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关于子午古道旅游开发的探讨

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关于子午古道旅游开发的探讨

论文摘要

目前在中国分布有众多的古道遗址,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内涵的承载者,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考古科研价值、自然生态价值等。蜀道作为穿越秦岭山系的古道,在中国古道系统内具有重要的地位。蜀道中的子午道是其中重要的分支道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但古道遗址在过去很多年未能引起各方关注,人为及自然因素对古道造成各方面的破坏,导致古道遗址的保护力度薄弱和利用不当的现状。论文第一部分从研究课题的理论背景入手,对中国古道的现状分类方式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中国古道遗址特点的总结,其中详细阐述蜀道在中国古道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各条蜀道的主要路径和历史价值,从而建立起中国古道遗址的系统性框架,为子午道在古道系统中定位。在第三章中对子午道展开全面的历史资料梳理、新旧线路地理区位的比较分析、子午道对秦、汉、唐城市轴线的研究等。第四章对“文化线路”理论深入解读,将其定义和内容解构分析。利用定义概念对子午道进行文化线路的辨识,并明确子午道具有文化线路的特征,确定其是潜在的文化线路遗产。第二部分是对子午古道的保护研究,综合运用之前子午古道和文化线路的理论明确了以“真实性、完整性、动态性和生态性”为保护原则,由纵向分析将文化线路的要素一一分解为不同属性层次的保护内容,由横向区划的方法划定出保护控制的不同区以及不同的保护措施,最后提出在保护子午古道研究专题中的思考。第三部分是对作为潜在的文化线路的子午古道的旅游利用研究。在《文化线路宪章》中明确提出文化线路可适当开展旅游方式的利用,故基于《子午古道——翠微宫旅游开发概念性规划》项目对子午古道的旅游利用进行深入阐述。在依据现状和理论阐述整体思路,构建“一核、两轴、六景区”的布局结构并对景区的布局、线路组织和活动安排提出利用方案。最后阐述在文化线路中保护和利用的一系列关系探讨。鉴于子午古道的文化线路身份尚未确立,本文的落脚点放在通过对潜在性的文化线路子午古道如何保护和利用,以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为日后的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论文研究框架
  • 1.4 名词定义
  • 2 中国古道遗址综述
  • 2.1 中国古道遗址的分类
  • 2.1.1 起止地关系的分类
  • 2.1.2 开辟性质分类
  • 2.1.3 古道遗址空间分类
  • 2.1.4 古道遗址形成过程分类
  • 2.1.5 古道的古今对比关系分类
  • 2.2 中国古道遗址的特点
  • 2.3 蜀道
  • 2.3.1 蜀道区位
  • 2.3.2 各条蜀道简介
  • 2.3.3 蜀道的意义
  • 3 子午道的整体研究
  • 3.1 子午道的历史脉络
  • 3.1.1 子午道的起源
  • 3.1.2 子午道的发展
  • 3.1.3 子午道的鼎盛
  • 3.1.4 子午道的衰落
  • 3.2 子午道线路分析
  • 3.3 子午道沿线的文化遗址
  • 3.4 翠微宫的历史脉络
  • 3.5 子午道对城市轴线的重要影响
  • 4 文化线路理论基础
  • 4.1 “文化线路”理论发展历程
  • 4.2 “文化线路”的概念
  • 4.3 《文化线路宪章》解读
  • 4.3.1 对文化线路定义的解读
  • 4.3.2 对文化线路内容的解读
  • 4.3.3 对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的解读
  • 4.4 相关概念辨析
  • 4.5 子午古道遗址的文化线路辨识
  • 5 子午古道的保护研究
  • 5.1 保护的现状问题
  • 5.2 子午古道保护原则
  • 5.2.1 真实性原则
  • 5.2.2 完整性原则
  • 5.2.3 动态性原则
  • 5.2.4 生态性原则
  • 5.3 子午古道保护研究范围
  • 5.4 保护内容层次分析
  • 5.4.1 自然生态环境层
  • 5.4.2 古道工程层
  • 5.4.3 建筑遗产层
  • 5.4.4 无形文化遗产层
  • 5.4.5 历史文化环境的感知层
  • 5.5 保护区划及保护措施
  • 5.5.1 核心保护区
  • 5.5.2 一般保护区
  • 5.5.3 建设控制地带
  • 5.5.4 环境控制区
  • 5.6 保护研究的思考
  • 6 子午古道旅游利用研究
  • 6.1 旅游利用价值分析
  • 6.1.1 蜀道旅游开发利用比较分析
  • 6.1.2 子午古道旅游利用价值分析
  • 6.1.3 翠微宫遗址旅游利用价值分析
  • 6.2 旅游利用现状及分析
  • 6.2.1 旅游发展现状
  • 6.2.2 旅游产品现状
  • 6.2.3 子午古道地区旅游发展SWOT 分析
  • 6.3 旅游利用整体思路
  • 6.3.1 旅游利用的指导思想
  • 6.3.2 旅游利用原则
  • 6.4 旅游发展定位
  • 6.5 旅游利用布局分析
  • 6.6 旅游线路组织
  • 6.7 旅游活动组织
  • 6.8 旅游开发利用的观念思考
  • 6.9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探讨
