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玲张春桂
(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梧州543001)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吸氧装置在人工气道优化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将68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气道湿化的方法:应用人工的方法,定时或间断地向气道内滴入注射用水。实验组采用改良气道湿化的方法:利用面罩氧气持续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痰液的粘稠度较对照组降低,需吸痰的次数、气道黏膜损伤次数和痰痂形成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实验组的舒适程度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吸氧装置使气道黏膜保持湿润,持续处于湿化状态,促使分泌物稀释利于排除,达到良好的排痰、祛痰功效。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改良吸氧装置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219-02
为了探讨人工气道管理的效果,我们应用改良吸氧装置对人工气道管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在本院重症医学科气管切开的患者6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48-82平均(62.3±3.12)岁,用抽号分组法分组,单号为实验组,采用改良吸氧装置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双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的方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操作方法
1.2.1常规气道湿化的方法传统的吸氧装置:中心吸氧流量表、湿化瓶、吸氧管、鼻导管各一,适量的注射用水。应用人工的方法,定时或间断地向气道内滴入注射用水。
1.2.2改良吸氧装置气道湿化的方法:先将氧气湿化瓶装上1/3-1/2满的蒸馏水,连接氧气流量表,射流式医用雾化器盛液瓶内盛满注射用水,再将雾化器接口与吸氧流量表出口相连接,无菌方纱打开至单层覆盖在气管套管出口处,将雾化罩罩在无菌方纱覆盖的气管套管口,即开始吸氧。
1.3评价方法评价痰液黏稠度、肺部体征、刺激性呛咳、气道黏膜损伤次数和痰痂形成次数及咳嗽时不舒适程度。
1.3.1痰液黏稠度:分为3度,1度(稀痰):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壁上无痰液滞留,提示湿化过度;2度(中度粘痰):痰液外观较1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易被盐水冲洗干净,提示气道湿化合适;3度(重度粘稠):痰液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掉,提示气道湿化不足[1]。
1.3.2吸痰的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每天吸痰的次数。
1.3.3肺部体征:肺部无啰音和痰鸣音0分,偶闻及1分,容易闻及2分,广泛闻及3分。
1.3.4气道粘膜损伤评定:肉眼看见痰中带血丝或血性痰为粘膜损伤。
1.3.5导管痰痂形成的判断: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时有明显阻力或气道压过高报警,吸痰时有痰团粘附吸痰管末端。
1.3.6咳嗽时不舒适程度评定:Ⅰ度:患者表情自然,轻轻咳嗽可把痰液咳出。Ⅱ度:患者情绪紧张,需用力咳嗽,才能把痰液咳出。Ⅲ度:患者表情痛苦、流泪、呼吸急促、剧烈咳嗽但不能把痰液咳出,干呕,伴发绀,需吸痰。
2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见(表1)
表1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见((χ±s))
组
4讨论
4.1湿化气道成为人工气道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生理湿化屏障,导致呼吸道内水分大量丧失,使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度增加。良好的气道湿化能有效保持呼吸道水分,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正常的纤毛运动。在氧疗过程中对气道的湿化不足,很容易形成痰痂堵塞呼吸道,影响肺换气,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合理的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人工气道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
4.2改良吸氧装置可有效提高气道湿化效果。
改良吸氧装置是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氧气驱动雾化雾滴分子直径在2~4微米以下,能吸入终末支气管及肺泡,保持气道湿润稀化痰液,促使分泌物稀释利于排除,达到良好的排痰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从表1可见,实验组患者痰液粘稠度比对照组低,肺部罗音、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粘膜损伤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这表明利用改良吸氧装置湿化气道能有效地提高湿化效果。
4.3改良吸氧装置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改良吸氧装置湿化气道,使气道持续处于湿化状态,能有效地保持气道黏膜保持湿润,使痰液易于咳出,减少痰痂形成及反复吸痰引起的气道粘膜损伤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从而提高患者对气道湿化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