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东沂沭泗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沂沭河流域,洪灾,应灾机制
山东沂沭泗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刘壮壮,樊志民[1](2014)在《基于应灾机制的考察:1730年山东沂沭河流域洪灾》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鲁南地区的沂沭河流域,由于其特殊的洪水孕灾环境和致灾因素,历史上洪水频发。1730年这一流域发生了明清至今五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灾,在这次洪灾中当时的应灾机制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对这次洪灾应灾机制的考察,有利于全面了解清代这一地区灾害特点、社会应对效果。从社会的应灾机制及其产生的效果来看,当时的救荒机制产生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机制存在极大局限性。结论:这一时期沂沭河流域,国家、地方和民间应灾机制不能形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应灾机制与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百姓致富相割裂。(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4年04期)
牛少静,彭淑贞,张伟,于严严,韩军青[2](2013)在《山东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东沂沭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Kolmogorov-Smirnov统计检测和权重迭加方法,分析了龙山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点的空间分布与流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程、坡度、距水系水平距离是影响遗址点分布的显着性环境参数,而坡向的显着性较差;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 m、坡度低于2.5°、距水系水平距离小于1 000 m的流域中部河流两侧,而在地势较低的南部和地势较高的北部山区分布较少,表明该时期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受自然环境条件等影响比较显着。(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06期)
牛少静[3](2013)在《山东沂沭河流域新石器时期古文化与环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作为海岱文明区的主体部分,具有较完整、连续发展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序列。山东沂沭河流域是新石器时期遗址点分布最具有典型的流域之一,是研究古文化遗址与环境之前关系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以山东沂沭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Kolmogorov-Smirnov统计检测和权重迭加方法,分析了流域内新石器时期考古遗址点的空间分布与流域环境关系,结合古环境的变化探索对新石器时期遗址点的分布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山东沂沭河流域文明是由海岱文明传播并发展来的,形成了大汶口文化晚期文明阶段—龙山文明—岳石文明的文化序列。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明显的继承关系,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发展水平、手工艺制作水平等表现了明显的进步特征,岳石文化时期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2)山东沂沭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点分布受高程、坡度、河流影响较显着,而坡向对其影响较小。新石器时期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m之间,分别占总遗址数量的91.09%、88.5%、88.57%;坡度低于2.5°,分别占占遗址数量的78.22%、84.6%、82.56%;距水系水平距离小于1000m的范围内,分别占总遗址数量的88.12%、86.38%、91.43%。(3)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分布高概率区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前冲积平原上,海拔相对较低低的中部河流冲积平原地区遗址点较少为低概率区,南部低海拔地区几乎无遗址分布。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分布区域较大汶口文化时期扩大,高概率区由原来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扩展到流域中部河流两侧的冲积平原地带,中概率区主要是在流域南部地势较低地区和低概率区在北部山区,并验证山东沂沭河流域的概率图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岳石文化时期遗址点数量较少,未能准确的反映山遗址概率分布,遗址点分布的海拔增高。环境变化对不同文化期遗址点分布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4)全新世以来山东地区的气候波动剧烈,温暖气候与干冷气候交替出现。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山东沂沭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点的分布,还制约着当时社会发展。大汶口文化时期气候湿润,适合人类的生产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龙山文化时期气候稍干旱地上水位降低,但变化幅度并未影响社会的发展。岳石文化时期持续降温事件,随之而来的较大的洪水灾害,人类迫使离开自己的家园并向高海地区迁移,促使人地关系日益严重,导致了文化的衰落。(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7)
田立中,申洪源,潘正松[4](2012)在《山东沂沭河流域近600年洪涝灾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沂沭河流域近600年历史洪水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公元1368年至1950年的近600年间,历史文献记载了该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2次,平均每6年发生一次,其中轻度涝灾45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44.1%;中度涝灾37次,占36.2%;大涝灾16次,占15.6%;特大洪涝灾害4次,占4.1%."明清小冰期"频繁变化的气候特征、流域地貌特征和河道变迁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梁姗姗[5](2010)在《明代山东沂沭河流域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古代是山东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沂沭河流域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是科举人才分布相对匮乏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出整体相对落后、区域差距明显等特点。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主要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人才地理系统行为有关系。这种科举人才分布格局对沂沭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表现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遗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促进风俗文化的传播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魏思艳[6](2008)在《清代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沂沭河流域地处鲁东南地区,在沂沭河两岸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区域文化。然而明清以来的频繁水灾,成为困扰当地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清一代的276年间,该地区共发生见于历史记载的较大水灾55次,大规模水灾的发生概率达到了5年一遇。由于气候变迁、社会环境以及各个县区地理环境的差异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水灾的发生年份的具体分布和各地发生水灾的概率也是各有不同。