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熟辣椒新品种湘研20号(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珂[1](2021)在《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创,刘荣云,邓鑫,孙佳杰,缪武[2](2020)在《单生朝天椒新品种湘辣706的选育》文中研究指明湘辣706是以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R07166-2-3A为母本、自交系R0766-4-4为父本配制的中晚熟杂交一代小果单生朝天椒品种。该品种果实小指形,果长6~8 cm,果宽1.0 cm左右,单果质量5~6 g;青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表光亮,水分含量低,味辛辣,香味浓,适宜作鲜红椒上市或泡制、干制加工;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型高大,分枝多,叶色深绿;连续挂果能力强,前后期果实一致性好,采收期长,产量1 400~1 600 kg/667 m2;综合抗性强,耐湿热、耐干旱、耐涝,抗炭疽病和疫病,适合露地栽培。
张竹青,戴雄泽,马艳青,李雪峰,陈文超,邹学校[3](2015)在《湘潭迟班椒衍生骨干亲本的选育及利用》文中提出阐述了湘潭迟班椒辣椒衍生骨干亲本8214的创制过程,通过对其进行系谱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或间接利用8214选育辣椒品种36个,并分析了8214成为辣椒骨干亲本的原因,为辣椒骨干亲本的创制及利用提供了参考。
周毅飞[4](2014)在《辣椒种质资源及创新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辣椒原产中南美洲,传入我国,现在已成为人们重要的蔬菜和调味品。辣椒杂交优势的开发和推广,外来辣椒优良品种的迅速推广和种植,使我国辣椒品种遗传资源日渐狭窄,加强对辣椒属种质资源的研究,搜集、保存及研究我国辣椒种质资源,挽救和保存不断减少的资源,拓宽辣椒遗传渠道,加强对辣椒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对促进我国辣椒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阐述了辣椒种质资源的起源和分布,辣椒的分类,辣椒种质资源的类型及搜集概况,分析了我国主要的辣椒种质资源现状、创新与利用情况;通过测定辣椒种质资源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开展了辣椒种质资源的耐低温弱光鉴定与筛选出耐低温弱光的种质材料,选择符合浙江省消费习惯的杭椒类型特征的优良辣椒材料为转育亲本,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创新出符合要求的优良辣椒种质资源;探讨了对辣椒种质材料进行利用,选育出‘采风1号’和‘千丽1号’辣椒的过程;分析了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辣椒种质资源发展进行展望。
陈文超[5](2014)在《辣椒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辣椒是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辣椒的主要育种手段,但并非所有的杂交组合都会表现出期望的优势性状。因此,探讨杂种优势的预测的可能性,对辣椒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用22份辣椒自交系配制了14个杂交组合。分析了22份自交系表型性状的差异,同时利用SSR标记分析了这些材料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测定了杂交组合的离中优势和超亲优势,以及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材料遗传差异的相关性,获得了如下结果。1.调查了22份辣椒自交系的22个表型性状。在质量性状中变异较大的分别是辣味和果肩,变异系数分别为75.15和76.76。在数量性状中,单株果数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77.46。22份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欧氏距离的分布范围为1.49-9.36,平均为5.58。聚类分析将22份辣椒亲本材料分为4组,结果表现出了与辣椒果实性状的高度吻合。2.选取了107对SSR引物用来检测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只有31对引物在辣椒亲本材料之间检测出了多态性,除CAK30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外,其他30个多态性SSR标记都只检测到了2个等位基因。22份材料之间平均欧氏距离为4.97。11L02和11L15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小为2.65。11L102和11L41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大为6.32。聚类分析将22份种质分为7组,主坐标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相同,但主坐标分析更加清楚地展示了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3.根据亲本和杂交组合的表型数据,分别计算了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就单产而言,超中优势的变异范围为39.85%-197.81%,平均为133.98%,超亲优势的变异范围为28.07%~176.87%平均为109.22%。首花节位的超中优势的变异范围为-18.30%~2.86%,平均为2.86%,超亲优势的变异范围为-15.79%~28.57%,平均为3.48。单株果数的超中优势最低为-52.59%,最高为50.77%,平均为11.71%,超亲优势的变异范围为-70.91%~40.00%,平均为-9.56%。4.将杂交组合两亲本之间基于表型性状获得的遗传距离与杂交组合各性状的超中亲优势做了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表型性状获得的遗传距离与单产(r=0.56,p=0.039)和单果重(r=0.57,p=0.035)的中亲优势之间达到了显着的正相关,表明杂交组合亲本之间的表型性状差异越大,单产和单果重的杂种优势就越明显。进一步地对表型遗传距离和各性状的超亲优势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亲本间的表型遗传距离和单株果数(r=-0.56,p=0.039)和肉厚(r=-0.73,p=0.003)两性状杂种优势之间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将杂交组合两亲本之间基于SSR标记获得的遗传距离与杂交组合各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做了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SR标记计算杂交组合亲本之间的欧氏距离与株高和株幅之间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都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中亲优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60(p=0.024)和0.78(p=0.001),超亲优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59(p=0.026)和0.72(p=0.004)。
