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曾经被目为经典。《诗经》天命观上承商代的神学天命观,下启孔子(Confucius)的“仁学”和孟子的“仁政”的意识形态学说,是中国意识形态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本文在阐述天命观研究意义之后,第一章主要内容是《诗经》天命观的思想背景,进而通过第二章《诗经》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天命观思想进行阐述分析,以深化天命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人”与“仁”的呈现、成长过程。周初伴随殷商灭亡而承继的神学天命观,加之统治者智慧的灵光推崇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表明人主要靠自己的德行来决定命运,不能完全依靠“天”了,人的哲学产生了。而统治者德行的修养在意识形态上,则是萌生了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他们对现实人事的理智注重似乎已高于对神的盲目崇敬了,特别是道德转移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萌芽。自西周后期开始动摇的天帝鬼神的权威观念在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诗经》中表现出关注现实,关注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感受,后来一些怨天责天之辞,更是人们理性思维的呈现,一种自觉意识的清醒。最后,阐述先秦诸子尤其是原始儒家的“仁”学思想,以孔孟为代表。以德配天说、敬德保民说、诗亡而春秋作说等等,它们的交汇焦点突出中国文化的“仁”学取向在《诗经》中的演化路径,同时这也说明天命观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本文在分析《诗经》天命观演化的历史过程中,把天、命、德、人、仁紧密结合起来,宏观把握天命演变轨迹,将这种文化价值倾向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传统文论的基本价值取向联系起来进行论述,结合意识形态的政权合法性功能,阐述中国文学的人文性。