(三) CFA-IMT与AS |
三、Lp-PLA_2、hs-CRP、CFA-IMT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
(一) Lp-PLA_2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
(二) hs-CRP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
(三) CFA-IMT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
四、ASO的危险因素与Lp-PLA_2、 hs-CRP和CFA-IMT的相关性分析 |
(一) 性别 |
(二) 年龄 |
(三) 吸烟 |
(四) 糖尿病 |
(五) 高血压 |
(六) 血脂水平 |
(七) 肾功能指标 |
(八) Lp-PLA_2与CFA-IMT |
五、Lp-PLA_2、 CFA-IMT在ASO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
六、Lp-PLA_2和hs-CRP对ASO的辅助诊断价值比较 |
七、中医学对ASO的认识 |
(一) ASO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ASO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三) ASO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
(四) 本研究相关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
八、课题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蛋白磷脂酶A_2与外周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一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观察指标 |
(三) 检测方法 |
(四)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 ASO患者一般资料 |
(二) ASO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三) ASO组和对照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
(四) ASO不同分期之间Cys C、β_2-MG水平的比较 |
(五) ASO不同风险分级之间CysC、β_2-MG水平的比较 |
(六) ASO不同危险因素之间CysC、β_2-MG水平的比较 |
(七) ASO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八) Cys C、β_2-MG的ROC曲线下面积 |
临床研究二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统计方法 |
三、临床资料 |
(一) 性别 |
(二) 年龄 |
(三) 发病部位 |
(四) 病程 |
(五) 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 |
四、ASO不同中医证型观察指标比较 |
(一) 血压水平 |
(二) 肾功能指标 |
(三) 空腹血糖水平 |
(四) 血脂指标 |
(五) Hcy水平 |
(六) ABI |
五、中医辨证分型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一、ASO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二、Cys C与ASO |
三、β_2-MG与ASO |
四、ASO不同危险因素之间Cys C、β_2-MG水平比较的结果分析 |
五、祖国医学对ASO的认识 |
(一) 古代医家对ASO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家对ASO的认识 |
(三) ASO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四) ASO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
(五) 本研究相关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
六、课题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胱抑素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论文着作 |
(5)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临床路径对血脉瘀阻证患者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疾病诊断标准 |
1.2.2 临床分期分级标准 |
1.2.3 辨证分型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退出路径标准 |
1.5 疗效评定标准 |
1.5.1 症状评定标准 |
1.5.2 溃疡面积 |
1.5.3 间歇性跛行 |
1.5.4 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 |
2 研究方法 |
2.1 路径组研究 |
2.1.1 纳入路径 |
2.1.2 治疗方案 |
2.1.3 出路径及变异分析 |
2.2 对照组研究 |
2.3 病例随访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1 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 |
2.4.2 疗效指标:总疗效、症状量化积分、ABI 及疗效、溃疡面积疗效、间歇性跛行 疗效。 |
2.4.3 卫生经济学指标:各项住院费用、药占比、检查费占比、中医特色诊疗费占比、手术费用占比、住院天数。 |
2.4.4 医疗质量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3 个月再入院率、截肢率、患者满意度评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评分、变异率。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 |
3.1.2 年龄 |
3.1.3 病程 |
3.2 疗效 |
3.2.1 总疗效 |
3.2.2 症状量化积分 |
3.2.3 溃疡面积 |
3.2.4 间歇性跛行 |
3.2.5 踝肱指数 |
3.3 卫生经济学指标 |
3.3.1 住院费用 |
3.3.2 各项费用占比 |
3.3.3 住院天数 |
3.4 医疗质量评估 |
3.4.1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
3.4.2 3个月再入院率 |
3.4.3 截肢率 |
3.4.4 患者满意度 |
3.4.5 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
3.5 变异率 |
3.6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疗概况 |
2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现代医学治疗 |
3 临床路径 |
3.1 背景与起源 |
3.2 国内发展历程 |
3.3 中医临床路径发展历程 |
3.4 国内外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4 中医临床路径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脉瘀阻证中的实施效果 |
4.1 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4.2 凸显中医特色,降低药占比 |
4.3 提高医疗质量,缓解医患矛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临床路径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附件 |
(6)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品来源 |
1.2 动物 |
1.3 试剂 |
1.4 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鼠造模分组及给药饲养 |
2.2 下肢缺血性小鼠实验模型构建(详见图1) |
2.3 造模后分组给药 |
2.4 动物血清样本采集 |
2.5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EGF和 CD31 |
2.6 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和 PDGF的表达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下肢血流检查 |
3.2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VEGF和 CD31 的免疫荧光染色图片 |
3.3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血清中VEGF和PDGF检测 |
4 讨论与分析 |
4.1 现代医学研究与ASO的相关因素 |
4.2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新生和保护作用 |
第二章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动物 |
1.3 细胞株及培养 |
1.4 试剂 |
1.5 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含药血清制备 |
2.2 分组、干预与造模 |
2.3 细胞培养 |
2.4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
2.5 Hoechst33342和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2.6 Rho123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 |
2.7 RT-PCR细胞因子检测 |
2.8 Western blot检测TL1A和 Caspase-3 蛋白表达 |
2.9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对正常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MMP的影响 |
3.5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TL1A和 Caspase-3 m RNA表达的影响 |
3.6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TL1A和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与分析 |
4.1 传统中医对ASO的认知 |
