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试验

西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试验

一、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党树璋[1](2019)在《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以本地黄牛为主,存栏数近1亿头,但存在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的缺点。为了改变现况,中国许多地区大量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国外肉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不同的杂交模式,其杂交优势不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差异。为了探究三元杂交牛的杂交效果,同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夏西本三元杂交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后肉质指标,结果如下:(1)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表现较高,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生长速度快,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534.17±45.75kg,体高为129.05±5.95cm,胸围197.63±8.31cm,胸宽45.82±4.71cm,管围21.99±2.03,腿围66.13±8.52。(2)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能表现优良,胴体重为277.26±35.48kg,净肉重232.6±32.13kg,肉骨比为5.42:1,屠宰率为51.89±4.57,净肉率为43.48±3.97,胴体产肉率为83.84±3.15;而且夏西本杂交牛头、蹄、皮及各种内脏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夏西本杂种牛肉品质表现较好,尤其是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肌肉pH值为6.59±0.3,肉亮度为29.25±1.9,熟肉率54.47±1.58,背膘厚度为6.94±0.4mm。值得一提的是牛肉的眼肌面积达到了106.17±11.96 cm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理化组成来看,夏西本杂种牛肉质营养丰富,尤其是其粗蛋白含量为22.95%±0.4%,符合人们高蛋白肉质来源的标准,肌纤维直径较小,为49.76±6.45μm,肉质适口性好。(4)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肾周脂肪细胞直径为104.41±25.97μm,而皮下脂肪细胞直径为101.51±18.79μm,稍小于肾周脂肪细胞,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夏西本杂交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均含有33种脂肪酸,其中SFA15种,MUFA8种,PUFA10种。而且,皮下脂肪组织中PUFA/SFA和ω-3/ω-6比值均高于肾周脂肪组织,其中PUFA/SFA差异极显着(P<0.01),而ω-3/ω-6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都表明,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达到了国内肉牛生产的先进水平,三元杂交模式能明晰那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为提升我省肉牛育种水平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对于农民致富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娜[2](2019)在《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同为新疆优良的地方品种,以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肉用方向培育的新品种新疆褐牛,其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研究认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系统差异以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以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两品种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研究两个品种间肉质性状的特征,同时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两个品种牛背最长肌组织mRNA与mi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以期阐明鉴定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差异的功能基因与调控通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分析胴体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大理石花纹(p<0.05)、背膘厚度(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且眼肌面积平均比哈萨克牛提高1.8%,优质肉产量得到改善。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失水率、剪切力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牛肉色泽和pH值方面两个品种间无显着差异(p>0.05);营养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背最长肌中水分(p<0.01)、脂肪含量(p<0.05)显着高于哈萨克牛,蛋白质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新疆褐牛脂肪酸含量中棕榈酸(p<0.05)、亚油酸(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然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除谷氨酸、苯丙氨酸显着高于哈萨克牛(p<0.05),其他6种氨基酸都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5)。综合现有数据提示,新疆褐牛优质肉产量、肉嫩度、脂肪沉积能力优于哈萨克牛。(2)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基因转录组比较分析通过RNA-Seq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基因文库,在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中共发现了1669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FDR<0.1);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分为成肌、成脂、成纤维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发现,43个成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8个上调,初步筛选出FASN、LOC615051、FABP4、ADIPOQ、PLIN1可能是提高新疆褐牛肉中脂肪含量的重要基因。然而,PPARA、ESR1、PPM1L基因对哈萨克牛脂肪代谢调控作用大,从而限制其脂肪沉积能力。表达差异极显着的基因中,COL4A3BP、ATP8A1、ESR1、PLA2G2D1、RGS2、ACOX1等基因功能还未见报道,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则有可能影响脂肪代谢;筛选出成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0个上调;筛选出成纤维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2个下调,11个上调。其中ACTA2、CALD1、RXRG、MYL9、FMOD基因可能是新疆褐牛肉剪切力低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基因;MYL3、MYH4、MYH8、MYH3、MYH7、MYH2基因,在育肥后期,这些快肌纤维影响因子促进纤维细胞分化,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形成。(3)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miRNA比较分析通过microRNA-Seq,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miRNA文库,筛选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miRNA346个,其中115新预测的miRNA。对221个已知miRNA靶基因预测总计392223个。其中,bta-miR-143靶基因最多,达到65536个,据报道bta-miR-143的功能已经明确,其作用于靶基因ERK5参与动物脂肪分化。(4)mRNA-miRNA的相关性分析关联分析表明:成脂相关86个miRNA关联到31个差异靶基因;成肌相关90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20个差异靶基因;成纤维相关48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12个差异靶基因。(5)初步认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成脂相关miRNA:bta-miR-1343-3p、bta-miR-2466-3p、bta-miR-6517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2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24、bta-miR-152、bta-miR-2419-3p、bta-miR-2331-3p,抑制了其调控ATP11A、PLCB2、PPARA在内11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的表达,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等信号通路,而可能表现出新疆褐牛肉中大理石花纹优于哈萨克牛。成肌相关的miRNA:bta-miR-6517、bta-miR-551b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ACTA2、ACTG2、CALD1等10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9-3p、bta-miR-2366、bta-miR-2474、bta-miR-2885、bta-miR-2888、bta-miR-6532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上调,抑制了其调控基因ACTC1、MYH3、TNNT2、XIRP1在新疆褐牛肌肉中的表达。主要涉及血管平滑肌收缩、PI3K-Ak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成纤维相关miRNA:bta-miR-551b、bta-miR-6517、novelmir138、novelmir48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下调,其调节ACTA2、DKK3、FGFR2、MYOCD、OSR1、PAWR表达水平增加,miRNA:novelmir151、novelmir178、novelmir100、bta-miR-1224表达上调,抑制COL11A2、FGFR3、ISLR2、MYH3基因在新疆褐牛肉中的表达,同时这些基因参与了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影响了结缔组织的含量、性质及肌原纤维蛋白的化学结构状态,从而可能成为新疆褐牛肉嫩度强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原因。(6)通过本研究发现这些关联到的miRNA以及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55个基因,其中,miR-1343-3p上调PLIN1基因的表达参与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信号通路;bta-miR-125a上调CALD1基因的表达参与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其可能直接参与控制产肉率、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鲜嫩优质性状。目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相比肉质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并不稳定。牛肉品质评价复杂,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所筛选出的候选基因可作为牛肉属性差异的品质标识,也可为牛肉的优质优价及深加工提供参考。