张竹青[6](2009)在《辣椒病毒病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我国11个省(市)辣椒病毒病毒原种类、不同生态区生产的辣椒种子带毒情况进行了检测和鉴定,对辣椒种质资源进行了广泛的鉴定筛选,对辣椒生理指标与病毒病抗性关系以及种子处理和防虫栽培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毒原种类的鉴定TMV仍为处于第一的主要毒原,ChiVMV上升为了第二,CMV为第三,PVY为第四,ToMV为第五,BBWV-2为第六,PMMoV为第七,BBWV-1为第八,PVMV为第九。病毒的复合侵染现象普遍,237份样本中有188份样本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最高的同时感染8种病毒。2、种子带毒情况检测采用RT-PCR和DAS-ELISA两种方法进行了种子携带CMV、TMV和ChiVMV检测。CMV的检出率为28.07%,TMV的检出率为26.31%,没有检测到ChiVMV;DAS-ELISA检测的灵敏度略低于RT-PCR。线椒种子的带毒率低于泡椒和尖椒;种子携带CMV的比率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携带TMV的比率晚熟品种>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海南、山西生产的种子带毒率略低。3、辣椒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对203份辣椒材料进行了苗期接种CMV、TMV鉴定,筛选出高抗CMV材料1份,高抗TMV材料2份,抗CMV材料26份,抗TMV材料32份。11份材料兼抗CMV、TMV,27份材料抗其中一种病毒,而对另一种为中抗。接种后病毒相对含量检测表明,发病越重病毒相对含量越高,发病越轻病毒相对含量越低。4、辣椒生理指标与病毒病抗性相关研究成株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纤维素与对病毒病的抗性呈显着正相关,苗期叶片中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与TMV抗性呈显着正相关,与CMV抗性相关不显着,苗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病毒病抗性相关不显着。5、接种CMV、TMV前后辣椒叶片中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研究接种1~3天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升高,第5天开始下降,第9天起抗、耐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开始上升,而感病品种则持续下降;接种后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下降,接种CMV和TMV下降的时间不一致;接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先缓慢升高,达到酶活高峰后下降,抗、感品种酶活高峰存在差异;接种后PAL活性有两个酶峰,第1~2天有一个小高峰,第5天达到第二个酶活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品种抗性愈强,酶活性愈高。6、种子处理和防虫栽培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用两种方法处理种子的防病效果要比用单一方法好,单一处理中干热、湿热和10%Na3PO4处理的效果比温汤处理效果要好;防虫栽培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明显。
戴雄泽,邹学校,马艳青[7](2007)在《我国辣椒新品种推广与良种繁育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辣椒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总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辣椒育种起步时间不长,杂种优势利用也是从20世纪
张海斌,粟建文,张章,胡新军,黄巍,邹家华[8](2005)在《中晚熟辣椒新品种湘椒37号的选育》文中指出中晚熟辣椒湘椒37号是以湖南-地方牛角椒自交系9506-6为母本,以由以色列引进的牛角椒经多代定向分离筛选的优良株系9202为父本配制成的一代杂种。果实长牛角形,纵径16-18cm,横径3.2cm,肉厚0.4cm,平均单果质量45g,果面光滑顺直,青熟果绿色,辣味适中,耐贮运,667m2产量2400-4000kg。适宜长江流域或河南、安徽等地麦茬夏秋中晚熟丰产栽培。
邹学校[9](2005)在《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辣椒TMV、CMV、疫病、疮痂病抗性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Hayman法遗传参数。以4个辣椒自交系、2个甜椒自交系为亲本,配制6个微辣型或辣味型早×早、早×晚、晚×晚组合,用Jinks和Jones的六个参数模型,估算9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及它们间的相关性,并对果实性状基因效应进行了通径分析。用50个辣椒地方品种研究了15个性状间的简单、偏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信息及其贡献,将15个性状分为5组,即单株产量(PFY)、果实性状(FYC)、植株性状(PMC)、抗病性(RDC)和果实营养含量(FNC),对果实性状、植株性状、抗病性和果实营养含量与单株产量间进行了多元相关分析及它们两两间进行了拓广遗传相关分析,并对5组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8214A,它们的保持系9704B和8214B及用它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研究雄性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和杂种一代农艺性状和生化特性的影响;用雄性不育系9740A和8214A与恢复系9701、8215、5904、8001和R24-12-1选配的共10个组合,研究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研究结论如下: (1) TMV的杂种优势明显,较易选育强优势的抗TMV的杂交组合,CMV和疫病的抗性不同组合差别较大,选育强优势的抗CMV和疫病的杂交组合相对较难,疮痂病抗性在杂种一代表现负优势。不同亲本、不同病害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疫病抗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加性方差所占的份量较小;CMV和疮痂病抗性是加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相对较小;TMV抗性介于二者之间。