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一切生产活动从农业开始,人类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湘绣,是农耕文化中“男耕女织”生产形态的生动载体,她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充分体现湖南人民勤劳与智慧,富有浓厚湘楚文化特色,与苏绣、粤绣和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她穿越时空,历经数年,传承至今。2006年,湘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中外游客日益青睐文化旅游、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开发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湘绣文化旅游将散发出巨大魅力。本文运用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等领域相关原理,结合写作上的“金字塔”原理和系统工程学上的“系统动力学”理论,对湘绣文化旅游景点、部分游客群体、湘绣经营企业等进行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统计资料、深入挖掘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概况、国内外刺绣研究进展和中国四大名绣特点,探讨和分析了湘绣时空演进过程和规律、湘绣文化旅游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机制,以期为推动湘绣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1、探讨了湘绣时空演进过程和规律。将湘绣发展分为萌芽前期、萌芽期、产生期、初期生长期、濒临消失期、复苏期和茂盛期七大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了时空界定。从湘绣产品形态、艺术风格、工艺技法和市场业态等四个方面对湘绣时空演进过程和规律进行了研究。湘绣的兴衰史,其实是我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间接反映,无一不跟随国际国内形势和消费顾客群的变化而变化。2、创新性拓展了“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为当人们具有旅游的意念、冲动或决定时,旅游过程便开始,当返回原地后,旅游并不会马上停止,而是会产生后续影响和行为意象。故旅游是一个扇形矢量,有起点,但无终点。认为文化旅游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现代文化旅游和伦理文化旅游等四种类型。3、首次明确了“湘绣文化旅游”的概念,并对其“湘绣”“文化”、“旅游”三大要素的特定内涵进行了分析,探析了湘绣文化旅游基于地缘视野、文化视野、经济视野、艺术视野和社会视野等方面的独特属性。根据旅游地周期理论,提出湘绣文化旅游处于起步期(开始期)4、首次提出“旅游本体”概念。湘绣文化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游客)、旅游客体(旅游地)、旅游通道(政策、交通等)、旅游本体(湘绣)等四部分组成。5、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了客体、主体、通道和本体形成机制。认为主体形成包括城市中家庭旅游团体、集体旅游或单位旅游、外国旅客等,客体形成包括湖湘文化、湘绣起源地等地理社会动因,通道形成包括政府关心与政策支持、资源优势无形互补、旅游合作模式转变等,本体形成包括湘绣艺术基础、表层艺术、物化形式和隐性艺术等。6、从本体适应、客体适应、通道适应和形成适应四个方面阐述了湘绣文化旅游适应机制,认为适应机制应围绕“规划助绣”,“形象塑绣”、“品牌兴绣”“特色立绣”、“产业强绣”、“时空促绣”等六大战略的实施进行。分析了四级客源潜力类型。提出了设计开发“我能动手做什么”、“能为我做什么”、“我需什么做什么”等三类湘绣文化旅游核心产品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勾勒了客体更好地适应“文化”要求,主体更多地适应“体验”要求,本体更多地适应“创意”要求,通道更多地适应“畅通”(无障碍)要求等湘绣文化旅游的螺旋适应机制模型。7、从旅游角度提出家庭支出漂移假说。在收入有所增加,而家庭恩格尔系数日渐下降时的总体趋势下,随着家庭生命周期中结构和类型转变,家庭“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主要靠文化和娱乐来体现和达到,而人们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对文化和娱乐的追求倾向越来越转向旅游,尤其是学习型、知识型、艺术型、殷实型家庭更为明显。