高福和[3](2008)在《不同育肥期对西门塔尔改良牛屠宰与肉质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在肉牛生产中,国内外普遍通过杂交方式培育肉牛新品种或提高生产性能。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西部,我国自上世纪引入西门塔尔牛,用其改良本地的黄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肉牛的改良过程中牛肉的肉质水平也逐步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本研究对84头14月龄左右西杂改良牛进行集中育肥饲养试验,育肥期分别为120d、180d和240d,进行平均日增重和饲料饲草消耗统计,计算对比测定其生长速度。结果表明,14月龄的西杂改良牛集中育肥时,在育肥180d后,随着育肥时间的延长,平均日增重与饲料利用率均呈下降的趋势。对育肥牛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其产肉性能,分析育肥期对产肉性能的影响,并分析育肥期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测定结果表明,育肥120d与180d的各项屠宰指标差异不显着,但继续育肥,至育肥240d时,脂肪沉积明显增多,特别是肾脂和肋脂增加显着,饲料能量浪费。对牛肉各项肉质性状进行分析,育肥180d时,90.62%的里脊达S级,平均每条重量达2.36kg;96.88%的外脊达B级,平均重为6.14kg,牛肉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等指标较好。

梁斌[4](2008)在《微卫星标记预测湘西黄牛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改良湘西黄牛,利用8个与日增重QTL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对安格斯、夏洛来、利木赞和西门塔尔牛与湘西黄牛的杂交F1代进行了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分析。1.各杂交F1代牛的体重、体尺较湘西黄牛均显着提高(P<0.05),其中以西门塔尔杂交改良效果最好,杂种优势率大小依次为西本杂>利本杂>夏本杂>安本杂。2.8对微卫星分别在西本杂、利本杂、安本杂和夏本杂四个杂交F1代黄牛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个数为69个、72个、67个和57个,等位基因在湘西黄牛各杂交群体中分布均匀。3.8个微卫星座位在四个杂交F1代黄牛中检测到等位基因数的范围在5~11个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的范围在6.2952~7.3802之间。可见湘西黄牛杂交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分布均匀。4.各杂交F1代平均杂合度在0.8867~0.9248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8796~0.9125之间,说明它们的遗传变异度高,遗传多样性丰富;8个微卫星标记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8547~0.9024之间,均高于0.5,呈高度多态性,适合遗传多样性分析。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南阳牛和郏县红牛、秦川牛和延边牛聚、西门塔尔跟夏洛来牛以及利木赞牛各聚为一类,而湘西黄牛和安格斯牛与其他品种的遗传距离都比较大,单独聚为一类。