TMV、CMV和疮痂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疫病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还存在显着上位性效应。F1代杂种抗性CMV是纯合的显性基因决定的,疮痂病是杂合的显性基因决定的;疫病抗性F1代杂种显性效应之和和控制性状表现显性的基因组数很少,几乎接近零。 (2) 早×早组合大多数性状的显性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早×晚、晚×晚组合,微辣型组合的显性作用的绝对值大于辣味型组合,这表明易选育出优势强的微辣型组合,选育辣味型强优势组合较难,且早熟组合的优势强于中、晚熟组合。辣椒9个数量性状加性效应的相关系数最大,其它基因效应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4个果实性状基因效应对单株产量基因效应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中亲值和显性×显性效
戴离安,张西露[10](2004)在《湖南辣椒研究 2湖南辣椒新品种选育及基础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较为全面和详尽地论述了湖南辣椒的引进历史和辣椒消费,综述了湖南辣椒生产、科研及辣椒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和现状,并提出了今后湖南辣椒产业发展中应加强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晚熟辣椒新品种湘研20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熟辣椒新品种湘研20号(论文提纲范文)
(2)单生朝天椒新品种湘辣706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
2 选育结果 |
2.1 丰产性 |
2.2 熟性 |
2.3 商品性 |
2.4 抗病抗逆性 |
3 品种特征特性 |
4 栽培要点 |
(3)湘潭迟班椒衍生骨干亲本的选育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异材料8214的创新选育 |
1.1 优异辣椒地方品种资源湘潭迟班椒的挖掘与评价 |
1.2 骨干亲本8214的创制 |
1.3 8214的特征特性 |
2 骨干亲本8214的利用 |
2.1 直接应用于生产 |
2.2 直接利用8214选育辣椒新品种 |
2.3 利用8214创制新的育种材料, 选育新品种 |
3 8214成为骨干亲本的原因分析 |
4 讨论 |
(4)辣椒种质资源及创新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辣椒的起源和分布 |
1.2 辣椒的分类 |
1.2.1 辣椒的园艺学分类 |
1.2.2 辣椒的植物学分类 |
1.2.3 IBPGR分类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辣椒种质资源研究 |
2.1 辣椒种质资源类型 |
2.2 辣椒种质资源搜集概况 |
2.3 我国辣椒主要种质资源研究 |
2.3.1 湖南辣椒种质资源研究 |
2.3.2 四川辣椒种质资源研究 |
2.3.3 浙江辣椒种质资源研究 |
2.3.4 其他地方辣椒种质资源研究 |
2.4 辣椒种质资源创新的途径 |
第三章 耐低温弱光辣椒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 |
3.1 不同辣椒种质材料低温弱光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研究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讨论与小结 |
3.2 辣椒种质材料幼苗在低温弱光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与小结 |
3.3 辣椒种质资源材料的创新 |
3.3.1 辣椒种质材料创新过程 |
3.3.2 辣椒种质材料创新结果 |
3.3.3 讨论 |
第四章 辣椒种质资源的利用 |
4.1 辣椒种质资源利用的目标 |
4.2 ‘采风1号’辣椒选育 |
4.2.1 选育经过 |
4.2.2 产量表现 |
4.2.3 主要特征特性 |
4.3 ‘千丽1号’辣椒选育 |
4.3.1 选育经过 |
4.3.2 产量表现 |
4.3.3 主要特征特性 |
4.3.4 ‘千丽1号’辣椒光合特性研究 |
4.3.5 ‘千丽1号’辣椒病毒病及疫病抗性鉴定 |
第五章 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1 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5.2 辣椒种质资源对策 |
参考文献 |
(5)辣椒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辣椒育种目标及有关研究 |
1.1.1 外观商品性 |
1.1.2 丰产性 |
1.1.3 抗病性 |
1.1.4 品质 |
1.1.5 熟性 |
1.2 遗传多样性及研究 |
1.3 杂种优势预测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 |
2.2 田间栽培及试验设计 |
2.3 表型性状调查 |
2.4 辣椒基因组DNA的提取 |
2.5 SSR分析 |
2.5.1 SSR引物的选择 |
2.5.2 PCR反应条件 |
2.5.3 产物检测 |
2.6 数据分析 |
2.6.1 表型性状中质量性状的赋值 |
2.6.2 表型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2.6.3 杂种优势分析 |
2.6.4 SSR结果赋值 |
2.6.5 聚类分析 |
2.6.6 主坐标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亲本表型性状差异 |
3.2 基于表型性状的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 |
3.3 基于表型性状的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聚类分析 |
3.4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3.5 基于SSR标记的辣椒亲本材料之间的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3.6 F1杂种优势的表现 |
3.7 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
3.8 基于SSR的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
3.9 基于SSR标记的辣椒亲本材料之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分析 |
4 讨论 |
4.1 辣椒育种材料遗传背景狭窄 |
4.2 基于表型性状分析结果与基于SSR标记分析结果的异同 |
4.3 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6)辣椒病毒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录: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
1.辣椒病毒病的种类及危害特点 |