这将会导致家庭支出向旅游“漂移”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s第一章 导论1 论文研究背景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3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4 论文研究基础理论-旅游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4.1 伦理学领域4.1.1 古代伦理学代表观点4.1.2 现代伦理学代表观点4.2 生态学领域4.3 经济学领域4.4 旅游学领域4.5 行为学领域4.6 社会学领域4.7 地理学领域4.8 系统学领域4.9 信息学领域第二章 文化旅游及中国四大名绣综述1 文化旅游概述1.1 关于旅游定义1.2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概况1.2.1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进展1.2.2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概况1.3 国内外刺绣研究进展1.3.1 国外刺绣研究进展1.3.2 中国四大名绣研究进展第三章 湘绣时空演进研究1 湘绣从萌芽、产生到生长、茂盛的时空界定1.1 湘绣的萌芽前期——原始社会末期~公元1809年1.1.1 湘绣的上游基础——蚕桑和织染技术1.1.2 饱满的"种子"条件——古代刺绣1.2 湘绣的萌芽期——公元1810年~1877年1.3 湘绣的产生期——公元1878年~1898年1.4 湘绣的初期生长期:1898年~1937年1.4.1 从开设第一家湘绣绣庄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1898~1926)1.4.2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前(1926~1937)1.5 湘绣的濒临消失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前夕(1937~1948年)1.6 湘绣的复苏期: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1949~1995年)1.7 湘绣的茂盛期:1996年至今2 湘绣产品形态演进分析2.1 萌芽期产品形态2.2 产生期产品形态2.3 初期生长期产品形态2.4 濒临消失期产品形态2.5 复苏期产品形态2.6 茂盛期产品形态3 湘绣艺术风格演进分析3.1 萌芽前期3.2 萌芽期3.3 初期成长期3.4 濒临消失期3.5 复苏期艺术风格3.6 茂盛期艺术风格4 湘绣工艺技法演进分析4.1 原料的演变4.2 针法的演变4.3 绣法的演变4.4 题材的演变5 湘绣市场业态演进分析5.1 萌芽前期和萌芽期的市场业态5.2 产生期市场业态5.3 初期生长期市场业态5.4 濒临消失期市场业态5.5 复苏期市场业态5.6 茂盛期市场业态6 湘绣的伟人情缘与光辉瞬间6.1 湘绣与孙中山6.2 湘绣与毛泽东6.3 湘绣与罗斯福、布什7 湘绣时空演进规律分析7.1 产品形态演进规律7.2 市场业态演进规律7.3 艺术风格演进规律第四章 湘绣文化旅游及其形成机制研究1 湘绣文化旅游1.1 对"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最新思考1.1.1 对旅游的最新思考1.1.2 对"文化旅游"的思考1.2 中国四大名绣与旅游结合情形1.3 湘绣文化旅游概念界定1.4 湘绣文化旅游特定内涵分析2 湘绣文化旅游形成机制分析2.1 湘绣文化旅游客体形成——旅游地形成2.1.1 客体形成的地理学动因2.1.2 客体形成的社会学动因2.1.3 客体形成的经济学动因2.1.4 客体形成的生态学动因2.2 湘绣文化旅游主体形成——游客或消费者2.2.1 主体形成的社会学动因2.2.2 主体形成的心理学动因2.2.3 湘绣文化旅游主体形成的经济学动因2.2.4 湘绣文化旅游主体形成的行为学动因2.3 湘绣文化旅游本体形成——湘绣艺术2.3.1 湘绣艺术基础——蚕丝与丝绸文化2.3.2 湘绣本体表层艺术——湘绣技艺2.3.3 湘绣本体物化形式——湘绣产品2.3.4 湘绣本体隐性艺术——感情纽带2.4 湘绣文化旅游通道形成2.4.1 政府关心与政策支持2.4.2 资源优势的无形互补2.4.3 旅游合作模式的转变2.5 湘绣文化旅游形成机制第五章 湘绣文化旅游基本属性研究1 学术界对于旅游属性和文化旅游特征的界定2 湘绣文化旅游的概念及属性2.1 概念与属性的关系2.2 湘绣文化旅游的概念3 湘绣文化旅游属性分析3.1 基于地缘视野的属性——现实态沙坪旅游与虚拟态沙坪旅游并存的旅游3.2 基于文化视野的属性——楚汉文化与女性文化结合的旅游3.2.1 体现楚汉文化的旅游3.2.2 以女性为主导的旅游3.3 基于经济视野的属性——生产力相对发达条件下湖湘农耕文化旅游3.3.1 稻作文化3.3.2 蚕桑文化3.3.3 织染文化3.4 基于艺术视野的属性——"活态"原真性艺术旅游3.5 基于社会视野的属性——对内凝心聚力、对外文化交流的旅游3.5.1 对内,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3.5.2 对外,是增强种族交流和文化合作的有效载体第六章 湘绣文化旅游适应机制1 湘绣文化旅游现状2 湘绣文化旅游主体适应分析——重点是"时空促绣"战略2.1 游客(消费者)适应分析2.1.1 主体生态适应——亚健康人类的自然与文化生态适应2.1.2 入湘国内外游客潜力市场类型2.1.3 入湘游客性别与年龄结构特征2.1.4 入湘游客客流量分布特征2.2 游客(消费者)消费适应分析2.2.1 湘绣文化旅游适应游客景点类型消费2.2.2 湘绣文化旅游适应游客消费水平分析3 湘绣文化旅游客体适应分析——重点是"形象塑绣"战略3.1 旅游景点形象设计适应分析3.1.1 长沙县沙坪镇湘绣文化景点形象上的不足3.1.2 湘绣文化景点形象设计原则3.1.3 湘绣文化景点形象设计策略3.2 旅游景区整体布局适应分析3.2.1 整体布局体现一、二、三产业系统耦合3.2.2 湘绣旅游景点及周边布局3.3 旅游服务环境适应分析3.3.1 景区人员服务游客适应分析3.3.2 景区设施服务游客适应分析4 湘绣文化旅游通道适应分析——重点是"规划助绣"战略和"产业强绣"战略4.1 