刘昌林[5](2007)在《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入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黑安格斯牛、红安格斯牛、金黄阿奎顿牛、劳莱恩牛、海福特牛、德国黄牛等8个肉用品种及肉乳兼用品种冻精或种公牛与本地黄牛(川南山地黄牛)杂交,通过对本地黄牛及其与引进品种的杂交后代初生、3、6、12、18、24月龄的生长发育性状的测定,研究不同杂交细合对本地黄牛的体尺体重改良效果,计算超亲优势。选用11个微卫星标记分析这8个引入品种以及川南山地黄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通过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的关系,探索肉牛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长发育性状方面,杂种牛的体尺体重均高于川南山地黄牛。在整个测定期内体重增长速度较快的为海杂牛、西杂牛、红杂牛和德杂牛,体高总体增长较快的为海杂牛和西杂牛,体斜长总体增长较快的为西杂牛、海杂牛、红杂牛和德杂牛,体直长总体增长较快的为海杂牛和西杂牛,胸围和管围总体增长较快的是西杂牛、海杂牛和红杂牛。总的看来,用海福特牛、西门塔尔牛和红安格斯牛改良川南山地黄牛体尺体重效果较好。(2)11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为7.2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069~4.9912,每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566~0.4098,各位点平均杂合度为0.6854~0.7918,各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591~0.8413。(3)川南山地黄牛遗传一致性低,11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8413。(4)根据11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种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种群之间的标准遗传距离。川南山地黄牛与引进品种的遗传距离大小依次是:黑安格斯牛、利木赞牛、海福特牛、劳莱恩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德国黄牛和金黄阿奎顿牛,分别为0.5068、0.3257、0.2910、0.2409、0.2082、0.1500、0.1447和0.1009。并且对部分群体进行聚类:西门塔尔牛与德国黄牛聚为一类,再与本地黄牛聚为第二类,然后与红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聚为第三和第四类,最后与黑安格斯牛聚在一起。(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微卫星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rs=0.16071(P>0.05),等级相关不显着。(6)采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综合评定方法对各杂交组合优劣进行评估,三峡库区肉牛杂交组合优劣的排序(以父本为代表)为:海福特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金黄阿奎顿牛、黑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德国黄牛和劳莱恩牛。

于跃武,努尔兰,加孜拉,张建光[6](2004)在《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对 14~ 17月龄 12头西杂牛一代公牛和 12头哈萨克公牛进行 12 0天的育肥 ,西杂一代公牛平均日增重 986 5g±12 0 4 5 g ,屠宰率 5 5 2 %,净肉率 44 2 %;哈萨克公牛日增重 498 2 g± 96 3 0g ,屠宰率 46 5 %,净肉率 3 6 4 %。西杂一代公牛比哈萨克公牛日增重提高 98 0 %,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 8 7和 7 8个百分点。

于跃武,章树林,马玉龙[7](2004)在《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实验》文中指出 于2002年10月15日至2003年1月13日,在新疆塔城市开展了西杂一代公牛与哈萨克公牛的育肥对比实验,实验情况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牛选择在塔城市阿西尔乡选择14~16月龄西杂一代公牛12头,体重163.5~204.3kg;14~17月龄哈萨克公牛12头,体重121~154.5kg。牛只要求健康无病,性情温顺。1.2实验分组和实验期本实验以西门塔尔牛与哈萨克牛的杂交

于跃武,章树林,马玉龙[8](2004)在《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实验》文中指出对1417月龄12头西杂一代公牛和12头哈萨克公牛进行120天的育肥,西杂一代公牛平均日增重986.5±120.45g,屠宰率55.2%,净肉率44.2%;哈萨克公牛日增重498.2±96.30g,屠宰率46.5%,净肉率36.4%。西杂一代公牛比哈萨克公牛日增重提高98.0%,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8.7和7.8个百分点。