1.1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1.1.1 CMV的核酸组成 |
1.1.2 CMV的亚组与株系 |
1.2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
1.3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 |
1.4 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 |
1.5 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 |
1.6 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 |
1.7 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 |
1.8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 |
1.9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 |
1.10 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 |
2.辣椒病毒病检测和鉴定技术 |
2.1 检测技术 |
2.1.1 生物学方法 |
2.1.2 电子显微镜观察 |
2.1.3 免疫学方法 |
2.1.4 以核酸为基础的病毒检测方法 |
2.1.4.1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
2.1.4.2 核酸杂交技术(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
2.1.4.3 双链RNA分析(Double-stranded RNA,dsRNA) |
2.1.4.4 芯片技术检测法 |
2.2 辣椒亲本及育种材料抗病性鉴定技术 |
3.植物抗病反应研究进展 |
3.1 叶绿体、叶绿素的变化 |
3.2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3 酶活性的变化 |
4.辣椒病毒病防治 |
4.1 辣椒病毒病的主要症状 |
4.2 辣椒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
4.3 病毒病的防治研究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我国部分省(市)辣椒病毒病毒原种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本采集及抗血清来源 |
1.1.2 溶液的配制 |
1.1.3 所用仪器 |
1.2 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9种病毒检出率高低 |
2.2 不同毒原检出比率 |
2.3 样本感染病毒数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生态区生产的辣椒种子带毒情况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剂和仪器 |
1.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 方法 |
1.2.1 溶液的配制 |
1.2.2 RT-PCR方法的优化 |
1.2.2.1 病毒RNA的提取方法 |
1.2.2.2 cDNA的合成 |
1.2.2.3 PCR扩增 |
1.2.2.4 DNA Marker和产物的检测 |
1.2.3 DAS-ELIsA检测 |
1.2.4 带毒种子苗期带毒的RT-PCR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纯度 |
2.2 RT-PCR体系的修正 |
2.3 样品CMV检测结果 |
2.4 样品TMV检测结果 |
2.5 样品chiVMV的检测 |
2.6 不同类型品种种子带CMV、TMV的差异 |
2.7 不同熟期品种种子带CMV、TMV的差异 |
2.8 不同产地品种种子带CMV、TMV的差异 |
2.9 不同年份生产种子带CMV、TMV的差异 |
2.10 不同产地、不同生产时间生产的同一品种种子带毒情况 |
2.11 种子同时感染CMV、TMV的情况 |
2.12 带毒种子苗期检测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四章 辣椒种质资源抗CMV、TMV鉴定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辣椒材料和育苗 |
1.2 供试病毒及培养 |
1.3 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 |
1.4 分级标准 |
1.5 接种幼苗病毒相对含量的测定 |
1.6 优良材料田间自然鉴定和植物学性状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辣椒种质资源抗CMV鉴定研究 |
2.2 辣椒种质资源抗TMV鉴定研究 |
2.3 辣椒种质资源对CMV、TMV的兼抗性 |
2.4 辣椒种质资源对CMV的抗性与对TMV抗性之间的关系 |
2.5 部分接种苗病毒相对含量的检测 |
2.6 优良材料的植物学性状及利用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五章 辣椒抗病毒病生理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辣椒材料 |
1.1.2 试剂和仪器 |
1.1.3 接种毒原 |
1.2 方法 |
1.2.1 抗病性鉴定 |
1.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1.2.3 叶片中纤维素含量测定 |
1.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2.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1.2.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1.2.7 相关及回归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田自然鉴定及苗期接种鉴定结果 |
2.2 未接种CMV、TMV条件下,辣椒固有的抗病生理特性研究 |
2.2.1 叶绿素含量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
2.2.2 纤维素含量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
2.2.3 蛋白质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
2.2.4 过氧化物酶(POD)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
2.2.5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
2.3 辣椒接种CMV、TMV后,诱导的抗病生理特性研究究 |
2.3.1 接种前后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2.3.2 接种前后辣椒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2.3.3 接种前后辣椒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2.3.4 接种前后辣椒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六章 种子处理和防虫栽培下辣椒病毒病发生规律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处理 |