  • 6.9.1 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关系
  • 6.9.2 历史文化真实性与旅游开发创意性的探讨
  • 7 结论
  • 7.1 总结
  • 7.2 创新
  • 7.3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硕士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附录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钻探、试掘简报[J]. 海岱考古 2010(00)
    • [2].陕西蓝田县怀珍坊遗址冶铜技术研究[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9(12)
    • [3].北京市工业遗址保护性开发初探[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4].开封仿遗址土水理性质的改良研究[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01)
    • [5].石佛寺遗址[J]. 红岩春秋 2020(01)
    • [6].村头遗址所见饲养动物研究[J]. 南方文物 2019(04)
    • [7].“关联设计”视角下的工业遗址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讨——以龙归粮食加工所保护与再利用为例[J]. 中外建筑 2020(01)
    • [8].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9].村头遗址分期及相关认识[J]. 南方文物 2019(04)
    • [10].村头村遗址保护利用初探[J]. 南方文物 2019(04)
    • [11].东莞村头遗址石器的使用及废弃过程研究[J]. 南方文物 2019(04)
    • [12].下屈顶遗址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1)
    • [13].铜文化视阈下铜陵古铜矿遗址再利用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20(01)
    • [14].山西省遗址类博物馆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03)
    • [15].大河村红烧土房基遗址病害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研究[J]. 华夏考古 2019(06)
    • [16].辛亥遗址[J]. 文艺研究 2020(03)
    • [17].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J]. 区域治理 2020(02)
    • [18].西北地区典型遗址土动模量与阻尼比特性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0(02)
    • [19].福州中琉交往遗址在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开发[J]. 福建建筑 2020(04)
    • [20].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J]. 中国岩溶 2020(01)
    • [21].资本循环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秦始皇陵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05)
    • [22].青海都兰县塔温搭里哈遗址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04)
    • [23].班诺洼与考山考——泰国两处史前遗址的考察及相关问题讨论[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0(04)
    • [24].础伦浩特遗址调查与主要收获[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6)
    • [25].唐朝墩古城浴场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 西域研究 2020(02)
    • [26].黑龙江依兰县倭肯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研究[J]. 北方文物 2020(03)
    • [27].河南郑州汪沟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J]. 中国农史 2020(02)
    • [28].湖南怀化大塘古代冶铁遗址初步研究[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06)
    • [29].昌邑故城址遗址保护与村落发展研究[J]. 住区 2020(Z1)
    • [30].云南东川玉碑地遗址(2013年度)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J]. 中国农史 2020(01)

    标签:;  ;  ;  ;  

    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关于子午古道旅游开发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