二、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主要肉牛品种现状及简介
        1.1.1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1.1.2 国外肉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1.2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及趋势
        1.2.1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
        1.2.2 肉牛杂交的趋势
    1.3 肉牛生产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测定指标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分析
    3.2 屠宰性能测定
    3.3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3.3.1 夏西本杂种牛的肉品质结果
        3.3.2 夏西本杂种牛肌肉理化性状
        3.3.3 夏西本杂种牛胴体分割结果
    3.4 夏西本杂种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1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质量和组织学差异分析
        3.4.2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3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中33项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
    4.2 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状
    4.3 夏西本杂种牛肉质性状测定
    4.4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新疆肉牛发展现状
        1.2.1 哈萨克牛
        1.2.1.1 产区与分布
        1.2.1.2 品种特征
        1.2.1.3 生产性能
        1.2.1.4 遗传性能
        1.2.2 新疆褐牛
        1.2.2.1 产区与分布
        1.2.2.2 产区自然与生态环境
        1.2.2.3 新疆褐牛育成史
        1.2.2.4 品种特征
        1.2.2.5 生产性能
        1.2.2.6 新疆褐牛产品开发
        1.2.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分子遗传特征
    1.3 肉质性状研究进展
        1.3.1 评价牛肉品质指标的权重
        1.3.2 牛肉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1.3.2.1 大理石花纹与牛肉品质
        1.3.2.2 生理成熟度与牛肉品质
        1.3.2.3 品种与牛肉品质
    1.4 RNA-Seq技术在探究牛肉品质中的应用
    1.5 miRNA研究概况
        1.5.1 miRNA与脂肪代谢
        1.5.2 miRNA与肌肉发育
        1.5.3 牛miRNA研究概况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品质性状差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样品采集
        2.1.3 设备与试剂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1 胴体性状测定
        2.2.1.1 大理石花纹等级评定
        2.2.1.2 眼肌面积测定
        2.2.1.3 背膘厚度测定
        2.2.2 肉质性状测定
        2.2.2.1 蒸煮损失测定
        2.2.2.2 剪切力的测定
        2.2.2.3 持水能力的测定
        2.2.2.4 pH测定
        2.2.2.5 肉色评定
        2.2.3 营养品质测定
        2.2.3.1 水分的测定
        2.2.3.2 蛋白质的测定
        2.2.3.3 脂肪的测定
        2.2.3.4 氨基酸含量测定
        2.2.3.5 脂肪酸含量测定
        2.2.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部分胴体性状比较
        2.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比较
        2.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营养品质比较
    2.4 讨论
        2.4.1 不同品种对部分胴体性状的影响
        2.4.2 不同品种与不同分割部位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基因转录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样品采集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RNA-Seq测序操作流程
        3.2.1.1 总RNA提取与检测
        3.2.1.2 文库构建与mRNA测序
        3.2.2 数据过滤
        3.2.3 数据比对
        3.2.4 基因定量
        3.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6 GO分析
        3.2.7 Pathway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牛肌肉总RNA提取结果与质量检测
        3.3.2 测序数据过滤及与基因组比对统计
        3.3.3 基因表达分析
        3.3.4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3.6 成脂基因表达分析
        3.3.6.1 成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6.2 成脂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3.3.6.3 成脂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3.3.7 成肌基因表达分析
        3.3.7.1 成肌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7.2 成肌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3.3.7.3 成肌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3.3.8 成纤维基因表达分析
        3.3.8.1 成纤维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8.2 成纤维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3.3.8.3 成纤维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3.4 讨论
        3.4.1 转录组测序与基因表达分析
        3.4.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3.4.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差异的分子机制
        3.4.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脂相关基因的调节
        3.4.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肌因子的调节
        3.4.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纤维基因表达与代谢
    3.5 结论
第四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miRNA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样品采集
        4.1.3 主要仪器
        4.1.4 试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4.2.2 文库构建与miRNA测序
        4.2.3 数据过滤
        4.2.4 数据比对
        4.2.5 小RNA的分类
        4.2.6 小RNA的预测
        4.2.7 小RNA的表达定量
        4.2.8 靶基因预测
        4.2.9 差异小RNA的筛选
        4.2.10 层次聚类分析
        4.2.11 GO与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RNA数据统计
        4.3.2 小RNA长度分布统计
        4.3.3 非编码RNA统计
        4.3.4 miRNA的预测统计
        4.3.5 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
        4.3.6 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分析
        4.3.7 差异miRNA的靶基因GO分析
        4.3.8 靶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4 讨论
        4.4.1 miRNA测序质量与整体评估