灾害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本文从环境史角度对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的发生,从其水系河道的基础状况、历史变迁,气候环境和地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环境的破坏等数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由此得知山东沂沭河流域本身的水环境状况与历史变迁中的水环境因素,是沂沭水灾频发的基础,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地貌环境状况使当地水灾频发成为可能,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环境的破坏又成为水灾频发的重要诱发因素。山东沂沭河流域的频繁水灾对于区域范围内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远的。首先,它的频繁发生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困苦;其次,它也滞后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再次,它造成了当地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最后,它也危害了下游地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了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是近代以来鲁东南地区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的重要原因。在清代相对完善的救灾体制下,清代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积极的救灾,地方政府也是认真地组织领导当地人民的救灾活动,所以说清代前期山东沂沭河流域的救灾实践是积极而卓有成效的。然而,随着社会政治的日益腐败,清代后期针对这一地区的救灾实践愈显无力:并且在中央“保运”水利政策下的地方水利事业也呈现出颓废局面。(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魏思艳[7](2008)在《清代前期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沂沭河流域是历史上有名的水灾多发地区,频繁的水灾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农业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地区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势水道分布以及人为原因的破坏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高华中,朱诚,徐伟峰[8](2007)在《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Neolithic culture series in the Yishu River Basin developed in the order of Beixin culture-Dawenkou culture-Longshan culture-Yueshi culture.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 of Longshan culture (4600-4300 cal. yr BP),the climate in the Yishu River Basin was warm and wet. Paddy-oriented agriculture planted paddy was very developed. The society was flourishing with great amou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cooling starting in 4200 cal. yr BP made the paddies shortfall in output or even no seeds were gathered. This situation in-tensifie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 The scarcity in natural resource led to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subsequent drop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About 4000 cal. yr BP Longshan culture was displaced by Yueshi culture which was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simple and unsophisticated.(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07年03期)
王强,姚孝友,张玉堂,李伟,孙希华[9](2006)在《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IS技术,以1995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数据为基础数据,以1995~2000年作为研究时段,对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单位面积经济损失、总经济损失等指标进行了计算,同时对研究区分县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995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总损失分别为205 399.53万元和165 930.16万元,研究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价值总体降低。(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高华中,朱诚,曹光杰[10](2006)在《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一文中研究指出龙山文化早、中期(2600BC ̄2300BC),沂沭河流域气候暖湿,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十分发达,社会全面繁荣,聚落遗址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2260BC前后开始的降温,对龙山文化中、晚期(2300BC ̄2000BC)的面貌造成了显着影响。气温下降,使得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产,加剧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的大量减少和文化面貌的改变。2000BC前后龙山文化被较为落后古朴的岳石文化所取代。(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山东沂沭泗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山东沂沭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Kolmogorov-Smirnov统计检测和权重迭加方法,分析了龙山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点的空间分布与流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程、坡度、距水系水平距离是影响遗址点分布的显着性环境参数,而坡向的显着性较差;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 m、坡度低于2.5°、距水系水平距离小于1 000 m的流域中部河流两侧,而在地势较低的南部和地势较高的北部山区分布较少,表明该时期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受自然环境条件等影响比较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东沂沭泗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壮壮,樊志民.基于应灾机制的考察:1730年山东沂沭河流域洪灾[J].农业考古.2014
[2].牛少静,彭淑贞,张伟,于严严,韩军青.山东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
[3].牛少静.山东沂沭河流域新石器时期古文化与环境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3
[4].田立中,申洪源,潘正松.山东沂沭河流域近600年洪涝灾害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梁姗姗.明代山东沂沭河流域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魏思艳.清代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魏思艳.清代前期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高华中,朱诚,徐伟峰.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7
[9].王强,姚孝友,张玉堂,李伟,孙希华.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值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
[10].高华中,朱诚,曹光杰.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J].地理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