4.2 中医中药治疗ASO |
4.3 奚氏“软坚清脉”中药复方方药分析 |
4.4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现况 |
2. 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方法学应用现状 |
3. 专家咨询法在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的意义与应用现状 |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规范化研究进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辨证论治近况 |
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证候微观研究进展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研究工作流程 |
1. 设立研究工作组 |
2. 拟定量表框架 |
3. 拟定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资料来源 |
2. 选择标准 |
3. 数据摘录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临床调查结果小结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德尔菲法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条目筛选的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德尔菲法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诊断条目筛选专家咨询第一轮 |
1. 资料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基于德尔菲法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诊断条目筛选专家咨询第二轮 |
1. 资料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基于德尔菲法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诊断条目筛选专家咨询第三轮 |
1. 资料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四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确立 |
1. 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依据重要性评估探讨 |
2. 建立基于局部辨证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局部症状作为辨证依据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117 |
第一节 基于临床调查的量表条目筛选 |
1. 研究对象 |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临床局部症状信息采集表的编制与评定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条目筛选 |
5. 第二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构建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量表中各症状条目的赋权、证候要素的阈值确定及量表的建立 |
1. 临床横断面调查 |
2. 建立数据库 |
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及诊断阈值 |
4.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基于局部辨证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回顾性检验 |
1. 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检验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小结 |
2. 讨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附件1 研究工作流程图 |
附件2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3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4 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动脉硬化闭塞症诊疗常规 |
附件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症状定义 |
附件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症状轻重程度区分依据 |
附件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诊断临床调查表 |
(8)尚德俊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型的临床经验方案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病例标准 |
(四) 排除病例标准 |
(五) 脱落病例标准 |
(六) 病例筛选结果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确定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
(三)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四) 确定疗效判定标准 |
(五)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两种方案对比的统计结果 |
(二)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辨证论治 |
二、现代医学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认识 |
(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 |
(二)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三、尚德俊教授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 |
(一) ASO的辩证 |
(二) ASO的治疗 |
四、结果分析 |
(一) 对两种方案治疗ASO血瘀型疗效的分析 |
(二) 对两种方案治疗ASO血瘀型的安全性的分析 |
(三) 对两种方案疗效差异的探讨 |
五、结论 |
六、本课题的意义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9)ASO的中医证型与TASCⅡ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背景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观察指标 |
(三) 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二) 组间TASC II 分型比较 |
讨论 |
一、中医对ASO 的认识 |
二、西医对ASO 的病因病机及分型的认识 |
三、ASO 的中医证型与TASCII 分型标准的相关性探讨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
(一) 祖国医学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二) 辨证分型与治疗 |
(三) 专方专药 |
(四) 辩证论治 |
二、现代医学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
(一) 病因病理 |
(二) 临床表现 |
(三) 临床诊断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入选标准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讨论 |
一、康脉软胶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理 |
1、传统医学的认识 |
2、现代医学的认识 |
二、血液流变学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必然趋势 |
1、手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局限性 |
2、病因的多源性 |
3、中西医治疗的整体性 |
4、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必然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9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D]. 安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王占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安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临床路径对血脉瘀阻证患者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王鹤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D]. 宋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D]. 张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8]尚德俊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型的临床经验方案的对照研究[D]. 李会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9]ASO的中医证型与TASCⅡ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赵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龙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7)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 aso论文; 动脉硬化症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