政府规划适应分析——重点是"规划助绣"战略4.2 湘绣文化旅游产业适应分析——重点是"产业强绣"战略4.2.1 湘绣文化旅游产业组成探讨4.2.2 湘绣文化旅游产业链组成探讨4.3 湘绣文化旅游管理适应分析4.3.1 旅游管理将由结构化向功能化旅游转变4.3.2 湘绣企业的行业管理将由散户管理向层次管理转变4.4 市场环境适应分析4.4.1 市场规划适应分析4.4.2 准确的潜力分析4.4.3 市场战略适应分析4.4.4 虚拟市场环境适应分析5 湘绣文化旅游的本体适应分析——重点是"品牌立绣"和"特色兴绣"战略5.1 产品适应分析5.1.1 核心产品设计策略分析5.1.2 形式产品设计策略分析5.1.3 附加产品设计原则分析5.2 教育与研究适应分析5.2.1 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国际环境适应5.2.2 教育适应分析5.2.3 研究适应的四大领域6 湘绣文化旅游适应机制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1 主要结论2 创新之处2.1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2.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2.2.1 理论上的创新2.2.2 应用上的创新3 本研究不足之处附1 湖南省乡村文化旅游调查问卷——湘绣篇(一)附2 湖南省乡村文化旅游调查问卷——湘绣篇(二)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媒体背景下湘绣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20)
- [2].刘爱云谈沙坪湘绣的艺术发展历程[J]. 传播力研究 2018(32)
- [3].湘绣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传承思路[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07)
- [4].基于营销创新的湘绣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 价值工程 2019(23)
- [5].湘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J]. 艺海 2017(12)
- [6].工匠精神语境下的湘绣产业创新策略[J]. 江苏商论 2018(02)
- [7].湘绣产业创新发展的再思考——基于对长沙市湘绣企业调研[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8].浅析湘绣产业衰落之因及对策[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 [9].清光宣年间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8(07)
- [10].向世界展示湘绣[J]. 新湘评论 2018(17)
- [11].论民国湘绣的技艺及其产销[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2].创新元素在湘绣绣稿设计中的应用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1)
- [13].浅论湘绣创新的方法与途径[J]. 艺术科技 2017(10)
- [14].浅析湘绣作品名的英译策略及方法[J]. 艺术科技 2016(02)
- [15].湘绣艺术之针线下的传神写照[J]. 现代装饰(理论) 2016(08)
- [16].湘绣[J]. 中国标准导报 2016(10)
- [17].试论湘绣与国画的渊源[J]. 现代装饰(理论) 2016(10)
- [18].湘绣 巧夺天工的文化艺术品[J]. 纺织服装周刊 2014(25)
- [19].“新湘绣”名人名作系列产品开发的价值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24)
- [20].“新湘绣”领衔人刘爱云大师狮虎情缘[J]. 美与时代(中) 2015(03)
- [21].熔铸古今 承传拓新——“新湘绣”概念解读[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07)
- [22].创新是传承、保护、发展湘绣的最佳手段[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08)
- [23].政府引导在湘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09)
- [24].关于湘绣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融入分析[J]. 大观 2019(12)
- [25].工匠精神语境下的湘绣产业创新对策研究[J]. 艺术品鉴 2020(17)
- [26].新湘绣·新设计[J]. 大观 2020(05)
- [27].湘绣文化发展与传承路径探索[J]. 明日风尚 2018(24)
- [28].湘绣在服装中的运用现状及发展研究[J]. 风景名胜 2018(11)
- [29].湘绣:美人迟暮盼新生[J].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11)
- [30].栩栩如生的湘绣[J]. 小学生导刊(中年级) 2018(Z1)
标签:湘绣论文; 文化旅游论文; 形成机制论文; 适应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