        4.4.2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4.4.3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4.4.4 差异miRNA靶基因GO与 Pathway富集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转录组与miRNA结果qRT-PCR验证及其关联性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样品采集
        5.1.3 主要仪器
        5.1.4 试验试剂
        5.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5.2 试验方法
        5.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5.2.2 反转录
        5.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4 PCR操作步骤
        5.2.5 qRT-PCR试验结果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和miRNA的 qRT-PCR验证
        5.3.2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3.3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3.4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 讨论
        5.4.1 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1.1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1.2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1.3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2 miRNA差异靶基因的功能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不同育肥期对西门塔尔改良牛屠宰与肉质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国内外良种肉牛生产现状
        1 国外肉牛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2 国内肉牛生产的发展和现状
    第二章 西门塔尔牛改良国内黄牛研究进展
        1 中国西门塔尔牛的种质特性
        2 选育方法
        3 改良结果
        4 问题与建议
    第三章 国内外牛肉等级标准评定比较
        1 牛肉品质的评定
        2 国外牛肉等级评定标准
        3 中国牛肉等级标准
        4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牛肉分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黄牛育肥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黄牛屠宰实验及肉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4)微卫星标记预测湘西黄牛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中国黄牛的起源与分类
    2 湘西黄牛
    3 国外主要优良肉牛品种及改良效果
    4 杂种优势及其预测
    5 群体遗传多样性
    6 分子标记技术
        6.1 SSR-PCR标记技术
        6.2 RAPD标记技术
        6.3 SCAR标记技术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湘西黄牛杂交牛的杂种优势分析与杂交组合的筛选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展望
    6 小结
第二章 微卫星标记预测湘西黄牛杂交牛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微卫星座位选择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模板DNA的制备
        2.3 DNA含量及浓度的测定
        2.4 PCR反应体系和条件
        2.5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
        2.6 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结果
        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结果
        3.3 湘西黄牛各杂交牛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湘西黄牛各杂交牛的等位基因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3.3.2 湘西黄牛各杂交牛的特有等位基因和缺失等位基因
        3.3.3 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3.3.4 杂合度、期望杂合度、观测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
        3.3.5 遗传距离分析
    4 讨论
        4.1 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4.2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4.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4 关于群体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遗传杂合度
        4.5 多态信息含量(PIC)
        4.6 群体系统发生关系分析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5)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理论
    1.2 国内外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
    1.3 微卫星标记用于畜禽杂种优势预测
    1.4 我国西南地区肉用黄牛改良现状
    1.5 展望
第二章 绪论
    2.1 研究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牛只选择
    3.2 微卫星位点选择与引物设计
    3.3 主要试验试剂
    3.4 主要仪器
    3.5 试验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生长发育性状的超亲优势率
    4.2 基因组提取结果
    4.3 PCR扩增产物结果及等位基因频率
    4.4 有效等位基因数
    4.5 多态信息含量(PIC)
    4.6 基因杂合度
    4.7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4.8 微卫星遗传距离与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4.9 分子数量遗传学综合评定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引进品种对川南山地黄牛生长发育性状改良效果
    5.2 川南山地黄牛的群体遗传结构
    5.3 微卫星遗传距离与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5.4 多性状杂种优势的综合评定
    5.5 关于UPGMA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的结果
    5.6 变性凝胶电泳与非变性凝胶电泳对结果的影响
    5.7 微卫星DNA判型的准确性
    5.8 关于改良川南山地黄牛最优杂交组合的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试剂配制
    附录二:微卫星各位点PCR扩增照片
致谢
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6)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牛选择
    1.2 实验分组和实验期
    1.3 饲养管理
    1.4 育肥牛日粮
    1.5 体尺体重测定
2 结果
    2.1 增重
    2.2 饲料报酬与成本核算
    2.3 屠宰测定
3 讨论与分析

四、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D]. 党树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D]. 李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3]不同育肥期对西门塔尔改良牛屠宰与肉质性状的影响[D]. 高福和. 吉林大学, 2008(07)
  • [4]微卫星标记预测湘西黄牛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梁斌.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5]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D]. 刘昌林. 西南大学, 2007(06)
  • [6]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试验[J]. 于跃武,努尔兰,加孜拉,张建光. 中国草食动物, 2004(02)
  • [7]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实验[J]. 于跃武,章树林,马玉龙. 中国农业文摘(畜牧), 2004(02)
  • [8]西杂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实验[J]. 于跃武,章树林,马玉龙. 黄牛杂志, 2004(01)

标签:;  ;  ;  ;  ;  

西牛与哈萨克牛育肥对比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