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氧化沟脱氮除磷功能及运行参数控制研究

T型氧化沟脱氮除磷功能及运行参数控制研究

论文题目: T型氧化沟脱氮除磷功能及运行参数控制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作者: 杨卓

导师: 张林生,吴华明

关键词: 型氧化沟,脱氮除磷功能,溶解氧分布,参数控制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基于生物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机理、工艺和研究现状及发展,阐述了T型氧化沟的设计、运行及控制过程,研究了T型氧化沟的脱氮除磷的功能及运行参数的控制技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进一步研究了生产性试验装置——常熟市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T型氧化沟的有机物降解规律、溶解氧空间分布规律、主要设计运行参数等,分析了有机物浓度、溶解氧水平、容积负荷率、水力停留时间、泥龄等参数对脱氮除磷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D/TN=3.7,COD/TP=34可以满足在有机物有效降解的前提下实现脱氮除磷。T型氧化沟在六阶段、八阶段等不同的运行工况下,以曝气转刷为分隔,溶解氧浓度梯度分布合理,形成了适合脱氮除磷的厌氧、缺氧、好氧的环境,满足聚磷菌、硝化(亚硝化)菌、脱氮菌等系列微生物生理生化条件。研究表明:T型氧化沟是一种适宜于处理城市污水的,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良好脱氮除磷功能的二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中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运行参数的对比,提出T型氧化沟的合适的运行参数的范围及其控制技术,认为BOD-污泥负荷控制在0.055kgBOD5/(kgMLSS?d)、泥龄控制在15~20天、沉淀区的容积调整为总池容的1/4,相应沉淀区的表面负荷调整为0.196 m3/m2?h将更加有利于氮磷的去除。本研究成果对城市污水的二级强化技术——T型氧化沟的设计及运行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水体污染及控制现状

1.1.3 国内外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及其发展

1.2 所选课题的意义

1.2.1 氧化沟工艺类型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2.1.1 有机氮的氨化过程

2.1.2 同化作用

2.1.3 硝化过程

2.1.4 反硝化过程

2.2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2.3 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2.3.1 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

2.3.2 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

2.4 典型的脱氮除磷工艺类型

2.5 生物脱氮除磷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3.1 试验装置设计概况

3.2 试验的水质及监测方法

3.2.1 试验的水质

3.2.2 水质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3.3 试验研究内容

第四章 T型氧化沟脱氮除磷功能的研究

4.1 T型氧化沟的工艺概述

4.1.1 T型氧化沟的概况

4.1.2 T型氧化沟的运行模式

4.1.3 T型氧化沟的工艺特点

4.2 T型氧化沟有机物降解规律

4.3 T型氧化沟DO的空间分布规律

4.3.1 充氧转刷和底流推进器的布置及运行控制

4.3.2 DO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

4.3.3 T型氧化沟DO空间变化规律的分析

4.4 T型氧化沟脱氮功能的研究

4.4.1 DO的分布对脱氮功能的影响

4.4.2 水力停留时间对脱氮功能的影响

4.4.3 泥龄对脱氮功能的影响

4.5 T型氧化沟除磷功能的研究

4.5.1 DO的分布对除磷功能的影响

4.5.2 水力停留时间对除磷功能的影响

4.5.3 边沟沉淀时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5.4 排泥地点、排泥方式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5.5 泥龄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5.6 污泥处理方式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T型氧化沟设计运行参数优化控制技术

5.1 T型氧化沟负荷率的控制

5.2 T型氧化沟溶解氧控制技术—转刷分布及开启控制

5.3 T型氧化沟污泥龄的控制

5.4 T型氧化沟沉淀区容积及表面负荷优化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3-02

参考文献

  • [1].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及化学除磷工艺研究[D]. 于丹.长安大学2008
  • [2].合建式一体化氧化沟水力性能和节能特点研究[D]. 俞天明.重庆大学2001
  • [3].一体化氧化沟的生产性试验研究[D]. 孙伟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 [4].立式环流氧化沟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研究[D]. 白瑞峰.天津大学2016
  • [5].同心圆一体化微曝氧化沟的设计与工程实践[D]. 曾志勇.华南理工大学2013
  • [6].深沟转刷型一体化氧化沟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 尚应奇.西南交通大学2004
  • [7].三槽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研究[D]. 李咏峰.华南理工大学2010
  • [8].奥贝尔氧化沟的工艺改良试验研究[D]. 麦松冰.重庆大学2005
  • [9].微孔曝气变速氧化沟反硝化除磷与硝化性能试验研究[D]. 许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 [10].微孔曝气变速氧化沟的启动及除磷影响因素研究[D]. 郑阳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改进A~2/O工艺低碳源同步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 王琪.华中科技大学2006
  • [2].A~2C氧化沟生物脱氮原理及其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研究[D]. 席林.四川大学2007
  • [3].SBMBBR脱氮除磷工艺特性研究[D]. 吴广华.大连理工大学2006
  • [4].多点交替进水五箱一体化脱氮除磷工艺的特性及机理研究[D]. 张超.东南大学2006
  • [5].HITNP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启动与影响因素研究[D]. 吴永志.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 [6].新型SBBR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 王鳌杰.重庆大学2006
  • [7].厌氧、缺氧、好氧多级交替SBR脱氮除磷研究[D]. 吕娟.同济大学2007
  • [8].低碳源、低能耗型改良A~2/O工艺脱氮除磷研究[D]. 宋拥好.同济大学2007
  • [9].CARROUSEL2000氧化沟DO运行控制的研究[D]. 陈华.贵州大学2007
  • [10].Orbal氧化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脱氮除磷中试研究[D]. 闫骏.北京工业大学2007

标签:;  ;  ;  ;  

T型氧化沟脱氮除磷功能及运行参数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