1.2.2 栽培及管理 |
1.2.3 病害调查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处理对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不同栽培方式下病毒病的发生情况 |
2.3 同一栽培方式下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病毒病的防病效果 |
2.4 不同处理和不同栽培方式下病毒病的扩展情况 |
2.5 不同处理和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产量比较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讨论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讨论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我国辣椒新品种推广与良种繁育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辣椒新品种及推广应用现状 |
1.1 我国主要的辣椒育种机构及主要品种类型 |
1.2 我国主要辣椒产区及品种结构 |
2 我国辣椒制种基地概况 |
2.1 我国辣椒制种主要基地 |
2.2 制种基地的选择原则 |
2.3 制种队伍的培训 |
2.4 制种基地的科学管理 |
3 辣椒制种关键技术 |
3.1 田间管理 |
3.2 授粉技术 |
3.3 采种技术 |
(9)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章 辣椒主要性状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文献综述) |
1 辣椒主要性状的遗传 |
1.1 植株性状的遗传 |
1.2 果实性状的遗传 |
1.3 熟性的遗传 |
1.4 抗病性的遗传 |
2 杂交辣椒育种与杂交种子生产 |
2.1 杂交品种选育概况 |
2.2 育种目标 |
2.3 杂交种子生产 |
2.4 杂交种子纯度鉴定 |
3 辣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3.1 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3.2 雄性不育的遗传 |
3.3 雄性不育的生化特性 |
3.4 雄性不育的化学控制 |
3.5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布 |
3.6 雄性不育基因的多效性 |
3.7 雄性不育的温敏特性 |
3.8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 |
3.9 雄性不育杂交品种的选育 |
第二章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鉴定时间和方法 |
1.3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的杂种优势 |
2.2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配合力分析 |
2.3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Hayman法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辣椒数量性状基因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辣椒数量性状基因效应研究 |
2.2 辣椒多个数量性状间基因效应相关性研究 |
2.3 辣椒果实性状基因效应的通径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辣椒多个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变异研究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辣椒单个性状间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
2.2 遗传相关信息及其贡献 |
2.3 单株产量与其它性状组的多元相关分析 |
2.4 性状组间拓广遗传相关分析 |
2.5 抗病性、果实营养含量和农艺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雄性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及杂种一代农艺性状和生化特性的影响 |
2.2 辣椒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2.3 辣椒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和杂种一代的影响 |
3.2 雄性不育杂种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
3.3 雄性不育杂种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 |
第六章 辣椒地方品种资源的因子分析及数量分类 |
1 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因子分析 |
2.2 聚类结果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晚熟辣椒新品种湘研20号(论文参考文献)
- [1]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D]. 王新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单生朝天椒新品种湘辣706的选育[J]. 李创,刘荣云,邓鑫,孙佳杰,缪武. 长江蔬菜, 2020(10)
- [3]湘潭迟班椒衍生骨干亲本的选育及利用[J]. 张竹青,戴雄泽,马艳青,李雪峰,陈文超,邹学校. 长江蔬菜, 2015(12)
- [4]辣椒种质资源及创新与利用研究[D]. 周毅飞. 浙江大学, 2014(05)
- [5]辣椒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预测[D]. 陈文超.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6]辣椒病毒病研究[D]. 张竹青.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7]我国辣椒新品种推广与良种繁育现状[J]. 戴雄泽,邹学校,马艳青. 长江蔬菜, 2007(07)
- [8]中晚熟辣椒新品种湘椒37号的选育[J]. 张海斌,粟建文,张章,胡新军,黄巍,邹家华. 辣椒杂志, 2005(03)
- [9]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D]. 邹学校.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10]湖南辣椒研究 2湖南辣椒新品种选育及基础理论研究[J]. 戴离安,张西露. 辣椒杂志,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